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疑古思潮對現在有什麼影響?

緒風徒糜


中國歷史上,宋代興起過“疑古”思潮。

宋代疑古思潮,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從宋初到慶曆以前為第一期,為漢唐經學的餘波與疑古學風的濫觴階段。宋初官方經學沿襲了漢唐的經學傳統,以章句訓詁為特色,主要體現在對《五經正義》的整理校勘及《七經疏義》的校勘與修纂。但是,宋代疑古學風也濫觴於此時。北宋初期一些學者如柳開、王禹偁、孫復、胡瑗、石介等人也開始了對傳統經學的批評與創立新儒學的嘗試。從北宋慶曆年間到北宋末為第二期,為“學統四起”與疑古思潮的全面展開階段。慶曆之際經學學風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同時,疑古思潮也全面展開,湧現出大量的疑古學者,如歐陽修、李覯、司馬光、王安石、張載、二程、三蘇等。他們對儒家經典提出了很多疑問。南宋前期(慶元前)為第三期,此期特點是理學的繼續發展與疑古思潮的深化。經學方法與內容發生了根本轉變,宋學的特徵完全形成。宋學最終取代漢學,在中國文化史、學術史上形成與漢學、清學鼎足之勢。同時,疑古思潮也走向深化。此期疑古無論是從深度還是廣度上都不是北宋所能比的。代表人物有鄭樵、葉夢得、朱熹、陸九淵、浙東學派葉適、呂祖謙等。南宋嘉定以後稱為晚宋,是第四期,屬於疑古思潮的末流期。朱熹去世後,晚宋學風分化為兩種發展方向:實證派與空疏派。晚宋學風孕育了明學與清學。明學承接空疏之弊,清學則繼承徵實學風。疑古是晚宋經學思潮的重要內容。晚宋學者一部分走向考據之學,主張實事求是;另一部分學者可以稱為唯理派,以理衡經,以理疑經,以己意為理,疑古勢必走向肆無忌憚,這以王柏等學者為代表。

宋儒一般都同意這樣的做法,求取“聖人之道”應從經典入手。但是,聖人之道與經典的關係,還有兩個問題必須回答:第一,聖人之道是否全在經典之中?第二,經典講的是否都是聖人之道?宋代學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他們的看法體現在對經典與傳注進行重新審視上面。

宋儒通過對經典的研究,發現經典並非“聖道之全”,經典中還有不少闕文。不僅秦始皇焚書造成五經殘缺,儒家經典在流傳過程中也產生很多錯誤,影響了人們對聖人之道的理解。經典有殘缺、謬誤,這就要求對聖經賢傳進行“刊正補緝”工作。此外,不少宋儒還認為經典有牴牾之處,經典所記與歷史事實有出入,經典中的一些內容立意並不高遠,值得懷疑。有些人還指出六經之中的一些觀念,也與社會現實有矛盾。宋儒還通過總結漢唐以來經學的種種誤區,指出治經應以切於實用為目的,應以講明聖道、求得義理為旨歸。為此,他們對漢唐經學進行了重新審視。他們認為,由於經學分裂,註疏破碎大道,解釋互異,莫衷一是,互相矛盾,難以適從。在宋代一些儒者看來,漢唐傳注之學更大的問題是對經典的解釋違背了儒家的義理。

既然漢唐註疏之學沒有真正把握聖人之道,沒有窮盡經旨,而且沒有阻擋住佛、老等異質文化的進攻,證明在它的框架內難以使儒學的基本精神得到闡揚,難以使儒學重現生機。因此,要給古老的儒學注入新的活力,必須進行變革,包括經學觀念、經學方法、經學內容方面的重大變化。 不過,宋代儒者雖然指出儒家經典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他們的出發點不是要打倒經典,相反,他們指出這些問題,是為了維護經典的神聖性,拂去混雜在經典中的非聖之語,恢復經典的純潔性。因此,很多人對“凌侮六經,詬病前聖”的作法並不以為然。反思的目的是“衛道”。面對異質文化的嚴峻挑戰,首先要起來維護儒家主體文化的神聖性,特別是發掘儒家文化的內在價值,這是一場保衛“聖人之道”的文化戰爭。宋代學者對儒家經典的新觀察不是為了損害儒經的權威,而是為了強化經典與“聖人之道”對社會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對經典、對儒學的信仰。他們雖然對漢唐傳注之學有過激烈的批評,但並不否認傳注對於理解儒家經典的重要性。


洗衣邦


你好,我是學益精舍,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宋太祖登基後,為了防止武人干政,穩定新朝政局,制定了一系列防止弊端出現的措施,導致官場因循守舊氣息濃厚,思想上擺脫不了漢唐的束縛。學說得不到創新,還停留在五經正義,重文抑武成為社會主要風氣。

北宋中葉,重文抑武初見效果,引起了思想學術的一場革命,政壇也引起變革。宋仁宗時期出現了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這時期出現了歐陽修、富弼、包拯等人,崇尚名節,成為振興儒家學說的中流砥柱,這一時期的儒學復興稱為新儒學,也叫宋學,新儒學是對支離繁瑣、拘守師說的漢唐章句的註疏否定而產生的。傳統儒學,注重倫理,輕本體,重文獻,輕架構,重經驗,輕思辨,宋代儒生沉浸在心性、性理和天道的探索,這種思想是三教合一的必然結果。

隨著新儒學的興起,士大夫的自我意識也覺醒,儒者的使命並不僅僅在於關門治學,更在於通經致用,服務國家和社會。

宋代的新儒學,不是顛覆傳統,也不是為了新制度開啟道路,而是對固有文化和生活傳統的重建,對世人產生了深遠影響,培養了一批人的氣節(如文天祥寧死不降、崖山海戰戰敗跳海)。宋朝以後,三綱五常更加強固,貞潔、宗法、孝道等觀念深入人心,科舉時文佔據了士人的精神生活,沒有了追求和探索新知的精神,民主和科學精神難以產生和傳播,導致中國社會長期處於穩定和停滯的狀態。

隨著社會發展,國學文化也被重視,中國文化在全世界有著深遠影響。


學益精舍


宋朝不疑古,而是從經典出發建立了“新儒學”。

疑古的是清朝,因為文字獄的影響不敢談時政,轉而對古代經典進行考證,稱為“樸學”,也就是考據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