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袁隆平",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明朝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但是人口數量也十分龐大。糧食作為人民的生存之本,在古代一直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新中國成立後,幾億人口的溫飽困難,成為當時的首要難題。後來袁隆平雜交水稻的問世,成功地解決了中國幾億人的糧食問題,讓中國人再也不會忍飢挨餓了。

在中國古代明朝時期,也曾出現一個像袁隆平一樣,解決中國古代溫飽問題的糧食巨人,他就是有"番薯之父"之稱的陳振龍,在今天他被稱為"古代的袁隆平"。陳振龍曾在菲律賓冒著生命危險,偷回了一個藤條,卻因此讓中國的人口增加了3億。

棄儒從商與海外經商

陳振龍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人,出生在福建省長樂縣,由於家鄉土地貧瘠,傳統的水稻很難在那裡取得好的收成,陳振龍見到家鄉的老百姓大都忍飢挨餓,人人面黃肌瘦,因此想要改變這樣的局面。陳振龍雖早年從學,但沒有像當時大多數書生那樣,負笈千里,考取功名。他後來放棄儒學,從事起了商業。

明朝

明朝萬曆之時,商人出海從商較為盛行,於是陳振龍跟隨商隊,歷經海浪,來到了呂宋島,也就是今天的菲律賓。陳振龍發現,呂宋島的人民主要以朱薯為食,朱薯就是紅薯,這是當時明朝中國所沒有的糧食作物。

朱薯對於生長環境的要求不高,適應性強、耐旱、高產,並且沒有生熟之分。陳振龍就憑藉敏銳的嗅覺察覺到,這樣的農作物被帶回中國,一定能夠緩解百姓忍飢挨餓的局面,使得人人都能豐衣足食。由此他就產生了把朱薯帶回家鄉的念頭。

理想的豐滿與現實的骨感

16世紀新航路開闢,呂宋島成為了西班牙的殖民領地,隨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一起而來的,還有西班牙的糧食作物——朱薯。朱薯原產於美洲,因西班牙在全球範圍內的殖民擴張,朱薯也從美洲被帶到了東亞的呂宋島。

明朝

並且西班牙常年監管著呂宋島的海關自主權,他們嚴禁呂宋島的一切事物,對除了西班牙以外的其他國家外傳。尤其是西班牙人傳入呂宋的朱薯,更是明令禁止外傳的。因此陳振龍想要把朱薯帶回中國的想法受到了重重阻撓。

當時的中國商船也馬上就要起航,離開呂宋島了。而陳振龍此時卻決定留在呂宋島,一則是為了向當地的百姓學習朱薯的栽培技術。二則是為了伺機而動,將朱薯偷運回國。

把朱薯整隻帶回中國的想法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實現,於是陳振龍經過仔細研究和反覆考察發現,朱薯的種植不需要果實和種子,只要有一根朱薯藤,它就能開花結果。這一發現讓陳振龍頓時想出了一條把朱薯帶回國的妙計。

明朝

1593年,陳振龍已經做到了萬事俱備,這時就等著一支中國商船來接應他。正巧,當時就有一支中國商船停靠在了呂宋島。陳振龍不顧西班牙的禁令,將一根朱薯藤混在了船隻的麻繩中,以此來捆綁貨物,瞞天過海地躲過了西班牙的嚴密搜查,把這唯一的"希望"帶到了中國商船上

商船離開以後,陳振龍害怕西班牙追來搜查,於是日夜不停地前行,終於把朱薯帶到了他的家鄉福建。

唯一的救命稻草

陳振龍把朱薯藤帶回來之後,立刻開始了在自家莊園的試種。果然,朱薯不但能在呂宋島生長,也能在陳振龍家鄉的那塊貧瘠土地上開花結果。隨後,陳振龍就把朱薯的種植推廣到了整個長樂縣。第二年,福建遭遇了大旱,百姓顆粒無收

明朝

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為此極為苦惱。而只有長樂縣由於朱薯的種植,躲過了旱災的影響。面對閩中的大旱,陳振龍就上報金學曾,欲把在饑荒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朱薯,種植到福建全省。金學曾立刻採納了他的方案,朱薯開始在福建全省種植。在當時大旱的情況下朱薯也能確保豐收,成為了饑荒之下唯一的救命稻草。

"金薯"與"番薯"

由於金學曾推廣種植朱薯,解決了嚴重的饑荒問題,受到了人民的擁戴,朱薯在當時就被稱為"金薯",並且朱薯內為金色,加之其在人民缺糧少食的情況下尤為金貴,因此稱之為"金薯"也不為過。

後來朱薯的種植逐漸被推廣到了廣東、浙江、山東等省份。因其由外番傳入,故其他省份稱之為"番薯"。這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紅薯。

一根藤,養活了3億人

清初時,全國已逾半數省份種植番薯,清乾隆年間,番薯的栽培已經被推廣到全國的各個省份。明朝末年,全國共計1億人口,而到了康乾盛世之時,

全國已有超過4億人口。百姓能夠豐衣足食,人口自然也就隨之增長了。

即使人口暴漲了3倍之多,但清朝並沒有出現嚴重的饑荒問題,可見番薯的重要性。陳振龍靠一人之力,養活了中國的三億人口,這樣的說法也並不為過。

明朝

中國由五千年前只有幾千人的炎黃部落,能夠逐步發展成擁有十四億人口的大國。這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一個是社會環境的穩定,社會穩定了,戰爭減員的現象也就不會發生了。另一個就是糧食上的富足,百姓吃飽了,人口也就自然增加了。

但是這其中還離不開有識之人的辛苦付出。古有陳振龍,今有袁隆平,無不都對我國的溫飽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陳振龍不是達官顯貴,卻有著替上億中國人考慮的大局觀。

他在大飢大荒面前,以敏銳的眼光尋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並冒著生命危險,把番薯帶回了中國,從而解決了幾億人口的糧食問題。這樣的壯舉,真是可歌可頌。時代造英雄,但英雄同樣也能引領著時代的進步。

文/羽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