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別太在意孩子的錯誤”!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提到樊登,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樊登讀書”、“樊登小讀者”的創始人。小編平時就很喜歡聽樊登的講座。

樊登本人給人的感覺一直是很親切,不會有距離感。這也是小編喜歡的一個原因。聽他的講座,更像是與你的一個深刻的談話,不批判、不指責,而是以一種聊天的方式與你談論一件事。

樊登:“別太在意孩子的錯誤”!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那麼,說到樊登,我們不得不提他的育兒觀。畢竟,小編聽得最多的樊登講座,都是有關樊登談育兒的。

他講書的最大特點就是藉助一本書,結合自己家的兒子多多,去講述一個道理。有理有據,很具感染力。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樊登講他的兒子多多把自己的名字寫錯。

大概的內容就是,有一天放學,兒子多多顯得有些沮喪、不開心。

樊登就問兒子:“你怎麼了?為什麼不高興呢?”

兒子回答:“我今天的考卷寫錯了一個字”。

樊登就很好奇,一個字有什麼關係。

於是就問兒子:“那你寫錯的是哪個字呢?”

兒子回答道:“是你的名字,樊登的“登”字”。

聽到這,你是不是已經笑了呢?居然把自己爸爸的名字都能寫錯,也是沒誰了!

其實,不僅是你,樊登自己聽完也笑了。

想想換做是你,你會不會很生氣,然後大發雷霆呢?連自己父母的名字都能寫錯,這學是怎麼上的?

不過,樊登的反應卻跟我們大相徑庭。他沒有去直接的指責兒子,而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樊登就對兒子說:“你知道嗎,你這樣的做法在古代是很高級的。這叫為尊者諱,爸爸的名字,皇上的名字,兒子臣子在寫的時候是不能直接用的,一定要寫錯一點才可以,這在古代叫忠孝。你不用傷心,明天你到學校跟老師說,你這樣寫是對的,讓老師給你改過來。”

看到區別了嗎?孩子因為自己把爸爸的名字寫錯,而產生了心理負擔。而爸爸呢?巧妙地運用了一個玩笑,化解了孩子的尷尬。而且,還趁機給孩子上了一堂歷史課,講解了一下古文化的知識點。

小編認為,就這一點來看,樊登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相信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都會犯下這樣的一個錯誤。就是罰寫

樊登:“別太在意孩子的錯誤”!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寫錯一個字,或者是哪個字寫得不夠漂亮。簡單,多寫幾遍。一遍不行,寫十遍。直到父母滿意為止。

尤其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很多父母為了變現自己的認真程度,都會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做重複作業。

這樣做,不僅把孩子的作業時間拉長,也讓孩子產生討厭做作業的厭惡心理。甚至到最後,家長耐心耗盡,孩子也是身心疲憊。

所以說,做父母的要學會放孩子一馬,也放自己一馬。當孩子偶爾犯一些小錯誤時,我們可以一笑了之,別把孩子逼太緊。

抓住孩子的錯誤不放,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樊登:“別太在意孩子的錯誤”!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由於疫情期間不能上課,所以很多家長都開始充當了“監工”的角色。就是配合老師監督孩子寫作業。

前幾天的寶媽群裡,就有一個寶媽耐不住性子,反應自己家的熊孩子。每天監督他寫作業,簡直是掉了半條命。

對於這種監督下完成的作業,我想說的是,你的方法真的用對了麼?

父母的嚴厲和批評,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壓力。

樊登:“別太在意孩子的錯誤”!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換位思考,如果你每天都被自己的領導監督著必須做好某一件事情,做不好就不斷返工,你的心情會好嗎?會不會也覺得壓力很大呢?

其實,孩子也是一樣的。

家長給孩子施加的壓力就好像是一顆定時炸彈。如果壓力過大,孩子的情緒就會受到影響,惡性循環下去。

正確的方法:

樊登:“別太在意孩子的錯誤”!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就是幫助孩子減壓。父母給孩子一個舒適的空間,做到不打擾。然後讓孩子自己做監工,監督自己學習。養成自己學習的習慣,孩子才會輕鬆。

孩子輕鬆,家長放心。何樂而不為呢!

過分關注孩子的錯誤,只會降低孩子的興趣點!

樊登:“別太在意孩子的錯誤”!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沒有誰能在挫折與批評中一直保持興趣,當我們把每天的學習變成錯誤反省大會,孩子怎麼可能還對學習保持興趣?

正確的做法:

樊登:“別太在意孩子的錯誤”!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做父母的要學會賞罰分明。

在孩子做對事時,要充分的給與讚賞和鼓勵,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在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急於批評指正,而是幫助孩子一起找原因。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一直強調孩子的錯誤,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消極的暗示。

樊登:“別太在意孩子的錯誤”!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並不能夠分清我們的批評是對某一個點的批評,還是對整個行為的批評。

孩子做錯了題,父母憤怒的批評,“這麼簡單你都能寫錯!”孩子在潛意識中不會覺得是這道題做錯了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而是因為“學習”這件事讓他遭受了這樣不舒服的情況,於是他會歸咎到整個的學習行為。

其次,孩子很多錯誤都是隨機犯的,這次寫錯不代表他就每次都會寫錯。但如果過分強調這個地方不要做錯,下次孩子反而容易記住那個錯誤答案。

這就是暗示的力量。正如羅森塔爾期待效應一樣,我們總和自己說什麼,就會越相信什麼。

所以說,面對孩子無心的失誤,不妨一笑了之。

而且如果這個失誤給孩子帶來比較重的愧疚感,父母還需要幫助孩子解除這個心理負擔。

  • 面對孩子的能力造成的錯誤,父母要先肯定孩子已經做出的成就,給孩子一些信心,幫助他克服難題,掌握技巧。
  • 面對孩子自己已經意識到的錯誤,給孩子一定的空間,相信他可以自己修改,允許孩子的一些錯誤消失在風中,和孩子分享勝利的喜悅。
  • 面對孩子還沒有出現的錯誤,父母不要太過小心,太過擔憂,把成長交給孩子自己,畢竟有些錯誤,只有他自己經歷過能明白。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