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棵新苗 護一方綠土

中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經過祖祖輩輩長期奮鬥,依靠科學技術,加強對已有天然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保護,加強綜合治理力度,使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適宜綠化的土地植樹種草,建立了較完善的生態環境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

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離不開政府主導。為應對氣候變化,治理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消減沙塵暴危害,中國政府從上世紀70年代末實施了一系列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其中,“三北”防護林工程迄今已經堅持40餘年。針對降水量差異及不同氣候區的特點,中國政府採取了不同的植被恢復策略,即綜合考慮植樹造林成本、配置密度等具體情況,嘗試運用鄉土樹種開展生態恢復。例如,在年均降水量為300至400毫米的渾善達克沙地和科爾沁沙地,通過營造榆樹疏林景觀恢復退化土地,其最根本的宗旨就是遵守“適水適綠”“以水定綠”的基線。

全民參與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抓手,種植一棵新苗、守護一方綠土,這是尊重自然、愛護生態環境的文明理念,也是中國適齡公民應該履行的法定義務。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度,也是有著悠久植樹歷史的國家。植樹節所呼籲的關於環保的理念,不僅提倡國民在植樹節這天做到,更是要求大家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能貫徹落實這種環保理念。

科技驅動是中國面臨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引擎,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的複雜性和艱鉅性,需要技術作為指導和支撐,也需要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同時,要用最小的經濟代價實現最大的治理效果,就迫切需要環境科技支撐,解決環境治理技術、設備、材料等關鍵問題。我們必須大力開展科技驅動創新,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根本目標,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法規保障是建設生態中國的有效因素之一。中國先後頒佈了《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1989—2000年)》《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1—2020年)》。這些法規的出臺規定了造林面積、新增森林面積以及森林覆蓋率,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各林業重點工程需要達到的指標等。不過此次全球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警醒人類,要實現人類文明良性發展,根本出路就是敬畏自然,努力改善現有的生態系統。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從一點一滴做起,倡導植樹造林,有效助推綠色增長。我們應該繼續完善國家制定的政策規劃,才能有效發展我國造林綠化事業。

推進生態中國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共同奮鬥。雖然大型生態工程顯著增加了中國的植被覆蓋率,但仍需我們繼續遵循“16字方針”:“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科技驅動、法規保障”。只有如此,才能切實為聯合國提出的“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而努力

(學習強國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