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你给了我三千宠爱,我替你守住这大宋繁华。

清平乐:你给了我三千宠爱,我替你守住这大宋繁华。太后刘娥:我只想做个出色的女子。

清平乐:你给了我三千宠爱,我替你守住这大宋繁华。

电视剧《清平乐》开播以来,以紧凑的剧情,还原古风所带来的美感,赢得了大众一片芳心。不过几集,才智过人的太后刘娥就暗淡下线了。历史如同一部部大剧,没有永远的主角,尽管她在当时那段历史风云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主演。

历史上的太后刘娥,治国之才堪比吕后、武则天,却没有她们的诸多恶劣事迹,在生前身后都获得好评,为北宋接下来的几位太后如曹太后、高太后、向太后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典范,为北宋的盛世到来铺平了道路。

刘娥的一生,传奇又励志,真可谓是际遇与努力并存,智商与情商双高。

清平乐:你给了我三千宠爱,我替你守住这大宋繁华。

浪漫的相遇与三千宠爱

当年,宋真宗下定决心立刘娥为后这件事,曾在朝堂内外引起一场不小的轰动。

而轰动的原因与她的身世有关。

刘娥从小父母双亡,跟着银匠表哥龚美,漂泊到了京城。龚美的手艺应该不错,并且交往能力也很出色:他和宫里的内侍搭上了关系。

更让人对他高看一眼的是:表妹刘娥年方十五,娇小玲珑,纤秾秀媚,歌声婉转,还擅长播鼗(音tao上声,一种拨浪鼓)。寻常人眼里平凡无奇的拨浪鼓,她一展歌喉,再用纤纤玉手摇起来,立马音韵悠扬,悦耳动人。内侍们没事儿就喜欢去他家听曲看刘娥。

慢慢的这事儿传到了当时的太子赵恒耳中。他风华正茂,闻之不由心动。有一天,他素衣简帽,随着内侍去凑热闹。

一见刘娥风姿,他已是目眩;再听铿锵鼓音,婉转歌喉,别致技艺自是与众不同,早已神迷。

他把刘娥带回府中,问明了刘娥的凄凉身世:她的父亲刘通曾是边关将军,出征途中不幸病殁,尚在襁褓的她被寄养在了舅舅家。后来舅舅也去世了,家中只剩了一个表哥龚美。龚美就带着她,以银匠为生,从蜀地辗转到了京城。

赵恒怜香惜玉,刘娥心灵善解,两个人很快情投意合,不舍彼此了。

但是,赵恒的奶娘不喜欢刘娥。她跑到宋太宗面前说了些是非,宋太宗生气了,让赵恒把刘娥撵出府去。

赵恒无奈,毕竟江山还未到手,不能违背他的父皇。他只好暂时把刘娥送到了王宫指使张耆家中。等到他一顺利继位,就马上把刘娥召入宫中,封为了美人。

可能是因为不讨赵恒奶妈喜欢被逐这件事,让刘娥受到了教训。

她充分调动自己先天出色的智商情商,对当时的郭皇后侍奉殷勤;对杨美人、沈才人等后宫佳丽们谦和厚道之至。虽然宫里这些嫔妃中,属她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世家渊源,并且属她最为得宠,可居然一没被下药,二没被中伤(宫斗剧中常有)。相反,却被大家交口称颂,成为宫中的最佳闺蜜。

这真是后宫奇景,也让人对她刮目相待。自然,宋真宗更对她倾心了。

从来机会总会给有准备的人留着。

在大家都没有母凭子贵的资本——皇家继承人的时候,她另辟蹊径,暗中吩咐自己的侍女李氏侍寝,生下了后来的宋仁宗赵桢。

她与真宗,以及铁杆闺蜜杨妃等商量一致,就说孩子是她自己生的,玩了个李代桃僵的计策。

虽然这事做的很不厚道,但是她也没像传说中的“狸猫换太子”一样恶毒,反而顺便提携了李氏。一直到李氏最终病逝,都很厚待她。

她这种吃肉不忘让别人喝汤的行为,使的她的名声没有因为这件事坏到哪里去。

虽然三千宠爱在身,虽然“母凭子贵”,但是她的封后路还是有些波折。

翰林学士李迪,参知政事赵安仁等重臣,坚决反对她封后。因为她出身寒微,家世不够显赫,不是名门,甚至连来历都不甚明晰,大臣杨亿为此竟然拒绝写册后的文书。

不过,既然别人的意见仅供参考,最终还是真爱说了算,就没有人能挡住她开挂的人生了。

清平乐:你给了我三千宠爱,我替你守住这大宋繁华。


才能初现

顺利当上了皇后,她一方面管理好后宫,一方面勤学苦修,留心时事,博览经史。

真宗批阅奏章,无论多晚她都会陪着。耳闻目睹接受了不少熏陶,她也跟着阅了大量奏章。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看过的奏章都能记得,当真宗有所疑问时,她居然援古证今,滔滔不绝,见地不俗了。这让真宗更加赏识珍视她了。

当然,感情与天下,何取何舍,有时候也让宋真宗暗地里纠结。

真宗曾生过一场大病,期间政事由刘娥决断。他怕这个才智超人的妻子以后学起武则天,赵家几十年的基业转了姓。

身为耿直男的宰相寇准,知道了他的心事,就同真宗密商起了有关“太子监国”的事。

世上哪有密不透风的墙啊,这事最终还是被刘娥知道了。估计她有种不被信任,被最亲爱的人算计了的伤感和愤怒。

于是,她任性了一把:居然传旨罢免了寇准相位。

这事,在历史上也是迷案。宋真宗一会儿说,自己忘了同寇准曾商量过“太子监国”这事儿,寇准自作主张,把锅甩给寇准;一会儿又说罢贬寇准都不是自己的意思。

不过,后世人不难读懂他的矛盾纠结。

后来有人假借“太子谋反”这件事作乱,刘娥一手摆平,寇准也不幸牵连其中,连带加罪,一贬再贬。当真宗知道后,也只是叹息而已,媳妇太能干,在皇家也是让人不省心的。

清平乐:你给了我三千宠爱,我替你守住这大宋繁华。


辅政治国

真宗临终前,让赵祯即位,史称宋仁宗。他嘱咐刘娥与寇准、李迪一道辅助太子听政,遗诏是“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

这个“权”字,证明了他只是让刘娥暂时代理监国。想必,这也是他以自己三十年里对刘娥的了解和信任,外加赌一把的犹豫不决,下的最后一道旨吧!

截止到当时的北宋,历史上就曾有过不少相似的场景了:天子幼弱,太后辅政。事情走向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像吕雉、武则天一样,既然孩子幼弱,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干脆自己下手。这在男权社会里是不被认可的,所以后世骂了又骂,不管她们干的好不好。

第二种,孤儿寡母可欺,觊觎之人趁势躁动,架空皇权,过一把大权在握的瘾,或者干脆取而代之。如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

幸运的是,无论以上哪种,刘娥都没让它出现。因为,她有能力,有权谋,还有一颗不乏仁爱的心。

权臣丁谓、曹利用都曾经自诩功高,想要利用手段或个人的威望,意图架空刘娥母子,独揽朝政。

刘太后已经陪伴真宗三十年,从年少青涩到朝堂风云变幻莫测,人心算计,她早已能冷眼看世事变幻浮沉了。

她审时度势、知人善任,重用提拔了王曾、鲁宗道、吕夷简等一批贤良能干之臣。还借力打力,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设法除掉了丁谓、曹利用,让他们明白:我可以敬你重你,因为你踏实能干听话;也可以收拾你,如果你管不住自己膨胀的欲望。

她辅政期间的成绩卓然:终结了宋真宗时兴起的“天书”运动,发行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

清平乐:你给了我三千宠爱,我替你守住这大宋繁华。


理性与欲望

当然,刘娥虽然生性灵慧,也总是肉体凡胎,不免也有些差错疏漏被人指摘。幸好,她另有过人之处:包容,听劝,顾全大局,有敬畏之心。

她垂帘听政,也很好奇世人对女皇武则天的看法,就问鲁宗道:“唐武后如何?”鲁宗道回她:“幽嗣主,改国号,几危社稷,实唐室罪人。”她默不做声了。

当有人给她献上《武后临朝图》,怂恿鼓动她称帝时,她抵住了诱惑:把图撕碎摔在地上说:

“我不做此负祖宗事。”

和宋仁宗乘辇去寺庙,她的辇走在前面,被鲁宗道一把拉住,严肃的提醒她:按照礼制,应该皇帝先行。她立马让人停辇,等仁宗的辇走到前面去了她再起行。

当然她也有自己的小心眼儿:宋仁宗的亲妈李宸妃去世了,虽然她给李宸妃提了位分,可是想用比较简单的礼节治丧。或许她内心深处比较心虚,想用这样简单的仪式,来轻描淡写地忽略甚至抹去仁宗是李氏亲生的这个事实。

吕夷简郑重地告诉她:要想她自己死后得到什么礼节待遇,就给宸妃什么礼节待遇。她是多么灵敏的人啊,立刻就明白过来了。

一切都按照吕夷简的提醒,把宸妃用太后之礼厚葬,用水银充满棺内。

后来,宋仁宗知道自己身世,又听赵王说,李宸妃是被刘娥毒死的,马上命人开棺亲自验看。

他看到李氏身穿后服,隆重入葬,水银充棺,面色如生,毫无中毒而死的迹象,方才释怀。一场养恩成仇的悲剧得以避免。

她也曾想尝试一下武则天君临天下的感觉,提议要穿帝服去宗庙祭祀。

虽然她政绩卓著,但是大臣们还是纷纷反对。

倒是宋仁宗这个养子最懂她:临朝听政十一载,风风雨雨,顺利完成了先王的嘱托,在精神上安慰一下自己,满足一下自己曾经克制的欲望,有何不可?

于是,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将帝王龙袍的十二章图案中,减去了象征着忠孝与洁净的宗彝、藻两章,不佩剑,让她穿戴上完成了祭祀仪式。

她身着帝服,走在祭祀的红毯上,会想到什么?她用这种方式,或许更多的是告慰真宗,她已尽心所托;告慰自己:她战胜了自己的欲望。

刘娥六十一岁崩逝。

她临终前,宋仁宗哭着对大臣们说:

“太后临终前数度牵扯身上衣服,是何意?”

参知政事薛奎说:

“太后命意,想是不愿先帝于地下见她身穿天子之服啊!”


仁宗醒悟,下令给刘娥换上帝后服,然后入殓。


清平乐:你给了我三千宠爱,我替你守住这大宋繁华。


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这一段往事过去后,名相富弼曾上疏给宋仁宗,说刘太后最终没有像唐代武则天那样谋朝篡位,全赖忠臣的救护,使她不得不克制欲望,压抑野心。

是这样吗?

在他们看来,一定是这样。因为他们身在朝堂,权谋机变,人性总往最复杂处考量,任是谁,到了这种唾手可得极权的位置,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这种想法没有错。

宋仁宗继位时才十一岁,刘太后临朝听政了十一年。十一年里,她政令严明,恩威并用,以出色的才干完成了真宗给她留下的任务:顺利完成权利交接,辅佐宋仁宗当上了合格的皇帝。

她给他选最好的帝师如晏殊,给他配最优秀的大臣,对他宽严相济,按照自己理想中圣明帝君该有的样子来培养教育他。

她做这些,倒不像是怀揣着野心,克制着多么强烈的欲望去做的。因为,她确实把仁宗培养成了“仁孝”帝王。

宋仁宗,毫无疑问是宋朝最出色的皇帝。

他以仁爱治国,开创了一代盛世,史称“庆历新政”。彼时,他改革科举,使人才辈出,政风文风焕然一新,朝堂贤能满盈,如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都是后世赞誉有加的名臣。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顺便提醒了我们,母亲的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好母亲,就是一个好家庭;一位好太后,就能成就一个好皇帝,一个好皇帝,能成就一个好国家。

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评判,我更愿相信,她是一个从外表到心灵都美丽的女子。

她得到了人间帝王的三千宠爱,却不骄不矜,用心替他守护着大宋的大好河山,兢兢业业完成他的嘱托,为后来的盛世繁华筑下扎实根基。

她,只不过是个一生希望自己变得更出色,可以活出自己精彩的女子。

#青云计划自荐#@《清平乐》


参考文献:《历朝通俗演义》第七部《宋史通俗演义》(上)民国 蔡东藩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