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羅列原油寶"八宗罪" 這些高風險產品也要注意

中國財富網訊(田欣鑫)曾在3月下旬,一度因搶購火爆,造成投資人“抄底難”的紙原油市場,近日出現“大翻車”。

當地時間4月20日,5月WTI原油期貨報-37.63美元/桶,為歷史上首次收於負值。國際市場的劇烈波動很快就傳導到了國內市場,投資人買了原油期貨不僅賠光本錢,可能還要倒貼錢。

4月22日晚間,中國銀行官網發佈消息稱,原油寶產品掛鉤境外原油期貨,類似期貨交易的操作,結算價按照-37.63美元計算。這也意味著,對於中行05美油多頭未平倉投資者而言,除了本金虧光之外,還需要補足交割款。

有投資者表示,原以為只虧損4萬元,結果平倉損益為-41萬,不僅12萬本金沒有了,還倒欠銀行幾十萬。

中行原油寶事件持續發酵,相關話題一直在熱搜榜上徘徊,中行多條微博也被憤怒的投資人“攻佔”。

市場羅列原油寶

(來源:微博)

投資者存款賬戶或將不保

對於“倒欠”銀行的錢是否需要補齊,中國財富詢問中國銀行方面時被告知,相關情況後續會及時反饋給投資者。

不過有媒體報道稱,中行APP在線客服曾告知,原油寶賬戶保證金不足的話,將被視為欠款,銀行有權向人民銀行申請將欠款記錄納入其徵信記錄。

市場羅列原油寶

(來源:新浪金融研究院)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原油寶投資協議,保證金不足部分,中國銀行可扣劃投資者其他賬戶資金用於抵償該行損失。這意味著,當投資者不主動彌補“倒欠”原油寶賬戶的錢,存款賬戶也將不保。

市場指責中行原油寶“八宗罪”

目前已經有投資者聲稱準備就此事向中行發起集體訴訟。那麼,在這場風波中,中行原油寶有無過失?是否該承擔責任?

對此,市場提出中行原油寶“八宗罪”:

一是移倉問題。按照中行原油寶合約規則,4月20日22:00啟動移倉,但中行未成功移倉,導致客戶鉅虧。

相比之下,建行、工行的賬戶原油產品以及全球最大的原油上市基金USO(ETF基金)則早在一週前都已經完成移倉,主要多頭都走了,只剩下中行原油寶持倉至結算前一個交易日。有市場人士指出,CME臨時改規則,或是導致最終出現如此匪夷所思的負價格的重要原因。

二是保證金制度成擺設。原油寶交易界面明確寫明是“保證金充足率低於20%時,系統將按照單筆虧損比率從大到小順序的原則對未平倉合約產品進行逐筆強制平倉”。

三是交易系統不穩定。自3月以來,中行原油寶系統一遇大漲大跌就崩潰或者宕機。

四是原油寶的結算規則不清晰。如果按照第二天凌晨5點北美原油的結算價來計算,那麼在當晚22:00凍結客戶賬戶有何意義。

五是掛鉤原油的產品,風險等級產品認定問題。中行原油寶產品,雖然不帶槓桿,但實際上原油價格的波動巨大,已經超越銀行對客戶的風險等級要求,然而銀行卻將其與理財產品混在一起銷售,是否涉及向不符合風險等級要求的客戶開放買賣金融產品。

六是風控以及風險提示問題。原油寶涉及的規模和頭寸目前還不得而知,但當晚遇到如此罕見的波動,在原油價格逼近0、甚至是負價格的情況下,中國銀行原油寶產品,有沒有交易員執行風控。

七是擅自刪除交易記錄。4月22日公告後,中國銀行App原油寶操作界面內容被全部清空長達10小時,包括各類合約的行情、客戶持倉情況、交易記錄等均消失不見,還要重新簽約保證金賬戶。

八是隱秘的高倍槓桿。根據原油寶的交易設計,當出現結算價為負值的極端情形時,看似無槓桿的產品反而會呈現槓桿無限放大的情形。

投資者風險意識淡薄

雖然市場在集體指責原油寶,但也有很多投資者承認,除了產品和交易本身的問題,能在“抄底”原油這一看似謹慎的操作上虧損如此之大,與自己風險意識淡薄也有著莫大的關係。

3月以來,持續下跌的油價吸引了大批投資者“抄底”。相對於高風險和高門檻的原油期貨,很多投資者蜂擁搶購很多銀行推出的低風險和低門檻的紙原油產品,並一度買爆。

“銀行產品最安全、最靠譜,又是大銀行,肯定錯不了!”不少投資者都抱有此種想法,而對於交易規則和投資風險,不少投資者則坦言:沒管那麼多!

高風險工具“平民化”埋禍根

從原油寶的交易機制來看,其T+0、雙向交易、保證金交易的特點,與原油期貨及被清理整頓的原油現貨,差別並不太大,只是將相對專業的投資工具進行了“平民化”改造。

中大期貨首席經濟學家景川表示,原油寶是掛鉤境內外原油期貨合約的交易產品,勢必面臨展期的問題,也就是期貨合約到期交割時的合約換月,而不同月份的合約存在一定價差,假設遠月合約價格高、近月合約價格低,那每次換月就需要付出不小的成本。

除了原油寶以外,中行還推出了期金寶、兩金寶等一系列寶類理財產品,範圍涉及貴金屬、黃金期權、外匯等多個領域。

市場羅列原油寶

(中行部分個人理財產品 來源:中行官網)

這類產品多為專業投資工具,但中行對這類投資工具的“平民化”也為此次風波埋下了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