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大學》有言:“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意思就是說沒有先學會養孩子而後才嫁人的,母子連心,母愛是天生的,可是,真的是所有的母親都懂母愛嗎?不!

3天前,也就是4月18日,發生了一件讓無數人痛心疾首的事。

一個剛滿三個月大的嬰孩,被媽媽放在房間裡練習趴睡,結果在趴睡過程中,孩子被被子壓住了口鼻,呼吸急促中撕心裂肺的不住掙扎哭泣,而他的媽媽,就在一牆之隔的監控中親眼目睹了這整個殘忍的死亡過程,卻最終沒有出手營救。

等到她離開屏幕進到房間裡時,孩子已經永遠的沒了。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可能會有人問:這個母親是不是受了什麼刺激,或者精神不正常,或者心理有什麼陰影,才會做出這麼慘絕人寰、令人髮指的事,畢竟哪一個母親能親眼看著自己的骨肉,就這麼的在眼前被活生生的被悶死呢?誰的心也不是鐵打的!

可恰恰相反,這位母親家庭美滿,心理健康,也沒有什麼精神疾病,她也很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恰恰因愛而誤,最終恨悔終生。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這個媽媽,我們姑且叫她小芽吧,3個月前剛剛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都說寶寶是一個家庭幸福的紐帶,寶寶的到來也讓一家人興高采烈、倍感歡心,幹什麼都好像特別有勁。

比之一般“放養式”帶娃的媽媽,小芽應該是個很關注孩子科學成長的母親,所以一來二去就加到了一個睡眠引導付費群裡,而且還花了6000塊錢的培訓費,這個群主要是培養孩子的獨立入睡能力,手法也相當簡單粗暴,就是讓媽媽白天黑夜都把孩子單獨關在房間裡面裹起來趴睡,就算再哭也不要管。

“老師”說的,當然沒差,小芽也就照著做了,結果就發生了親生孩子在眼前活活悶死的悲劇。

據社交群裡瘋傳,當時,小芽正站在一牆之隔的屏幕前看著房間裡的寶寶獨立趴睡,可不一會兒,她就感覺到了異常,寶寶似乎正在難受的大哭,小芽被寶寶哭的又著急又手足無措,想進去,可趴睡期間按規定又不允許進去,於是就錄下了視頻發到了睡眠訓練群裡,問大家怎麼辦,結果那個指導老師說:“不要進去,進去就前功盡棄了”,群友也說:“不是大哭就沒事”,聽大家都這麼說,小芽自然也就放下了心來,果然,寶寶哭了一會後就乖了下來。

直到兩個小時後,小芽去給寶寶餵奶,這才發現幾個小時前還生龍活虎的寶寶早已沒了呼吸,剛才撕心裂肺的大哭是他最後的掙扎,是他最後一次向媽媽呼救,可是媽媽聽見了所有的別人的話,就是沒有聽見他崩潰絕望的吶喊,就在自己家裡,他被活生生的悶死了。

有網友恨到大罵:就知道問問問,問你mlgb。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什麼是哭聲免疫法?

簡單的說,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美其名曰鍛鍊孩子的“自立自主能力”,這些方法的確也可以讓母親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

可,這就是愛嗎?

愛難道不應該是無時無刻深情的“看見”,怎麼會捨得讓他哭?

那麼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不,不是故事,是20世紀50年代一個真實的試驗,關於愛。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20世紀50年代,有一個名叫哈洛的心理學家,還有一個心理學家名叫華生,早在三四十年代,華生提出了一個相當著名的理論,通俗點說就是“有奶就是娘”。

他說:“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要給寶寶提供足夠的食物就可以了,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成長,從而使孩子成人後越來越依賴母親,從而難以獨立成才。”

他還大放厥詞“要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要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以免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他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就可以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當時他的話轟動一時,很多西方家庭都親力親為,爭相效仿(後來所謂的哭聲免疫療法的思想就是基於此)。這種觀點根深蒂固的程度哪怕10年後,到了哈洛那個時代,還依然不容置疑,有心理研究員依然信誓旦旦:“人類的依戀是基於需求減降論,飢餓是我們首先要減降的需求,其次是飢渴和性。”他們還蠱惑群眾:

“我們愛我們的母親是因為我們愛她們的奶水。”

“我們愛我們的母親是因為我們愛她們的奶水?”多諷刺!所以哈洛不信這些鬼道理,他開始通過一群恆河猴來研究孩子與母親之間的愛到底是什麼,之所以選擇恆河猴做實驗的載體,是因為恆河猴94%的基因都與人類相同。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實驗開始,哈洛先把一群恆河猴寶寶放養到了一個有兩個“媽媽”的大籠子裡,兩個媽媽一個是鐵絲“媽媽”,一個是絨布“媽媽”,鐵絲媽媽胸前掛著一個奶瓶,可以隨時隨地供養猴寶寶的奶水,絨布媽媽沒有奶水,只是單純的很柔軟很溫暖類似媽媽的母體。

哈洛把猴寶寶們放了進去,很快,奇異的事發生了,只見幾天內猴寶寶們把對猴媽媽的愛全都轉移到了溫暖的絨布媽媽的身上,只有實在餓極了時才會飛快地跑去冰冷的鐵絲媽媽身上喝幾口奶,然後就又飛快的跑回來,繼續緊緊抱住絨布媽媽。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當時另一知名哺育專家約翰·沃森說:“不要溺愛寶寶,不要在睡著時親吻他們,正確的做法時,彎腰握握他們的手,然後關燈離開。”

對此觀點,哈洛直接說不!不要跟寶寶握手,應該毫不猶豫的擁抱他,擁抱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愛最重要的元素。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哈洛還故意嚇唬這些猴寶寶們,他製作了一些發條玩具,會尖叫的大蜘蛛,會打鼓的熊,而每當猴寶寶們害怕時,很奇怪的,它們就全都會奔跑回去抱住絨布媽媽,在絨布媽媽的懷裡慢慢平靜下來,絨布媽媽在時,它們也更願意嘗試觸碰新東西,而當哈洛把絨布媽媽拿走,它們也絕不會奔向掛著奶水的鐵絲媽媽,而是自己在地上怕的縮成一團,戰慄、搖擺、尖叫、像個精神院裡的發狂的病人。

由此哈洛得出了一個結論,“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想要孩子健康成長,不能停留在餵飽層面,一定要給他更多的愛的接觸性關懷。”“只有奶水,人類絕對活不久。”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哈洛還是失敗了

僅有擁抱和接觸?不,遠遠不夠

很快,現實就給了哈洛強烈一擊,儘管他那時已經成了華盛頓著名人物。

原因是,當他的猴寶寶們長大後,卻一個個行為孤僻,舉止反常。


他們似乎對一切都抱有敵意,他們似乎失去了交配能力,就算把經驗豐富的公猴放進來,母猴也絕不與他們有任何親密接觸,後來在哈洛的強制下(他做了一個架子,得以讓公猴親近母猴),當初被試驗的猴寶寶們才完成了交配,可是它們卻又在生娃後不養育後代,20只被試驗的母猴中,有的臍帶剪斷便不再理睬孩子,有的經常暴力毆打和虐待孩子,有的更是殘忍地殺死了孩子,只有1只猴媽媽會笨笨地嘗試給孩子餵奶。也就是說,他的猴寶寶們,全都成了猴中性格怪癖的另類。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對於這個問題,哈洛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改進了試驗方法,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代母”,並且每天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讓被試驗的猴寶寶們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而這樣哺育恆河猴長大後,所有的行為習慣,都跟正常的猴子大體類似,哈洛的學生,後來成為著名的猴類研究專家的倫納德·羅辛布林說:

“這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和玩耍。”

觸摸,運動和玩耍,母愛從來都不只是食物或者一個月見一次丟下的金錢,也不是哭就任由他哭,狠心把他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母親,一個在他不安時、害怕時、會撫摸她、會擁抱他、會開導他、會陪她玩耍的溫暖的媽媽。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斯皮茨在《醫院制度》一書裡寫道:“那些僅僅獲得食物給養的棄嬰,由於沒能獲得養育者的觸摸和情感互動,會變得異常安靜、孤僻和憂鬱,很多嬰兒不到一週歲就死亡了,一部分嬰兒雖然活了下來,但難以像正常孩子那樣發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談。”二戰時,許多嬰兒被送到孤兒院,最後大部分嬰兒都去世了,只有一個孤兒院例外,醫生偷偷前調查發現,一位修女在每晚值班時都會抱起一個個嬰兒,對他們進行溫柔的輕撫和撫摸。

而那個抨擊“母愛過度”並在自己家孩子身上親力親為的心理專家華生,他的三個孩子最後全都得了抑鬱症,他的大兒子自殺身亡,他與前妻的2個孩子,二女兒多次自殺,小兒子則成了流浪漢,靠他的接濟才能過生活,甚至,他的外孫女也曾多次自殺。而美國那些被“剝奪”了愛,被像開頭小芽的孩子一樣的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後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教育專家李玫瑾說:“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一個人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歲之前便已奠定。而母嬰關係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決定了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孩子在3歲前,尤其出生90天內,是建立母愛的最重要時期,這個時候要要儘可能的給予孩子安全感,

餓了要喂,哭了要回應,這份“無條件的滿足”是幼兒最需要的身心依靠。

研究也證明,有媽媽在身邊的孩子,會更願意探索世界,面對恐懼和困難也更加願意嘗試更加從容,因為他們相信,背後就是媽媽,而媽媽的“永遠在身邊”就是他們戰勝一切,所有的安全感。


痛心,3個月嬰兒被活活悶死,媽媽在一牆之隔的屏幕裡看著他掙扎


其實,市面上又何止有一個“哭聲免疫療法”,又何止有一個“哭聲免疫療法”造成的恨悔莫及的悲劇,對於怎麼養育孩子,眾口難調,更何況還有奸商為了利益!但別忘了,無論何時,愛才是唯一的底線。


——“真正獨立自主的人,一定是童年對父母的依戀得到足夠滿足的孩子。”


最後,引用著名心理學家李雪老師的一句話,她說:“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多陪陪孩子,多抱抱孩子,那首歌唱的就是孩子的心聲:“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抱抱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