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安史之亂(二)

小編今天帶大家瞭解一下歷史,六月十五日,玄宗將從馬嵬出發,羽林“將士皆曰:楊國忠謀反,其將吏皆在蜀(楊國忠兼任劍南節度使),不可往。或請之河西〕隴〔右〕,或請之朔方,或請之太原,或言還京師。”玄宗“意在入蜀,慮違眾心,竟不言所向”。御史中丞充置頓使韋諤建議:“還京,當有御賊之備,今兵少,未易東向。不如且至扶風,徐圖去就。”大家接受這個意見,於是整隊前行。六月十七日,宿扶風郡,士卒往往流言不遜,形勢險惡,局勢很難控制。適“成都貢春彩十餘萬匹至扶風”,玄宗有了這個物質基礎,膽就壯了。玄宗命把春彩“悉陳之於庭,召將士入”,“諭之曰:“朕比來衰耄,託任失人,致逆胡(指安祿山)亂常,須遠避其鋒。

中國歷史:安史之亂(二)

知卿等皆蒼猝從朕,不得別父母妻子,茇涉至此(草行為茇,水行為涉),勞苦至矣,朕甚愧之。蜀路阻長,郡縣褊小,人馬眾多,或不能供,今聽卿等各還家;朕獨與子、孫、中官前行入蜀,亦足自達。今日與卿等訣別,可共分此彩以備資糧。若歸,見父母及長安父老,為朕致意,各好自愛也。因泣下沾襟,眾皆哭。”這樣,玄宗才宣佈入蜀的企圖,並整頓隊伍,以便入蜀。六月十八日,發扶風,至陳倉(今陝西寶雞)。二十日,入大散關(今寶雞西南),“分扈從將士為六軍”。上萬人的隊伍,到達成都時,“從官及六軍至者千三百人而已”(《資治通鑑》唐至德元載)。

中國歷史:安史之亂(二)

唐玄宗是六月十三日逃離長安的,整整過了十天,六月二十三日,長安才落入安祿山軍隊手中。當唐玄宗從馬嵬出發的時候,太子李亨留在隊伍後面,當地父老遮道請留太子共擊敵人。迫使玄宗同意讓太子留在關中,並分後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與太子。不久,太子退至平涼(今甘肅平涼),得監馬數萬匹,又募兵得五百餘人,軍勢稍振。這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前方轉戰,朔方留後杜鴻漸等以為“平涼散地,非屯兵之所,靈武(今寧夏靈武,時為朔方節度使駐節之所)兵、食完富,若迎太子至此,北收諸城兵,西發河、隴勁騎,南向以定中原,此萬世一時也”。鴻漸又“自迎太子於平涼北境,說太子曰:朔方,天下勁兵處也。

中國歷史:安史之亂(二)

今吐蕃請和,回紇內附,四方郡縣大抵堅守拒賊,以俟興復。殿下今理兵靈武,按轡長驅,移檄四方《資治通鑑》唐至德元載),安祿山定能打敗。太子接受了他們的意見。七月初九日,太子到達靈武。七月十二日,在西北邊鎮將領裴冕(河西節度行軍司馬)、杜鴻漸等推戴之下,在靈武登位做了皇帝,是為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七月底,郭子儀的軍隊五萬人因長安失守,自河北撤退到靈武,靈武的實力漸漸充實起來,使人有興復之望了。唐自潼關失守,長安陷落之後,固然增加了軍事上不利的因素,如顏真卿已無法堅守平原,而棄郡渡河南走(至德元載十一月中事);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棄南陽出走,南奔襄陽,退守漢水防線(至德二載五月中事);

中國歷史:安史之亂(二)

許遠、張巡固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連年苦戰,終被敵軍攻陷(至德二載十月中事)。但也出現了一些有利於唐的軍事形勢,首先李光弼一軍堅守太原,連敗安祿山軍隊;郭子儀東進,自洛交(今陝西洛川北)渡黃河,攻克河東(郡治河東,今山西永濟西蒲州),威脅了安祿山所控制的洛陽、長安兩京地區。其次,唐任第五琦為江淮租庸使,把江淮租庸變造輕貨,溯江漢而上,自漢中源源不斷地供應唐前線扶風,使唐軍供應無乏。此外,唐在這段時間內,取得了回紇汗國軍事上支持。這些情況,都有助於唐王朝的收復兩京。而在安祿山方面,自安祿山取得洛陽後,於至德元載的正月元旦,在洛陽登位,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

中國歷史:安史之亂(二)

其後他攻陷長安,勢力大振,“西脅汧、隴,南侵江、漢,北割河東之半”。但安祿山的將帥,“皆粗猛無遠略,既克長安,以為得志,日夜縱酒,專以聲色寶賄為事,無復西出之意”(《資治通鑑》至德元載)同時自安祿山攻陷兩京以後,“珍貨悉輸范陽”(《治通鑑》唐至德二載),這也反映出他們胸無大志。安祿山破長安後,得悉唐玄宗撤退時,長安“百姓乘亂,多盜庫物”,乃“命大索三日,並其私財盡掠之。令府縣推按,銖兩之物,無不窮治,連引搜捕,支蔓無窮”。因此弄得“民間騷,百姓“益思唐室”(《資治通鑑》唐至德元載)。從以上一些情況來看,安祿山雖然攻下兩京,軍事上獲得一定的進展,但距離勝利還非常遙遠。

中國歷史:安史之亂(二)

加之不久安祿山陣營內部矛盾很快發展起來,這樣,安祿山方面的失敗就不可避免了。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為其子安慶緒所殺,慶緒繼位稱帝。安慶緒為了籠絡史思明,任命史思明為范陽節度使。范陽是安祿山的大本營,如前所述,安祿山掠得兩京珍貨,悉輸范陽;同時為了鞏固河北防務,從安祿山時候起,就已有不少精銳部隊撥歸史思明指揮,這樣,史思明就“擁強兵,據富資”(《資治通鑑》唐至德二載),漸漸不服從安慶緒的調度。唐肅宗自即位靈武后,即著手反攻。至德元載十月,宰相房琯統率南、中、北三軍,向長安進擊,結果陳濤斜(今陝西咸陽東)一役,唐軍大敗,損折了兵卒四萬。到了安祿山死後,唐軍再度進攻,企圖奪回長安。至德二載五月,長安城西清渠一役,唐軍又戰敗,軍資器械,喪失殆盡。不得已乃向回紇可汗求援。同年九月,回紇以精騎四千來唐。當時唐集結了大軍十五萬人,安祿山方面集結了十萬軍隊,兩軍在長安城西北合戰,安軍敗退,棄長安東遁。唐軍攻克長安後,長驅追躡,收復潼關。到了十月初,又和安軍主力決戰於陝縣(今河南陝縣西南)西之新店,安軍又大敗,安慶緒遂放棄洛陽,走保鄴城(今河南安陽)。安慶緒退至鄴城,收集軍隊,尚有眾七萬,所部“七郡(汲、鄴、趙、魏、平原、清河、博平)六十餘城,甲兵資糧豐備”(《資治通鑑》唐乾元元年)。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王朝集中了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的兵力,進攻安慶緒。到了十月,連敗安軍,進圍鄴城。到第二年三月,史思明自范陽親率大兵十三萬,南下救鄴,在安陽河以北擊敗了九節度的軍隊,“諸節度各潰歸本鎮,士卒所過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唐軍實力損失了四分之一。史思明擊敗唐九節度軍隊以後,乘安慶緒出鄴城來見他的時候,責備他不該殺父奪位,便殺了安慶緒和他的四個弟弟及其親近黨羽。同年四月,史思明在范陽自稱大燕皇帝。到了九月,史思明又率兵南下,攻佔洛陽。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二月,唐軍反攻洛陽,又為史軍所敗,損折了數千人,軍資器械也損失了不少。三月,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朝義繼位稱帝。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唐又向回紇請援。回紇可汗親率精騎,與唐聯軍發動反攻,再度收回洛陽。史朝義逃奔河北,再次收兵向唐軍反攻,再次失敗。以後他的部下將領陸續降唐。寶應二年正月,朝義逃至范陽,范陽守將已經降唐,拒而不納,朝義欲北入奚、契丹,為唐軍追及,窮蹙自縊而死。唐末農民大起義之後,藩鎮勢力更為強大,“南則吳、浙、荊、湖、閩、廣,西則岐、蜀,北則燕、晉”;朱溫的勢力,盤踞汴、洛腹心,尤為咄咄逼人。唐王朝就也結束它的統治了,“向之所謂三鎮者,徒能始禍而已”。所以可以說河朔三鎮,偃蹇不服從唐王朝政令,只是個開端罷了。文章到這就告一段落了,大家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請轉發並且評論哦!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