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喜歡肥叉燒

作者:馬家輝;編輯:徐無鬼

在廣州出沒,一群人到“炳勝”吃晚飯,門口照例排隊等位,人山人海,望之頭暈。

向來都說“食在廣州”,其實為求貼切,應該再加一句“等在廣州”,因為要好好地食在廣州便須先極有耐心地等在廣州,任何一間稍具水平的食店,通常必須排個一兩小時始可入座,不肯等便不得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比在中國做其他事情都公平得多。

到底喜歡肥叉燒

食在廣州

喔,也不一定——據朋友相告,許多廣州食肆猶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儘管已經有了領號排隊的秩序安排,但若“識做”,在入門時願意對部長或知客打賞若干,即可搶先得食;當然,如果你是官員領導,那就更隨時來到隨時有位,即使本人不來,只要亮出官員家屬名號亦可。

那夜到“炳勝”,好不容易取得座位後,坐下來,由熟門熟路的朋友負責點菜,那道“肥叉燒”是必食之選,再加一客鱸魚三吃,然後再幾道小菜,便夠豐足,返回酒店後捧著肚皮呼呼大睡,其樂無窮。

到底喜歡肥叉燒

肥叉燒

肥叉燒的最大特色是啥?廢話,當然是夠肥。兩條叉燒放置於碟上,肥肉肥油閃閃發光,乍看還真不太敢動筷。但既來之,則吃之,閉上眼睛,舉起筷子,把叉燒挾起送進嘴裡,譁,肥肉在舌頭上溫馨融化,竟然令我打從心底湧起一陣幸福感。周星馳的《食神》說得對,生為香港廣東人,最懷念的通常是兒時肚餓所吃過的一碗叉燒蛋飯,眼下這塊肥叉燒確可令我憶起兒時經驗,遠勝香港“皇府”那碗五十多元的爛鬼食神叉燒飯。至於鱸魚三吃,亦是好。

先是魚皮,配薑絲和豉油,甘味無比。然後是魚刺身,但不配wasabi,桌上放著幾個小碟,分盛花生、薑絲、生蔥、生蒜、醋等配料,你動手調校屬於自己的調味料,用魚刺身沾吃,可鹹可淡,鮮味充盈,風味迥異於日式魚生。

到底喜歡肥叉燒

炸魚骨

最後是炸魚骨、炸魚頭、炸魚尾,脆脆香香,如果你愛喝酒,配之享之,可以坐著閒聊整個晚上。

但要注意,每道鱸魚三吃至少有三斤七兩,必須四人同吃始可盡興,若僅是二人撐臺腳,吃剩一半,浪費食物,內疚兼無癮。

“炳勝”好像有幾間分店,我建議到太古匯那間,吃完順道去太古匯商場內的“方所”書店,極有臺北誠品feel,身心俱愉快。香港作家們經常北上演講,廖偉棠前周剛去朗讀新詩,也斯也去過,此乃香港文化的另類擴散基地,功能不遜於TVB。


到底喜歡肥叉燒

馬家輝,1963年出生於香港,香港傳媒人,專欄作家。2016年,馬家輝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龍頭鳳尾》,先後獲得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香港書獎等獎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