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好萊塢紀錄片導演在線聊天,談談吃“植物肉”的事兒

中國國家自然資源部將今年4月20日至26日,定為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圍繞“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倡議人們繼續參與到環境保育的全球事業中,共建美好地球。

疫情之下,眾多環保組織和機構將今年的活動搬到了線上。4月22日晚,美國著名紀錄片導演、環保主義者尚恩·莫森(Shaun Monson)應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良食基金邀請,首次與中國觀眾連線。200餘人共同探討了對環境認知、飲食模式和環保行動等方面的思考。

與好萊塢紀錄片導演在線聊天,談談吃“植物肉”的事兒

4月22日晚,尚恩與中國觀眾連線對談

亟須改變的觀念:把自然當作“他者”,對物種存在歧視

視頻裡的尚恩在加州居家隔離,他顯得有些瘦削。他剛結束7天“只喝水不進食”的挑戰,瘦了17磅。他不是為了減肥,而是在探索人類和自然的關係。

尚恩覺得自己在進食的時候,不會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而斷食的體驗讓他對食物充滿了感激,更接連起了自身與外界的關聯。

之所以是“接連”,是因為長久以來,人類習慣把自己和大自然對立起來。

與好萊塢紀錄片導演在線聊天,談談吃“植物肉”的事兒

尚恩·莫森 nationearth.com 圖

“通常我們是這麼說的,‘這是我的家,我的車,我的銀行卡,我的書,我的狗,我的男(女)朋友,但當我們談到自然的時候,就會說,那座山、那棵樹”,尚恩說,“如果喪失了大自然或者其中一部分的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它們)”。

與好萊塢紀錄片導演在線聊天,談談吃“植物肉”的事兒

《生命衛生》海報圖 nationearth.com圖

這似乎也是他2月份創作的短片《生命衛生》(Guardians of Life)的隱喻。一個醫院急症室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華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扮演的主治醫生和同伴們接到了一個女病人,從“森林大火”中被救出來的她受了重傷,脈搏微弱,菲尼克斯戴著口罩,拿著觸顫機電擊她的心臟,然而,體徵檢測器緊張的蜂鳴聲減慢且停止。他垂頭喪氣地宣佈病人死亡,手術室氣氛陰沉。當大家準備離開手術室時,秘魯土著演員歐琳卡·喬徹(Q'orianka Kilcher)扮演的軍醫爬到病人身上用手繼續按壓她的心臟,一旁機器裡嘟嘟聲重新響了起來……

與好萊塢紀錄片導演在線聊天,談談吃“植物肉”的事兒

軍醫的手中 nationearth網站視頻截圖

這時,鏡頭拉近到軍醫的手裡,血紅的心臟,觸目驚心,隨後,這拳形的圖像被還原到地球衛星圖上,那是亞馬孫雨林的位置。

尚恩在媒體採訪時說,“亞馬孫被稱為世界的肺或世界的心臟,我們沒有選擇紀錄片素材去講述毀林、動物滅絕,而是用急診室裡挽救一個全身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的故事,轉折點不僅在於這個護理醫生是誰,還關乎他們真的要一起拯救的是什麼”。

除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尚恩之前的作品、由好萊塢百餘位著名影星傾情配音的《萬物一體》審視了人類彼此之間的對立,其中一個議題就是人類把自己視於其他物種之上,用“強者”意識和行為主宰一切。

與好萊塢紀錄片導演在線聊天,談談吃“植物肉”的事兒

100位公眾人物共同為《萬物一體》配音解說 網絡圖

此番視頻連線中,他也再度談及了這個話題。“人們對寵物很有感情,但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有物種歧視,人們對牛、雞,豬沒有這樣的情感”,他說,“我成長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麥當勞有很多廣告。有一個畫面,人們將漢堡肉放在花園中,試圖表達漢堡肉是和植物一樣生長在花園裡的。我那時還是孩子,看到這個是很疑惑的,但大家都信以為真”。

消費文化或許是影像大眾認知的一個成因,但更重要的是,人們需要喚醒自己的同理心。從一開始只關注自己,然後體察眾生的遭遇——身邊的人,動物和植物,再拓展到環境,進而到地球和宇宙。這個從“小我”到“大我”的過程,尚恩認為是一個巨大的覺醒,“我覺得現代年輕人已經更加覺醒,每一代都比上一代更覺醒,我希望如此”。

接受植物肉,我們需要時間

連線當日,中國肯德基、星巴克推出了植物肉餐品,也引發了網絡熱議。觀眾也就此問題和尚恩進行了討論。

與好萊塢紀錄片導演在線聊天,談談吃“植物肉”的事兒

快餐行業推出植物肉餐品肯德基、星巴克官方微信截圖

他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動物肉和植物肉並非簡單的“真假”關係,人們應當換一種思路。

他舉例說,“在美國星巴克,早幾年只有一種豆奶替代品,現在有了各式植物奶,牛奶逐漸在被取代。這個變化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雖然比較慢”。

要完成這個“替代”,中間涉及著無數產業、技術、觀念、市場、科研等方方面面的問題。

比如,肉食加工廠是否願意做出改變。素食的尚恩對動物肉加工並不陌生,多年的環保紀錄片拍攝讓他認識了很多工廠老闆,他介紹了和一家德國雞肉製品廠打交道的經歷。“那個老闆也不想屠宰雞,因為殺一個雞其實很複雜,如果有更簡單的替代,口味和營養也有類似,那為什麼不呢?”

尚恩覺得快餐店引入植物肉,一定程度上,是在“取樣”。因為絕大多數人不太會去素食餐廳吃飯,接觸不到植物肉。同樣的,植物肉加工廠也接觸不到那麼多消費者。經由快餐為中介,起到一個雙向溝通的作用,進而也能探索人們對植物肉的接受度。

“現在我們處理人造肉,就像對待軟件的思路一樣,人們一開始不接受,後來就好了。過去對待酒精也是,我們改造了酒精,製造了酒。植物蛋白為基礎的人造肉也是一樣的,我們需要的是時間”,尚恩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