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島路的記憶

黃島路從上世紀20年代起,就是青島最大的馬路市場,包括四方路和芝罘路的一段。到現在算起來有90年了,也該是青島市歷史最久的市場了吧。

過去的黃島路不但是個十分熱鬧的市場,也是一個藏汙納垢的地方。除了鱗次櫛比的店鋪,這裡還集中著好幾家妓院,隨之而起的還有性病診所、當鋪、酒館、首飾店等。

別看這條小小的黃島路,還和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能扯拉上一點關係。1940年初,汪精衛計劃召集在青島迎賓館開會,醞釀成立漢奸政府。重慶方面派特工來青島欲破壞這次會議。結果一個潛伏的特工由於經常迷戀於黃島路上的妓院,被敵偽方面跟蹤逮捕,供出了重慶方面的計劃,使得這次破壞行動流產,汪精衛的陰謀得逞。

若是那位特工不去黃島路嫖娼,重慶策劃的破壞成功,那段歷史可能還要重寫呢。

一些老青島則都記得剛解放時,黃島路上最大的老鴇子於小腳被槍斃時的情景。

黃島路的記憶

上圖:黃島路市場最有名的“四方路大茅房”。雖然改建過了,但是這個位置、這個功能、這個名稱,幾十年了,沒有變過。

黃島路的記憶

上圖:吉雨來快餐這個樓的位置,是一塊三角地,原來叫“水龍池子”,是老百姓挑水和洗衣洗菜的地方。各院通水後,在這個位置上建了國營四方路蔬菜副食品商店。現在這個店越來越萎縮,大部分房子都出租了。

黃島路的記憶

上下圖:這些老房子都已破敗不堪了,居民們都等著拆遷改造呢。

黃島路的記憶

黃島路的記憶

50年代公私合營以後,基本沒有什麼私人經濟和小攤小販了,黃島路一度有些蕭條。到了自然災害時期(其實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政策上有些鬆動,黃島路成了有名的自由市場,又熱鬧起來。這裡成了公家店、私人攤、大小販子和乞丐、小偷、強盜魚龍混雜的地方。

那年頭供應緊張,人們都嚴重地營養不良,好多人都得了肝炎。正上小學四年級的我,也被查出得肝炎了,休學一學期。於是家裡採購、做飯的事就都歸我了。我幾乎每天一早就懷揣著各種票證,去黃島路上的公家的菜店副食品店排隊搶購。經常是商店還沒開門,也不知道要賣什麼門口就排起了長隊,等開了門搞明白賣什麼,再決定排還是不排了。有一次我看到一個排得長長的隊伍,就趕快排上了。問前面的人是賣什麼的,都不知道。等後面有人又排上了,便讓人家給留著位置,跑到前面替大家打聽。結果一看是處理爛梨,不要票證,每人只限買兩斤。回來和大家一說,都挺高興,算是沒有白排了隊。

雖然公家供應匱乏,但自由市場上卻什麼都有,只是價錢貴得離譜。記得最清楚的是花生米一塊錢八粒(有網友糾正是一毛錢八粒。經核實我寫錯了。主要是錢毛得厲害,對錢沒有概念了,那時的一毛錢比現在的一塊錢還要值錢呢)。文革中,曾經在黃島路上賣過花生米的楊葆華,成了造反派的頭頭,當上了青島市革委會的主任,對立派就送他外號“楊八粒”,還有的發傳單“緊急闢謠”:楊葆華當年賣花生米不是一毛錢八粒,是九粒。

那年月在黃島路上還有一件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事情。一個人邊走邊啃著半塊冰磚(一塊冰磚有飯盒那麼大,外面是一層牛皮紙,冰磚裡有一點糖、牛奶和豆沙,成了充飢的食物。兩塊錢一塊,一塊錢半塊,也可以買四分之一,五毛錢),被一箇中年男人一把搶了過來,接著就往上吐唾沫。我那時只有11歲,這個場景給我的心裡留下了很深的烙印。那年頭這種事聽說的多了,但這次就發生在我的身邊。我知道這都是餓瘋了,逼的。我也從此知道了什麼叫民不聊生。

黃島路自由市場在那個年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雖然貴,但還是填補了供應的不足,緩解了一些人家的問題,也包括這些商販本身和家庭的生存。後來形勢稍微好轉,自由市場又被取締了,並且開始清算這些“投機倒把分子”,有的還被勞改勞教。

黃島路的記憶

上下圖:今日之黃島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昭示著它的繁榮和熱鬧。

黃島路的記憶

黃島路的記憶

黃島路的記憶

上圖:這家包子鋪在此經營快二十年了,她家的包子皮薄餡多,味道好極了,絕對勝過那些大飯店。我過去經常來買。這天我又忍不住買了兩個,當街就吃了。

黃島路的記憶

上下圖:當年很輝煌霸氣的國營蔬菜副食品商店,如今是徹底不行了,和門外的熱鬧形成明顯的落差。

黃島路的記憶

一直到改革開放,黃島路才又真的繁榮了。但是每當要創文明城市的時候,城管就要來清理,砸攤子、折秤,要求退路進室。檢查過去了,又恢復原樣,也就沒人管了。其實現在這樣不是很好嗎?真要是按城管的要求辦,這個近百年的市場恐怕早就死了不知多少回了。文明城市首先要繁榮,要方便群眾生活,不能只追求所謂規範,做表面文章。

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後住在浙江路、肥城路,離黃島路很近,買個菜肉和油鹽醬醋都去黃島路。到了星期天更時常去轉上一圈,往往不是為去買東西,就是去看那個繁榮那個熱鬧那個琳琅滿目,享受那個感覺。再以後搬家到了東部,離黃島路遠了,兩三年也去不了一次。但是我在心裡一直很懷念黃島路,懷念我年少時對黃島路的那份記憶。

黃島路的記憶

上圖:從破敗的四方路看天主教堂。教堂周圍搭著腳手架正在維修。

本文作者為網友“談笑風不生”,原青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譚澤老師,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佈,轉載請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