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霽:最大的幸運是年輕時找到使命|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

作者

| 任芳言 陳歡歡

在賽道上領先後,還需要做什麼?

對陳雲霽而言,現在遠不是停下的時候。

作為世界首個深度學習專用芯片“寒武紀1號”的主設計師,他見證了整個領域的從無到有。

如今,深度學習處理器已成為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的一大熱點。

陳雲霽與團隊的基礎研究成果也已應用於千萬臺智能終端,早先發表的文章至今仍被廣泛跟蹤和引用。

這些光輝之後,陳雲霽仍在思考下一步棋該怎麼走。

“深度學習處理器本身的科學問題相對已經比較清晰。”

身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計算所)研究員,陳雲霽接下來要做的是找出新的科學問題和方向,然後解決。

在他看來,設計出新的智能體系架構、解決更廣闊的人工智能應用,是未來10年值得投入精力的事。

陳雲霽:最大的幸運是年輕時找到使命|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

陳雲霽

孤獨前行

目前,陳雲霽是計算所智能處理器研究中心主任,這意味著他要帶領整個團隊探索新型智能處理器指令集、芯片設計等方面的科學問題。

而在十幾年前,深度學習處理器領域還是空白。

2002年,19歲的陳雲霽到計算所讀書。

在這裡,他跟隨導師、計算所研究員胡偉武參與了國產處理器龍芯系列的設計工作。

畢業後,陳雲霽留在計算所,繼續研發傳統芯片。

工作之餘,陳雲霽與同在計算所的弟弟陳天石萌生了研發智能芯片的想法。

但彼時人工智能正處在低谷期,研發一款用於深度學習的芯片更是冷門。

“我們都是‘偷偷摸摸’地幹。”回憶過往,陳雲霽不忘笑著調侃。

當時,這項工作的確不好拿項目、發論文,陳雲霽還是堅持下來,因為他清楚,“這個研究方向是對的”。

利用業餘時間,陳雲霽整宿整宿地在辦公室寫代碼,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架構原型的邏輯設計在加班中誕生。

2014年,31歲的陳雲霽及計算所團隊與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共同在體系結構頂級會議ASPLOS上發表了智能處理器架構“DianNao”(電腦)的研究成果,斬獲當年的最佳論文獎。

這也是深度學習處理器基礎研究的源頭。

厚積薄發

地質學中,寒武紀的到來意味著現代生物多樣性的大爆發。

陳雲霽等人將工作成果命名為寒武紀,正是寄託了對人工智能新一輪熱潮來臨的期待。

之後的日子,陳雲霽等人在賽道上越跑越快。

以“DaDianNao”“PuDianNao”為名的深度學習處理器新體系結構相繼問世。

作為亞洲面孔,陳雲霽等人在體系結構領域的名氣越來越大。

這些以漢語拼音命名的成果為更多的外國人知曉,深度學習處理器也成為體系結構領域最受關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2016年,指令集“Cambricon”在國際會議ISCA上發佈,一條指令即可完成一組神經元處理。

相較於傳統指令集的CPU,有成倍的性能提升。

也正是在這一年,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陳天石出任公司CEO,而陳雲霽則繼續留在計算所從事研究工作。

2018年,《科學》稱寒武紀的一系列成果為深度學習處理器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陳雲霽和團隊也被認為是該領域的先驅和領導者。

不負使命

如何在孤獨前行的道路上獲得認可,乃至掀起整個領域的熱潮?

“因為這是我的興趣。”陳雲霽告訴《中國科學報》,“一定要是興趣驅動,一定是就想做這樣的事,而不是奔著申請項目、發論文,才能堅持下來,才能走到國際前沿。”

2019年的五四青年節,陳雲霽曾為科研界的新生代力量作報告。

講述自己的科研歷程時,他提到了作家茨威格的一句話: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我自己在讀書、工作時,都受過這句話的鼓勵。”陳雲霽坦言。

對陳雲霽而言,計算機就是他的使命。

無論是年少時迷戀《星際爭霸》,還是導師領進門做芯片研發,他早已和數字化的世界結下不解之緣。

在這片天地,他可以不斷地創造。

“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價值,尤其是對科學院的青年工作者來說,如果能找到自己的使命,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陳雲霽這樣勉勵後輩。

(原標題為《最大的幸運是年輕時找到使命——記“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陳雲霽》)

《中國科學報》 (2020-04-29 第1版 要聞)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