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創業思維是什麼樣子的?

創業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事情,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都是從波谷之中尋找機會,在別人沒有發現這個機會的時候,你發現了,別人看不到這個趨勢的時候你預測到了,並堅持著去做。

正確的創業思維是什麼樣子的?


現在社會上存在許多的營銷號和自媒體都在鼓勵創業,還提供給你很多的商業方向和計劃,甚至有的人說他做短視頻一天賺了幾百萬,然後叫你資詢他的項目,我們很多人都沒有認真的思考過,這些創業方向真的可靠嗎?

我曾經和一個雜糧行業即將上市的總經理聊過這個話題,他說:“真正賺了錢的人,或者說正在賺大錢的人,他們都會小心謹慎,步步為營,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必然不合理,高收益的背後是風險。”

那麼如何去評判我們正在做的項目,或者想要做的項目,到底是否靠譜呢?



我認為,創業有三種思維,可以從這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如果從一個大歷史觀下,去看人類歷史,會發現它本身就是一部升級史,經濟往往是從“衣食住行”四個角度擴散開來,呈螺旋上升的姿態。無論你是企業創始人還是高管,我們都需要了解這三種思維模式。

第一種:以過去做現在

很多人看到別人創業成功,就去研究它,分析它,去模仿他。但是你看到所有人的成功都是基於過去歷史長河中,在那個時刻,具備所有的基因所有的條件。但是在接下來的歷史長河中,這些條件或者基因都不可能同時發生。過去的事可能在未來再次發生嗎?很難!因為車輪一直是往前走的。

第二種:以現在做現在

過去有一個概念叫做風口,雷軍曾經講過,站在風口上,即使你是隻豬也能飛起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風口是什麼?做的人多了才會出現風口這個概念,當我們努力地爬到風口的時候,卻悲哀的發現那裡已經有一群豬了。老子的《道德經》早就講過:“狂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也就是說風總有停的一刻,當風褪去的時候,我們看到天上只有一兩隻豬在飛,其他的都已經掉下去了。

總的來說,風口是由老大老二操控的,你以現在做現在,去追風口,往往當你到了風口,這個風口已經是波峰了,你再去追,它就要到波谷了,你去了就是炮灰。

第三種:以未來做現在

這一類通常是對某一行業或者某一領域,有足夠認知的人。他們以對未來的判斷,做今天的事。倒著想,正著做。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都是從波谷之中尋找機會,在別人沒有發現這個機會的時候,你發現了,別人看不到這個趨勢的時候你預測到了,並堅持著去做。

現在我們知道雲數據的概念,但是你知道十年前,馬雲跟王堅博士決定做阿里雲的時候,我們都不知道“雲”為何物,甚至阿里內部的人都不理解,一度認為王堅博士是騙子,但是堅持到今天,阿里雲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雲數據平臺,很多業務都因此發生改變。

所以說我們的三種思維:以過去做現在,永遠無法複製過去;以現在做現在,永遠無法超過現在;只有以對未來的預判做現在,才有可能贏得未來。



很多人說:“我不知道未來在哪,怎麼去預判?”《大學》中說到: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首先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認知,對所處的行業有深刻的理解,我們希望成為什麼,想要到達什麼境界,想要做成什麼樣的事業?先讓自己意志堅定,意志堅定了,才能保持鎮靜去應對所有事情,當你足夠鎮靜,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會讓你心安理得,那麼你就有精力去思考,思慮周詳了就會有所收穫。這樣,你能夠去了解每件事物的開始和終結,明白了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了事物發展的規律。

社會在不斷進步,人們的需求觀念也在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行業的發展。就像麵包,剛開始它只是負責給出門在外的人提供溫飽這樣的生理需求,後來呢,人們開始注重它的安全,再到後面出現了集卡片這一類附加功能,直到現在的今天,各種各樣的模式、檔次都接踵而來,你能預測未來他會變成什麼樣嗎?



這裡有個問題留作思考:“在產能過剩的今天,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未來的商業模式會發生怎樣的重大變化?”

有很多公司無論是品質還是服務都保持著很高的水準,但是他們還是被淘汰了,淘汰他們的正是時代的浪潮。在未來智能互聯這個時代,是一個更加偉大而神奇,同時也是更加血腥而慘烈的時代。這是一個生產力、生產資料、生產關係發生轉移的時代,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調整自己,去擁抱這個時代。不要說我們不懂技術,不懂技術才要擁抱技術,才要敬畏技術。

關注我,下篇帶來更精彩的“認知層次和時代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