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改變貧困宿命——“決勝黔之南”黔南州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一

開篇的話:

2020年3月3日省人民政府發佈公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長順縣、獨山縣、三都縣、荔波縣、平塘縣、羅甸縣退出貧困縣。至此,加上此前已經脫貧出列的甕安、龍里、貴定、惠水4個縣,黔南州所轄12個縣(市)中的10個貧困縣全部實現了脫貧摘帽,全州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68%,歷史性地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在貴州省3個自治州中率先實現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黔南的脫貧攻堅取得了根本性勝利。

為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總結報道這一歷史事件,展現黔南州各族幹部群眾奮戰一線、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今天起,我們將連續推出九篇系列報道從宏觀到微觀、從黨員到群眾、從產業到易地扶貧搬遷等方面對黔南州的脫貧思路、政策、經驗以及成效等進行深入細緻的闡述,敬請關注。

“劈石摳土也要造出水田。”1983年底,羅甸縣大關村發生了一件大事——何元亮、李必興、李必先3人“合謀”在村裡劈石造田!

那時,全村找不到一塊超過10平方米的自然平整地。再往前的1980年,全村人均糧食持有量僅130斤,人均純收入45元。

大關人望著山連著山彷佛只看到了苦海無邊。

然而憑著“愚公”勁,這群人幹了啥?

——到1996年,經過13年,他們硬生生在石旮旯中建成了1200餘畝旱澇保收的稻田,糧食翻兩番達到500多公斤,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大關人勝利了。

如果說一個大關村要13年才能擺脫“提起腰帶過日子”的窘境,那麼一個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擁有400多萬人口的黔南需要付出多少血汗、開多少山、闢多少地、耗費多長時間才能翻越貧困這座大山?才能徹底改變貧困的宿命?

2020年3月3日,時光的老人在這裡停息、駐足觀看:

——貴州省人民政府發佈了振奮人心的公告:貴州省24個縣(區)退出貧困縣序列,黔南州長順、獨山、三都、荔波、平塘、羅甸6縣在列,這也宣示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從此斬斷了貧窮之“軀”,鍛造了小康之“魂”。

徹底改變貧困宿命——“決勝黔之南”黔南州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一

2019年7月1日,全州脫貧攻堅“七一”表彰大會在都勻舉行。圖為表彰大會現場。馮小東攝

這亦是自1956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以來最為激動人心的大事件——2014年至2019年,黔南共減少農村貧困人口91.5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4.12%下降到0.68%,在全省3個自治州中率先實現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地處貴州之南的黔南州終於徹底的改變了貧困宿命。

上下一心戰天鬥地

——跨越一甲子的拼搏擺脫極度貧困,用接續奮鬥彰顯“黔南決心”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讓黔南兒女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陽光雨露,沿著民族區域自治的正確道路,艱苦奮鬥、開拓進取,譜寫了壯麗的嶄新篇章。

然而,歷史的發展也是在曲折中前進的,是螺旋上升的,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時勢造英雄,凡人出壯舉。

1993年7月的一個晚上,鄧迎香3個月大的孩子高燒不退,然而山連著山讓她和愛人的求醫之路困難重重,也是那時鄧迎香萌發出了鑿山開路的念頭。

鄧迎香居住在羅甸縣的麻懷村,由於山兇坡陡,這裡的人可謂是吃盡了困在深山的苦頭。

徹底改變貧困宿命——“決勝黔之南”黔南州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一

“當代女愚公”鄧迎香。李慶紅攝

後來,這個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農村婦女,帶著幾十戶村民,開山鑿石,前後歷經13年,硬是於2011年的夏天把大山鑿穿,開出了一條216米的希望之路,鄧迎香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當代“女愚公”。

時間來到2015年8月28日,全長110多公里,銀川至百色高速公路惠羅段(惠水至羅甸)的建成通車,標著羅甸結束了不通高速的時代。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長順縣敦操鄉“背篼幹部”,背出了背篼幹部精神;瑤山深處,“夥計幹部”與瑤族群眾“打夥計”,成功動員全村429戶貧困“夥計”搬進夢柳移民安置點,吃上旅遊飯……

徹底改變貧困宿命——“決勝黔之南”黔南州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一

春天的號角。盧慶文攝

為了脫貧攻堅,在微觀層面,一批批黨員幹部帶領群眾發揚實幹苦幹的精神,不辭辛勞與極貧作鬥爭,2013年以來,黔南推動了4.69萬名幹部下沉到村組網格,實現了脫貧攻堅工作力量全覆蓋。

在宏觀層面,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黔南未曾停止對精準戰略和精準打法的追尋。

這是黔南統一思想的“神來之筆”——

2017年,黔南提出了“聚焦脫貧攻堅,目標不能發散;聚力脫貧攻堅,力量不能分散;壓實脫貧攻堅責任,功夫不能做虛”的“約法三章”,糾正思想上的偏差和錯誤。

這是黔南精準出擊的“精彩之筆”——

2018年,黔南探索出“開展一輪全面系統篩查、繪製一張農村人口基數底圖、組建一批脫貧攻堅專班、組織一場扶貧幹部大培訓、完善一個保障精準的組織體系、建立一套落實精準的工作機制、收集整理一本完整規範的檔案資料”的“七個一”機制,推動了黔南脫貧攻堅數據質量躍升全省前列。

這是黔南晉級打法的“點睛之筆”——

2019年,黔南提出脫貧攻堅十條“精準打法”,瞄準“深化認識、提高站位、盡銳出戰、動態摸排、完善機制、問題導向、智志雙扶、社會幫扶、網格管理、激勵問責”等十個方面,向貧困堡壘發起最後的“圍剿”。

人民幸福就是追尋目標

——教育醫療衛生齊頭並進,用無微不至彰顯“黔南溫度”

多個晚上的零時,用心的話可以在甕安的小巷裡、街道上經常發現有一個身影被夜晚的街燈拉得很長,這個人就是2018年9月剛上任甕安第三中學的班主任——柏萬新老師。

彼時,他為了快速全面的瞭解學生,決定對班上56名學生進行全覆蓋家訪。後來,柏萬新憑著敬業的精神和優異的業績,逐漸成為了一名學生喜歡、家長滿意、同事認可的優秀教師。

柏萬新只是黔南擁有高尚師德師風老師群像中的一個,也是黔南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核心培養教師隊伍的生動詮釋。

脫貧攻堅,如何提升群眾的滿意度?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黔南州委州政府深知脫貧難事,必作於易;脫貧大事,必作於細,所以持續補齊“兩不愁三保障”短板,織密築牢困難群眾基本民生保障網。

徹底改變貧困宿命——“決勝黔之南”黔南州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一

營養午餐。陳春喜攝

——在教育保障上,2014年以來,黔南共投入資金359.11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896所,2016年—2019年新招錄6417名教師。2019年全面落實農村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4.9萬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享受教育精準資助,發放資金1.6億元。

徹底改變貧困宿命——“決勝黔之南”黔南州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一

醫療幫扶。龍里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基本醫療上,實現標準化衛生院、村衛生室全覆蓋,每個村衛生室至少配備一名合格村醫,慢病簽約服務實現應籤盡籤,建立大病服務保障機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率達100%,累計救助住院18.54萬人次,“三重保障”救助資金6.91億元,已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全覆蓋。

——在住房保障上,近幾年來,共完成農村老舊住房透風漏雨整治63630戶,實現人人有安全住房保障,並著力完善“五個體系”建設,為搬遷群眾提供各類個性化服務。

徹底改變貧困宿命——“決勝黔之南”黔南州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一

移民村新。岑龍武攝

——在飲水安全上,黔南農村飲水安全已全面解決,349.22萬農村人口已達到脫貧退出飲水安全保障標準。

黔南州委書記唐德智表示,近年來,黔南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將扶貧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把脫貧攻堅和增進民生福祉的事情辦好,為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打下堅實基礎。

三軍過後盡開顏

——激情奮鬥不負歷史不負人民,用勇猛無畏彰顯“黔南擔當”

“挖機挖下去,都是石頭呀!”在平塘縣大塘鎮,來自福建的老闆陳春耕紮根深山發展養豬產業,令他苦惱的是“以往在福建三下五除二就可以平整一塊土地了。”

但是,憑藉著不服輸的勁,他堅持了下來。“我的養殖系統是比較先進的,這裡培育豬仔,培育好就馬上轉養到另一邊。”指著已經初具規模的養豬場,這位來自福建的外鄉人顯得充滿底氣。

徹底改變貧困宿命——“決勝黔之南”黔南州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一

產業脫貧之路。何天發攝

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的環境是山連山。

“來到平塘縣牙舟鎮之前,我也找了許多地方種植鐵皮石斛,都不是很滿意,直到看到這裡光禿禿的石山我才下定了決心發展。”來自浙江溫州的鄭祥巧如今在邊蘭村的石頭上種植了700餘畝的鐵皮石斛升級版——疊鞘石斛。

“不長在石頭上的石斛,怎能是好石斛!在這種原生態環境下種植出來的疊鞘石斛,價格是大棚裡培育出來的三倍!”平塘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傳忠坦言,當初就是看中老鄭的種養模式帶來的經濟效益主動推進了企業落戶。

高山也有好產業,大山未必是阻礙。

多年來,黔南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以500畝壩區為重點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將茶葉、蔬菜、生豬、石斛等作為12個特色主導產業,實施500畝以上壩區結構調整320個61.5萬畝,壩區平均年畝產值達7482.27元。

徹底改變貧困宿命——“決勝黔之南”黔南州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一

瓜香甜農戶笑。劉文俊攝

積極推行“村社合一”,在全省率先出臺《黔南州推行“村社合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指導意見》,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發展到7230個,帶動就業農戶38.4萬戶,帶動總人口132.21萬人。

著力抓好產銷對接,推行校農對接、農超對接,實現電子商務網絡零售額14.84億元,推動農產品銷售540.18萬噸、總額376.32億元。

徹底改變貧困宿命——“決勝黔之南”黔南州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一

貴新高速穿境而過。羅毅攝

如果說產業發展是擺脫貧困的主動脈,那麼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則是奔向小康不可或缺的毛細血管。

8495公里——農村“組組通”讓村民不再行路難;

16餘億元——讓群眾不再望天吃水,住上安全的房子;

5.03億元,1244個“電力扶貧”項目——讓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了99.87%。

更讓黔南人欣慰的是:奮進小康的進程中黔南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在黔南,我們看到了中央情義,在中央統戰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北京郵電大學、國家投資開發集團公司等4家中央單位定點幫扶下,僅在2019年,就落實了幫扶資金1.91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02個,覆蓋貧困人口7.5萬人,帶動脫貧3.2萬人。

在黔南,我們看到了黔粵情深,2013年以來,廣州市累計投入黔南對口幫扶資金19億元,援建項目近500個,受益貧困人口約10萬人次。

徹底改變貧困宿命——“決勝黔之南”黔南州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一

文化助力脫貧 羅士朝攝

在黔南,我們看到了企業關懷,2016年以來,黔南州內770家民營企業參與“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

“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黔南州委副書記、州長吳勝華說,目前黔南脫貧攻堅工作重心已正式轉移到“三清零”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上來,接來下將分門別類建立“六本臺賬”,確保新出列的6個縣今年6月全面實現貧困人口清零、風險清零、問題清零目標。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王鐵清、袁紹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