《中學詩詞詳註》書籍簡介


《中學詩詞詳註》書籍簡介

《中學詩詞詳註》(上、下)是對部編中學語文教材,及此前各版本初、高中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古詩詞進行詳細註釋和意解的古代詩詞學習書籍。全書共收錄和註釋詩詞235首,其中初中部分146首,高中部分89首。對於在不同版本、不同年級段教材中重複出現的篇目,本書只注錄一次,並根據其內容特點酌情安排在初中或高中部分。本書分上、下兩冊,上冊為初中部分,下冊為高中部分。每一部分均按時代和時間順序從前到後編排,這既是因各版本教材對篇目的編排順序互不相同,沒有“原順序”可依,也是為了使讀者從作者和作品的角度能夠得出一個關於中國古代詩詞的大致脈絡性的印象。

本書選擇“中學詩詞”進行註釋和意解,主要是出於三方面的考慮:一是中學教材中所收錄的篇目,毫無疑問都是古代詩詞中最為傑出的作品,,通過這些作品,能夠相對比較容易地認識古代詩詞文學;二是這些作品長期被選入學校教材,公眾對她們的熟悉程度較高,疏離感相對較小,學習困難較少,比較容易產生興趣並深入學習;三是這些作品也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或需要學習漢語的人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漢語文學素養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不把這些學好,便很難真正認識和掌握漢語古代文學。

本書對所有篇目的註釋,都以“詳審求真、應注盡注”為原則。為了做到這一點,作者先後查閱了《四庫全書》、《四部叢刊》等古籍類書,及國內外多家主流出版機構的權威學術專著三萬餘處,並適當吸取了相關最新研究成果,撰寫註釋近五千二百條。這些註釋不僅涵蓋了現有教材中的全部內容,而且也糾正和補充了教材中明顯的錯誤和遺漏。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從文字語法、語意演變、格律體裁、作者生平、創作背景、歷史名人、禮樂職官、歷史地理、歷史傳說、文史典故、思想理念、哲學信仰等方面增加了大量有助於理解作品,豐富知識,提高文學修養和語言儲備的內容。但是為了避免給在校學生讀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或損失,本書在糾正教材中錯誤的註釋時,仍然保留了這些註釋。如本書對《沁園春·雪》中的”天驕”、《過零丁洋》中的“寥落”、《木蘭詩》中的“唧唧”的註釋分別就是這樣的:

天驕:稱雄一世的人物。是“天之驕子”的省略,是漢代北方匈奴單(chán)於自稱。語出《漢書•匈奴傳上》:(單于給漢朝寫信說)“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後來也用來指稱北方遊牧民族或其首領。有教材將其解釋為漢朝對匈奴的稱呼。

寥落:稀疏、稀少。有教材中注為“荒涼冷落”。“干戈寥落”合起來的意思是各地戰事稀少、斷斷續續。指的是德祐元年(1275)正月,長江防線告急,朝廷詔令天下救援朝廷,各地幾乎無人響應,只有文天祥臨時組織了一支萬人的軍隊進行抵抗,一路且戰且走的過程。

唧唧(jī):象聲詞,表示人在愁苦、感傷、讚歎時不由自主發出的輕細的嘆息聲。過去有教材解釋為紡織機具工作時發出的聲音。

對於已經被廣泛接受,但卻有確切證據證明其錯誤的傳統說法,本書均不予沿用,並盡力澄清。如《李憑箜篌引》中“吳質”的解釋:

吳質:堯舜時代首創音樂的樂官夔(kuí)。據《呂氏春秋•古樂》等記載,吳質依據大自然的情形首創了音樂,後人以之為據,發明了二十三絃的瑟(箜篌)。又綜合《山海經•大荒西經》中的記載可知,吳質居住的地方多桂樹。宋代以後,很多人認為吳質就是吳剛,顯然不夠嚴謹。因為吳剛的故事最早見於唐代段正式所著的《酉陽雜俎》,而本篇創作時,《酉陽雜俎》的作者才不到十歲,其書也遠沒有問世。

對於一時無法確定的內容,本書採取了兼收的做法,列舉出了可能正確的各種說法。如對《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西征》中“走馬川”和“雪海”,及《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中“龍沙”的解釋分別是這樣的:

走馬川:應是今吉爾吉斯境內的一條古河道,唐時這一地區屬安西都護府管轄。也有其它說法分別認為走馬川是指車爾臣河、且末河、瑪納斯河。從地理位置和全詩來看,這些說法似須商榷。

雪海:唐代西北邊境地名,大體位置在今吉爾吉斯境內伊塞克湖附近,距伊塞克湖不足一百里,靠近天山諸峰。海拔較高,春夏時節也時常降雪,所以得名。靠近伊塞克湖盆地東側的天山諸峰之間的常年積雪區也被稱為“雪海”,但從全詩來看,似乎不是指這裡。

龍沙:北方沙漠名。有兩種說法:一是指新疆天山南側的白龍堆沙漠,簡稱“龍堆”,因形似一條有尾無頭的土龍而得名。漢代時為匈奴統治區;一是指今河北喜峰口外盧龍山後的沙漠,五代時為契丹統治區。無論具體指什麼,此處都是借指北方荒涼的異族統治區。

對於註釋中人們不熟悉的知識點,本書同樣也給出了註釋。而且對其中常用漢字之外的漢字,或多音字、易誤讀字都進行了注音。詩詞原文及其註釋中的此類漢字,本書也同樣給出了注音。如《木蘭詩》中就有這樣的註釋:

木蘭詩:也有版本作“木蘭辭”、“木蘭歌”,屬樂府橫吹曲辭。最早見於陳朝釋智匠的《古今樂錄》。從詩中的地名及用詞推斷,本篇所描述的戰爭,應當是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柔然也稱“蠕蠕”、“茹茹”、“芮芮”、“蝚蠕”等,是四世紀末到六世紀中葉蒙古草原上一個強大的遊牧部族,曾建立起強大的部落制汗國,持續一百五十八年(394—552)。期間經常與北魏,以及北魏分裂後形成的東魏、北齊之間發生戰爭。

燕山:燕然山,也就是今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據《北史•蠕蠕傳》記載,北魏太武帝神䴥(jiā)二年(429),曾遠征三千里,北伐柔然,大軍曾越過黑山和燕然山。䴥:通“麚(jiā)”,雄鹿;蠕蠕:北魏太武帝對柔然的蔑稱。

除了註釋之外,本書還為每首詩詞撰寫了“意解”。所謂“意解”,就是詩詞的現代漢語表述。在一般的書中,這部分內容往往被稱為“譯文”或“白話譯文”。本書之所以不這樣稱呼,是因為作者認為,古代詩詞的現代漢語表述不應稱為“譯文”,因為它無法完整地傳達原作的形神意蘊和思想感情。這主要是由於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漢字的多意性和古人用字凝鍊與微妙。通俗地說,古人在詩詞中用了某個漢字,可能是同時用了這個漢字的多重乃至全部意項,站在現代漢語的角度,很難找出與原字完全等價的詞語;二是詩詞句法的多重結構。通俗地說,古人的一句詩,可以有多重結構,在某一結構下的理解都可與其它句子相互關聯呼應,構成整體性的表達。因而每首詩詞或其中的某個部分蘊含的意境情感等往往是多重的。用現代漢語,很難完成這種表達,更不要說完美地傳達原作的形神了;三是古代與現代存在著巨大的社會文化差異,現代漢語即使能近似地表述原作的意思,也很難保留其語言情境,但是另一方面,用現代漢語表述的現實意義和作用又是顯而易見的。簡單地說,在讀者不能充分自如地理解古漢語以及詩詞原作的時候,用現代漢語進行引導性的表述,解說其大意,是非常必要的,沒有這樣的橋樑或媒介,現代人可能永遠也無法真正走進古代詩詞,無法真正把握古代詩詞的精髓與靈魂,領會古代詩詞之美,進而用她們來涵養自己的身心。因為要想不借助現代漢語表述而直接理解古漢語詩詞,所要具備的素養和能力實在不低,絕大多數現代人顯然不具備這些素養和能力。

基於本書的內容和特點,我們認為,她既可用於中學生古詩詞方面的提前預習、課外自習、擴展閱讀、複習備考等,也可為老師、家長的教學和輔導提供詳實可靠的參考資料;同時還可作為廣大古詩詞愛好者的專業入門讀本,和兒童經典教育的導讀教材。

出於“一切為讀者”的考慮,本書的印裝與標準與《幼學瓊林詳註》完全相同。可參閱《簡介》。

同樣需要特別說明還有:限於學識、時間、財力,以及其它一些令人無奈的原因,本書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在此誠懇地希望廣大讀者和社會各界不吝賜教,提出寶貴的批評、意見和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