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樺《在清朝》:圍觀,現代詩人“穿越”到清朝,會看到什麼?


柏樺《在清朝》:圍觀,現代詩人“穿越”到清朝,會看到什麼?

詩人柏樺,1956年1月生於重慶,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詩集《表達》、《往事》、《望氣的人》等,另著有隨筆集和詩論集若干。

詩歌《在清朝》寫於1986的一個春天,屬於其成熟期時的作品,與其同等的有《夏天還很遠》、《往事》等。這首詩的寫作內容和靈感來自費正清(美國曆史學家和漢學家)的《美國與中國》。

讀這首詩時,適合在清晨或夜晚,會有一種散漫而閒適的感覺,同時又會被其輕度反諷的語境所侵染。

那麼這首詩究竟如何體現這些魅力的呢?詩歌中的現代詩人“穿越”到清朝,又會看到什麼呢?趕快圍觀一下吧!

柏樺《在清朝》:圍觀,現代詩人“穿越”到清朝,會看到什麼?

1820年清朝版圖

詩歌共7節,本文會按照詩歌描寫氛圍的變化,將其分為三個部分來講解。同時每一部分中,會根據詩歌內容加以修飾後直感“轉譯”,再對其進行解讀。

第一部分:1-3節(清朝的民俗風情)

在清朝

安閒和理想越來越深

牛羊無事,百姓下棋

科舉也大公無私

貨幣兩地不同

有時還用穀物兌換

茶葉、絲、瓷器

.

在清朝

山水畫臻於完美

紙張氾濫,風箏遍地

燈籠得了要領

一座座廟宇向南

財富似乎過分

.

在清朝

詩人不事營生、愛面子

飲酒落花,風和日麗

池塘的水很肥

二隻鴨子迎風游泳

風牛馬不相及

①直感“轉譯”:

來到清朝的時間久了,就越來越喜歡安靜閒適的日子,心中的理想也愈加清晰和準確。

草地上,是閒來無事的牛羊,一會兒發呆望著遠方,一會兒懶懶得咀嚼三兩顆草料。街市邊的牆角下,百姓們圍在一起,要麼是在那張小小的桌子上輪番下棋對弈,要麼是靜靜地做個吃瓜群眾。

朝廷的科舉考試大公無私,學子們苦讀詩書,紛紛加入大考行列,以求入朝為官,報效國家,光耀門楣。

這裡地區不同,貨幣也不盡相同。有時候,還像原始社會,以物易物,用穀物兌換好喝的茶葉,精美的絲綢,高端的瓷器。

清朝的文化氛圍也相當濃厚,山水畫作者眾多,繪畫功底深厚,作品已經可以達到完美的狀態。紙張也氾濫成河,隨處可以買到,也隨處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書籍。

街市上有很多專門賣風箏的店鋪,天氣晴好時,會有很多孩童和少女,在空曠處將風箏放飛高空。賣燈籠的店鋪也同樣多,製作工藝高超,既有古香古色型,也有民族色彩型……

人們都有著自己的信仰,總會在固定時日,或心有所願時,虔誠地去一座座向南的廟宇跪拜祈福。對於他們來說,貧窮好像已經消失,手中的財富似乎過分得多。

清朝的詩人不專門為了生計而奔波勞累,他們極度愛面子。也喜歡在風和日麗的落花中飲酒,偶爾靈感噴湧,便吟詩作對。

園林中的池塘有著很肥的水,可以看到兩隻鴨子在水面,迎著風兒,悠閒得游泳。

這些風牛馬不相及的事物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了我的視野中。

柏樺《在清朝》:圍觀,現代詩人“穿越”到清朝,會看到什麼?

②解讀:

詩人從現實中“穿越”,遊歷在清朝的大地,用破碎的語象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也像是在回憶前塵往事,一個“前朝遺老”的形象躍然紙上。讀完前三節後,彷彿是在看著一幅幅民俗風情水墨畫,也像在看一部紀錄片。

每一節以“在清朝”引出內容,動物有牛羊和鴨子;人物有下棋的百姓、飲酒的詩人;物品有貨幣、穀物、茶葉、絲綢、瓷器、燈籠;文化有完美的山水畫、氾濫的紙張;風俗有祭祀廟宇;活動有放風箏。

詩人把這些“風牛馬不相及”的內容簡明化,有序而合理得擺放詩歌中,給人一種閒適優雅的感覺。同時,也表明詩人對這種生活環境和狀態的喜歡,第一節“安閒和理想越來越深”其實也暗示了詩人這一心理。

有趣的一件事情是,這一句原本是“安閒的理想越來越深”,後來好友歐陽江河(著名詩人)看完之後建議其將“的”改為“和”,“安閒”在詩句中就變成了名詞,詩句就可以起到脫胎換骨的效果。因此,才有了這麼美妙的句子。

詩歌中的“清朝”內容,來自於費正清的《美國與中國》,其實也融入了成都的生活狀態。詩人居住在成都,這裡的閒適和慵懶氛圍與詩歌中相符合。

柏樺《在清朝》:圍觀,現代詩人“穿越”到清朝,會看到什麼?

第二部分:4-6節(清朝的人和社會)

在清朝

一個人夢見一個人

夜讀太史公,清晨掃地

而朝廷增設軍機處

每年選拔長指甲的官吏

.

在清朝

多鬍鬚和無鬍鬚的人

嚴於身教,不苟言談

農村人不願認字

孩子敬老

母親屈從於兒子

.

在清朝

用款稅激勵人民

辦水利、辦學校、辦祠堂

編印書籍、整理地方誌

建築弄得古香古色

①直感“轉譯”:

在清朝,有一個人夢見了另一個人,他每夜熬燈誦讀著太史公,清早起來就勤勤懇懇地打掃著地面。

然而現實中威嚴的清朝廷在增設軍機處,每年還選拔著貪官汙吏。這個部門已經枝繁葉茂,結構和人員都趨於臃腫狀態。

清朝的人除了留著很多的鬍鬚,就是沒有鬍鬚的。一些人嚴格地堅持以身作則,來教導他人;一些人沉默寡言,不善於言談。

而農村的人不願意讀書認字,守著幾塊薄田,安居樂業。孩子們都尊敬家裡的長輩,母親也都讓兒子當家作主。

清朝廷調節繳納的稅款,來激勵人民進行農耕、生產和經商。在各地興建水利設施,來保障民生;大力興辦學校,普及更豐富的知識,以培養更多的人才;各地都大建祠堂,祭祀祖宗。

朝廷相關部分及文人學者,積極編撰印刷各種書籍,並整理各地的地方誌。清朝的好多建築,也都設計修建得很漂亮,是古香古色的模樣。

柏樺《在清朝》:圍觀,現代詩人“穿越”到清朝,會看到什麼?

②解讀:

第二部分的詩歌氣氛,沒有了前三節的閒適慵懶環境描寫,轉而是社會和政治上的沉重和嚴肅感。

第4節是清正廉明的人和繁冗的軍機處對比,也是詩歌的第一處“詩眼”所在。

太史公是史記的作者,象徵著清正廉明的形象。但是此刻“夜讀太史公,清晨掃地”的人,呈現了一種獨自歸隱的狀態。

這個人與現實人物必然有所指,具體應該是堅持著清正廉明的原則,有著遠大的抱負,卻無法實現,只能落寞地歸隱,但是依舊不改變初衷的人。特別要提一下的是,“清晨掃地”是由付維建議改成,原句為“清晨捕魚”,改動之後使得前後意象更加趨近。

“而朝廷增設軍機處”中的“而”有轉移話鋒的意思,因此句意與太史公形成對比。再看“每年選拔長指甲的官吏”,刻意提到“長指甲”,意指收刮民脂民膏的人。所以這兩句意在說明朝廷增色了臃腫的軍機處,和選拔貪官汙吏。

這兩句與前一句對比,有著反諷的意味。

第5節主要描寫清朝民眾的狀態。人都是留著很多鬍鬚的和沒有鬍鬚的,有人“嚴於身教,不苟言談”,農村的人不願認字,孩童尊敬老人,母親屈從於兒子。

這都體現出了所有的人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薰陶,師者的言傳身教和嚴厲,農人專注於農耕,孩童奉守孝道,以及男尊女卑的家庭地位。

第6節主要寫朝廷的政治措施,稅收調節政策,水利、學校和祠堂的興建政策,文化傳承政策,建築設計方式。這些顯示了社會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

柏樺《在清朝》:圍觀,現代詩人“穿越”到清朝,會看到什麼?

第三部分:最後一節(“走到”清朝尾聲)

在清朝

哲學如雨,科學不能適應

有一個人朝三暮四

無端端著急

憤怒成為他畢生的事業

他於一八四〇年死去

①直感“轉譯”:

在清朝,哲學早已遍地開花,此時就像雨水一樣可以淅淅瀝瀝飄灑在每一個角落。然而“如雨”的哲學理念在這樣一個時代,已然跟不上社會的大潮流,因為科學沒辦法適應這裡的環境。

這時,有一個人為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志向,他滿腔抱負,熱烈地愛著自己的國家。但是,自己很難將現實的軌道轉動,抱負無法實現,只能無端端乾著急。

久而久之,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了,憤怒就變成了他畢生的事業。在這樣無用的消耗中,他在1840年死去。

柏樺《在清朝》:圍觀,現代詩人“穿越”到清朝,會看到什麼?

②解讀:

最後一節是從清朝的繁華轉到了清朝的落寞,所有美好的詩意被悲慘所取代。同時,這一結尾也是詩歌的第二處“詩眼”所在,與第一處相呼應。

哲學和科學的不同處境,正是清末時期傳統思想的繁盛,清朝廷的狂妄自大被國外列強的打擊,只能求得變法圖存,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因為“科學不能適應”。

在這樣的殘酷現狀下,卻有著一個“朝三暮四,無端端著急”的愛國人士,他無力改變現狀,只能充滿憤怒,於1840年死去。“朝三暮四”不帶了貶義,在詩句中表達的是根據現狀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志向,目的是為了實現國富民強。

社會的腐朽與愛國人士形成對比,加深了反諷效果,諷刺了清政府一派的軟弱無能,歌頌了那些勇於投身革新的愛國人生。

柏樺《在清朝》:圍觀,現代詩人“穿越”到清朝,會看到什麼?

詩歌結尾所寫到的愛國人士,有人猜測是林則徐,他的經歷與此相符,但是他是死於1850年;也有人說是龔自珍,因為他去世於1841年(與1840年接近),其人生也與詩人描寫的相似,他一直力圖以己身來改變清政府的現狀,但是卻在現實中屢屢受挫,辭職之後也仍舊關心國家大事。

其實,也大可不必糾結於死於1840年的是某個人。從歷史事件來看,1840年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撬開了古老封閉的清王朝的大門。這一殘酷的現實,使得一部分愛國人士的“救國之志”在1840年死亡,這也可能是詩人的寫作意圖。

在根據詩歌內容解讀詩歌作品的過程中,詩歌本身的含義也必然會被多角度發散。詩人在寫的時候並沒有想到,但是作品呈現出來之後,它的含義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

結語

詩人柏樺著眼於整個清朝,“穿越”於各個年代,用簡單明瞭的破碎意象,向我們展示了豐富的社會風貌和現狀。既有閒適慵懶的氛圍,也有嚴肅沉重的語調。輕度反諷恰到好處的運用,使得詩意得到融匯。

這首詩的寫作風格在80年代是具有著開創性的,也具有著代表性,為中國的現代詩寫作提供了強有力的借鑑。

今天讀來,仍舊不會過時,給人回味無窮的感覺。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創詩評,朋友們若喜歡,歡迎加“關注”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