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被拐,长大寻亲变成国舅。可惜这样的幸运,很少有

中国的儿童拐卖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或许更早。

5岁被拐,长大寻亲变成国舅。可惜这样的幸运,很少有

被拐卖沿街乞讨的小孩

公元前100多年,在赵国清河观津,一个叫大约4、5岁的小男孩,被人拐卖走了。他的家人四处寻找也不得下落。

“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史记.外戚世家》记载。

略,此处通掠,是抢夺,侵略的意思。略卖,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拐卖。

虽然寻不到,但还好,那个年代没有独生子女的限制,也没有一夫一妻的制度,更没有器官移植的技术,所以被拐的小孩被割器官被迫害致残的几率比较小。那时大多都是拿来当奴隶干苦力的。

这个小男孩后被辗转变卖给了近10户人家,最后来到了宜阳给那家主人去山里挖煤。一百多号人白天挖炭,晚上就睡在河岸下。半夜河岸塌了,所有人都被压死了,唯独这个男孩活了下来。他就跑去算命,算命的说他不久要当侯爵了。男孩觉得奇怪,但还是从宜阳来到长安。来到长安后,他听闻汉文帝新立的皇后姓窦,也是清河观津人。凭着儿时的记忆,他知道自己叫窦广国,而那窦皇后很可能是他姐姐。

他便以儿时与姐姐采桑叶坠落为信请求相见。见面后,窦皇后与他一一对质后,发现他果然是她失散多年的弟弟,两人便相拥而泣,在朝大臣也都伏地而哭为皇后助哀。不久,文帝就赏赐这个小国舅大量的田地钱财,又封他为公昆弟。景帝上台后,又封他为章武侯。

从挖煤苦工一下变成皇亲国戚,窦广国大概是中国史上最幸运的被拐卖儿童了。

5岁被拐,长大寻亲变成国舅。可惜这样的幸运,很少有

可这样的幸运,99%的被拐儿童,都遇不到。

当蚯蚓君正在读《史记外戚世家》时,头条正好弹出了子欣确认遇难的推送。这段时间,全中国人民的心都被她牵着。有人痛心疑惑,有人难过愤怒:这明明是可以预防的被拐,也明明是可以及时阻止的悲剧,可为什么它还是成了悲剧呢?

因为善良的人总想着再给一次机会,而邪恶的人却迫不及待。

此刻,再来重述事件的起因和过程已经是多余的了。但是事件的结果却能给我们一些警醒。

1、 自己的娃自己带。尤其是刚认识不久的人,越热情越有问题。

2、 天下没有馅饼会掉下来。上海当花童,好像挺美的,免费旅游,好像也很爽。但爽完了之后,总要还点什么。

3、 防人之心不无可。其实生活在村里的人都知道,农村人大多属于单纯热情,特别容易相信人,而且习惯把人往好处想。没想这次真的遇到了坏人。

4、 感觉不对要立刻行动,片刻犹豫不得。感觉不对,就是真的不对,千万别犹豫。

5岁被拐,长大寻亲变成国舅。可惜这样的幸运,很少有

黄河

最后,蚯蚓君只想问:华夏文明流淌了几千年,这黑暗的拐卖史,到底何时能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