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2000年前的天珠


之前我們聊了天珠的起源和它背後的古象雄文明的興衰,今天我們接著來看看天珠有哪些分類,這樣我們在選擇天珠的時候就不會那麼迷茫了。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天珠是經過工藝加工過的珠子,無論其材料是什麼,都離不開人工的處理。德國著名的大衛•艾賓豪斯、麥克爾•溫斯騰博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寫過一本專著,叫《藏族的瑟珠》(瑟,取之藏語天珠的譯音)。在這本書裡,兩位天珠研究專家明確地說:“就加工技術而言,藏族瑟珠是蝕刻瑪瑙珠一種。” 當然,天珠裡還混合了一些名貴的藏藥和宗教聖物,並非僅僅是瑪瑙。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天珠的分類可以有很多的分類標準,比如從材質、工藝、或者圖案等方面,都可以進行分類。我們從比較重要的工藝和圖案入手,基本可以對天珠有個比較清楚的瞭解。天珠的分類,我們可以參看下面的一個圖表。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天珠的家族種類很多,我們主要為大家介紹下面幾種會經常聽到或者接觸到的類型。

至純天珠,就是很古老珍貴的一類,因為到如今已經很少存世,它也是工藝天珠,但是有上千年的歷史,其工藝現在已經無法複製。據說“至純天珠”工藝的創始者是12世紀南派藏醫藥創始人宿喀娘尼多吉大師,使用了金、銀、藏紅花等27 種名貴材料製作,藉助“白化工藝”(在天然瑪瑙中段塗上鹼性化合物,加熱使其中段白化),然後在白化處塗上硝酸銅在加熱製成線珠,來模仿天然天珠的顏色、質地,是西藏地區獨有的工藝,人們把這種工藝製作的蝕刻瑪瑙工藝品稱為“至純天珠”。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據說,這種天珠有著強烈的磁場能量,此類天珠多為質地細膩的乳白色,表層咬色為黑白或深咖,也有部份淺赫色和白色,但珠子整體都有一種混厚感。至純天珠材質純淨,質地細膩,紋飾線條清晰,咬色分明,表現力極佳,是天珠工藝美術史中工藝最成熟、藝術水準最高的體現,也是喜馬拉雅天珠族群中等級最高的一種。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這裡介紹一下蝕花瑪瑙工藝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1800年),中期(公元前550年到公元200年),後期(公元224年到公元642年)。最早時期的蝕刻瑟主要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文明的遺址發現的。中期的蝕刻珠主要是在印度次大陸的遺址發現的。後期蝕刻珠的製作中心在伊朗,其年代追溯到薩珊王朝時期(公元224一642年)。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左右開始出現蝕花珠。摩亨佐達羅遺址、哈拉帕遺址都發現有製作蝕花珠的遺址,蝕花珠起源於此。中國的蝕花珠製作技術,很可能是沿著印度河通過印度河上游到達西藏地區的,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技藝和文化特徵的文化產物。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美索不達米亞鑲蝕線珠


措思天珠,也就是衝系天珠,材質象玉髓,通透,顏色偏藍或淡黃,質地感覺生脆,表層包漿生澀,有些甚至還帶著打磨時的痕跡,鑲蝕線不規則,相對至純天珠在工藝、圖騰表現上都更為簡易,色澤質感與至純天珠區別極大。就目前考古資料來推斷,相較至純天珠,措思產生的年代可能更早,在喜馬拉雅周邊地區形成的價值觀中,措思的價值一直低於同類至純天珠。這類珠子多發現於西藏、尼泊爾、印度、不丹、巴基斯坦和阿富汗。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旁系天珠包括鑲蝕羊眼天珠、鑲蝕藥師珠、鑲蝕黑白珠和鑲蝕線珠等。由於在生產地域、製作工藝和製作材料上都和天珠有緊密聯繫,但是由於在圖騰、形制和質感方面的差別,通常把這些珠子和主流的天珠區別開來,歸為旁系天珠。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料器天珠

,因為“至純天珠”少而貴,不能滿足人們對天珠的需求,它的替代品也就慢慢產生了。“料器”又稱“玻璃器”,是在傳統琉璃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傳統工藝,和琉璃一樣都是用玻璃料燒製出來的工藝品,在明清時期料器是皇家御用的。清代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廠設置御廠,製造料器供奉內廷,時稱“官料”、“御琉璃”。清王朝衰落後,料器製造由宮廷轉入民間,形成濃郁的北京特色。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清乾隆 紅套白料山楂形鼻菸壺《乾隆御製》篆書刻款

成交價:RMB 820,260

尺寸:直徑5cm

佳士得香港2011年春季拍賣會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皇室是信佛教的,因此在清朝,天珠的需求量應該比以往都大,料器天珠因此應運而生。料器的優勢是在形制上更容易模仿到至純天珠的形神,尤其在人類智慧面前加入各種材料使之盤玩後皮殼包漿都最接近至純天珠。故被當時很多寺廟定製生產併發放給信眾留存了下來。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很多文章都說料器天珠是清末時期剛好從西方引進了樹脂(俗稱賽璐璐)的技術,賽璐璐當時非常珍貴(並非琉璃料),混合藏藥,牛骨粉,酥油,松香製成的。因此經常可以看到老料器天珠上會有小坑,那是用小藥勺取藥留下的。 這一點目前我也無法考證,因為琉璃料器的工藝明顯早於天然樹脂工藝,而且兩者都是十分昂貴的,據說賽璐璐當時也只有王公貴族能消費得起,所以要普及到民間也應該要到民國時期了。清末民國初年的料器天珠似乎的確多一些。琉璃和賽璐璐都對人體是無害的,但是如果作為藥用,那是有待思量的。也許從琉璃料器到賽璐璐,這前後幾百年的料器天珠都一直存在,只是賽璐璐比琉璃更加得到了普及。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四)

現在隨著文玩的興起,“料器天珠”價格略有上漲,幾百到幾千都有。那麼它是否具有收藏價值呢?任何有歷史文化意義的物件,都是有收藏價值的,就像《蒙娜麗莎》和元青花,能單純用材質來判定價值嗎?當你非常想擁有一顆天珠,而又沒有實力收藏至純天珠的時候,料器天珠作為最接近至純天珠的替代品,而且往往品相完美,年代易於判斷,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現代工藝仿製天珠,現在市場上流通的天珠,絕大部份是現代工藝仿製天珠,很多臺灣人在廣東設廠,批量製作,在廣州荔灣廣場,華林國際賣的都是這種貨,好多都是藏族人過來買回去賣給去西藏旅遊的人。你要幾個眼就幾個眼,你要多大就給你多大。高仿天珠達到以假亂真的水平,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看走眼是很正常的。

仿製天珠也並非就完全不好,關鍵是黑心廠家用的材料和工藝是對人體有害的,這一點要非常當心,如同翡翠的B貨和C貨,對人體是有危害的。所以,天珠的收藏也是一個技術活,需要多看多問,網上鋪天蓋地的識辨文章也可以瞭解下,但是這些只能作為初級經驗,因為大家都知道了,仿的都是高手行家,也就沒多大意義了。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看真品,去博物館裡多看看,或者收藏家那裡多看看,時間久了對假的就自然有免疫力。本來今天也想和大家聊聊天珠的圖案,但是篇幅有限,我們下次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