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源於《論語》“述而篇”中的成語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浩若煙海,燦若星辰。

而《論語》作為國學儒家經典之作,一直被奉為圭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他主要內容講述瞭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怎樣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實現安邦立國的偉大使命。

《論語》這部不朽之作,影響了中華文明。書中也產生了很多流傳至今的警句格言,廣為流傳,從今天開始我們每天分享部分出自論語的成語,今天分享的成語全部出自《論語》述而篇。

那些源於《論語》“述而篇”中的成語

晨讀

(一)述而不作

(二)信而好古

【成語釋義】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成語釋義】信:相信;好:愛好。相信並愛好古代的東西。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註釋】述而不作:述,傳述。作,創造。竊:私,私自,私下。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誰,學術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說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說是殷商時代的彭祖。

【譯文】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點評】孔子提出“述而不作”的原則,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麼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後開始形成古文經學派,“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於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侷限作用。

(三)學而不厭

(四)誨人不倦

【成語釋義】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成語釋義】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註釋】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 誨:教誨。 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麼難呢?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困難呢?”

【點評】“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五)不憤不啟

(六)不悱不發

(七)舉一反三

那些源於《論語》“述而篇”中的成語

孔子

【成語釋義】憤:心裡想弄明白而還不明白。啟:啟發。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

【成語釋義】悱:心裡想說而說不出來。發:啟發。指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

【成語釋義】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註釋】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隅:音yǔ,角落。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點評】孔子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鑑。

(八)一虎不河

(九)暴虎馮河

(十)死而無悔

(十一)臨事而懼

【成語釋義】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後在元劇中比喻不顧一切。

【成語釋義】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成語釋義】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態度堅決。

【成語釋義】臨:遭遇,碰到;懼:戒懼。遇事謹慎戒懼。

【原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註釋】暴虎:空拳赤手與老虎進行搏鬥。馮河:無船而徒步過河。 臨事不懼:懼是謹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謹慎。

【譯文】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點評】孔子在本章提出不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在一起去統帥軍隊。因為在他看來,這種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範疇中的一個德目,但勇不是蠻幹,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這種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規定。

(十二)執鞭隨蹬

【成語釋義】手裡拿著馬鞭,跟在馬鐙旁邊。比喻因敬仰而願意追隨在左右。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註釋】富:指升官發財。 求:指合於道,可以去求。 執鞭之士:古代為天子、諸侯和官員出入時手執皮鞭開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職事。

【譯文】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點評】 孔子提到富貴與道的關係問題。只要合乎於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於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必須符合於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十三)求仁得仁

【成語釋義】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

【原文】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註釋】為:這裡是幫助的意思。 衛君:衛出公輒,是衛靈公的孫子。公元前492年 ̄前481年在位。他的父親因謀殺南子而被衛靈公驅逐出國。靈公死後,輒被立為國君,其父回國與他爭位。 諾:答應的說法。

【譯文】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於是就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麼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點評】衛國國君輒即位後,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裡,孔子讚揚伯夷、叔齊,而對衛出公父子違反等級名分極為不滿。孔子對這兩件事給予評價的標準就是符不符合禮。

那些源於《論語》“述而篇”中的成語

竹簡

(十四)飲水曲肱

(十五)先難後獲

【成語釋義】形容清心寡慾、安貧樂道的生活。

【成語釋義】由於快樂而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快樂。

【成語釋義】難:艱難,勞苦;獲:收穫。先付出勞動然後再取得收穫。比喻不坐享其成。

【原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註釋】飯疏食,飯,這裡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點評】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十六)樂以忘憂

【成語釋義】由於快樂而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快樂。

【原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註釋】葉公:葉,音shè。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云爾:雲,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點評】這一章裡孔子自述其心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孔子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十七)生而知之

【成語釋義】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這是唯心主義者的觀點。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點評】在孔子的觀念當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在於他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這是他總結自己學習與修養的主要特點。他這麼說,是為了鼓勵他的學生髮憤努力,成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十八)怪力亂神

【成語釋義】指關於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原文】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點評】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從《論語》書中,很少見到孔子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如他“敬鬼神而遠之”等。但也不是絕對的。他偶爾談及這些問題時,都是有條件的,有特定環境的。

(十九)三人行必有我師

(二十)擇善而從

【成語釋義】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意思是說,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可供學習、效法的對象。

【成語釋義】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點評】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那些源於《論語》“述而篇”中的成語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