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英國人疫情下為何讀杜甫不讀李白?“李杜”到底有何區別?

4月18日,路透社撰文稱,到第一波新冠疫情結束時,英國可能會有4萬人死亡。為減緩新冠病毒傳播,英國全國性封鎖措施將再持續至少三週。

作為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英國目前確診人數直逼十萬。數十萬老人被遺忘在養老院,無能為力的醫生只得選擇“讓他們放棄”。

焦慮、恐慌、絕望籠罩著英國人。他們發出了一個讀詩的號召:

“讓我們來讀詩吧。”

“不如讀杜甫的詩吧,這幫我度過艱難的一天。”

“為治癒我們破碎的世界,團結一致,請讀杜甫的詩,這對世界是有好處的。”

於是,英國BBC果然隆重播出了一部名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英文名稱: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的紀錄片。

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強大陣容

  • 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負責在中國追尋杜甫生前留下的足跡;
  • 《指環王》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爵士在片中朗讀杜甫的詩歌;
  • 對唐詩研究頗有建樹的哈佛大學學者斯蒂芬·歐文教授(中文名字:宇文)進行點睛評論。

斯蒂芬·歐文說:“我們不僅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紀錄片的開始,是邁克爾·伍德幾年前去西安的旅程,這是杜甫官場不得志和飄零半生的地方。隨後,伍德去黃河過三峽,至湖南越山巒。配合著他的旅程背景畫面,81歲的伊恩爵士穿插朗誦了杜甫的《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夢李白》、《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月夜》和《春望》等十餘首詩。

歷史學家伍德說:

“對中國人來說,杜甫不僅僅是詩人,幾代人以來,他一直是國家道德良心的守護者。”

英國人向來以浪漫著稱,他們的莎士比亞、雪萊都是浪漫主義國寶級文學大師。與杜甫同時期的李白,創造了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其成就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

那麼,疫情下的英國人為何偏偏獨愛杜甫?

在我看來,英國人對杜甫的評價,正詮釋了中國在全球疫情下“援外”的大國思維。杜甫被稱為中國的“詩聖”和“詩史”,其詩中飽含了愛國情懷和深沉的思想內涵。

如果只探究其詩詞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等特色實在太浮於表面。因此今天我將從以下三方面來解讀英國人為何如此推崇杜甫。

  • 李白和杜甫詩詞區別
  • 杜甫詩詞人道主義精神
  • 杜甫詩詞的史詩精神
浪漫的英國人疫情下為何讀杜甫不讀李白?“李杜”到底有何區別?

BBC播出的紀錄片《杜甫》

01、李白與杜甫詩詞的區別:李白看似灑脫實則帶有個人悲憤情感,杜甫看似婉約實則撫今追昔胸懷博大

李白與杜甫是我國唐代兩位著名的詩人,二人並稱為“李杜”。在文學造詣上,李白將中國詩歌推向全面發展,杜甫則把詩歌創作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中國文學史上,無論是文學成就還是後世影響,兩人都是平分秋色。所以說,能與杜甫齊名的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唯李白,而能與李白相提並論的中國文人獨杜甫。二人的詩詞有相同也有不同,我今天主要談談區別。

一、詩歌風格:“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

南宋著名詩論家嚴羽在所著《滄浪詩話》中說:“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

1、李白:悲憤現世帶有個人主義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放在今天來談,是個非常有故事的人。他15歲開始學習劍術,20歲充作俠客,還親手殺死過好幾個人。隨後雲遊漫跡,求仙訪道,被稱為“天上滴仙人”。

可以說,遊俠與求仙在李白的一生裡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些經歷對他的詩詞影響頗深。李白詩詞的主要風格是“雄奇飄逸”,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著名的《將進酒》中這樣寫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黃河之水比喻成從上天而來,意境開闊,氣勢磅礴又具浪漫主義色彩。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這首詩以記夢為由,所寫雖然是虛境,但並非完全脫離現實。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通過無拘無束的夢遊,毫無保留而又巧妙的展現出心中對現實的所思所想。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在詩中宣洩出因政治受挫而產生的鬱結之感。寫作手法非常奇特,盡顯自由灑脫之情。

在我看來,這些悲憤與人民是隔離的、個人主義的。李白生活在盛唐和中唐,這時的唐朝天下太平,賢明的君主雖然享受驕奢的生活,但還不至置百姓的生活於水火。李白對人世間一切不滿表示反抗,看不起堯舜,看不起孔丘,其真正目的是為了突出自己想要的高度自由生活。李白說他不能“摧眉折腰”侍奉權貴,是因為自己“不得開心顏”。

浪漫的英國人疫情下為何讀杜甫不讀李白?“李杜”到底有何區別?

BBC展示的杜甫人像

2、杜甫:撫今追昔胸懷博大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相比,杜甫的詩中很少能讀到關於遊俠與求仙的內容,因為這兩種生活都離他太遠。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其一生漂泊動盪,顛沛流離,嚐盡人間疾苦。然其愈挫愈勇,幾次生病垂危,最終都逃過一劫。因此,“沉鬱頓挫”是杜甫詩詞的主要特點,他用詩歌奏出亂世悲歌。他的詩善於將個人感受與百姓之苦融為一體。

同樣是寫景抒懷,杜甫《登高》這樣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風陣陣,猿猴在淒厲地哀鳴,鳥兒在疾風中盤旋,給人悲愴之感。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仕途坎坷,年邁憂愁讓詩人白了鬢髮,由此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杜甫將充沛的憂國傷時表達得迂折含蓄,卻又蕩氣迴腸,其偉大情懷躍然紙上。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這首詩,是杜甫回憶6歲時觀看的一場卓越的舞蹈家公孫大娘舞劍器時的場面。時隔五十年,杜甫以興亡之感將當時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場面再次寫出,感慨時世鉅變。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這六句是杜甫撫今追昔的感慨,也是全詩的高潮部分。杜甫將歌舞興衰和國家命運緊密聯繫,形容時過境遷,佳人空老,字裡行間寄託著杜甫憶昔傷今的浩嘆,令人不忍卒讀。

讀了這首詩令我無限感慨,其雄渾之氣勢,情感之悲壯,讓人讀懂了杜甫在自己頹落之時依然不忘追憶先帝,感嘆現世衰落的博大胸懷。

浪漫的英國人疫情下為何讀杜甫不讀李白?“李杜”到底有何區別?

英國網友曬出因過於喜歡《孤雁》這首詩而手繪的“孤雁”

二、思想意境:李白是瀟灑的英雄,杜甫是悲愴的英雄

李白和杜甫相遇於洛陽,當時李白44歲,杜甫33歲。這兩位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他們的會和,與此後結成的友情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他倆能成為朋友,與他們都文才韜略、滿腔抱負,而又都壯志難酬有關。他們都有很多表達此情此感之作,但思想意境卻有差別。

1、李白:及時行樂的英雄氣概

李白出身於商賈之家,家中廣有錢財,自幼即大手大腳花錢,加之生性豪爽,李白一生狂歌痛飲,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就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此外,李白還喜歡飛鷹走馬,輕歌曼舞。有史料記載,其在長安(今西安)時曾參與打架鬥毆。他的一生即便最落寞之時,也能從其詩中感受到逍遙自在、有聲有色。

《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蜀道難》:“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在我看來,李白是個享樂主義者,他如果離開了酒色、歌舞、詩賦,其生活是黯然無光的。

李白詩中的悲國情懷具有特殊性。

著名文學史家林庚先生說:“李白的自信給他的詩歌帶來了一種英雄氣概。因此,即便是悲憤,也不失其豪放,即便是失敗,也不失為英雄。”

李白的一生都在為實現政治理想而奔走,持才傲物,從不妥協,從不後退。他為了能從政做好了充足準備,但在關鍵時刻又不能審時度勢,甚至到了老年還在至死猶爭。他終身意欲從政不是為了個人榮華富貴,而是實現個人理想,為唐朝盛世貢獻自己一份力。他愛憎分明,孤傲不群,其悲國情懷建立在個人英雄主義上,又不幸被時代所葬送。

浪漫的英國人疫情下為何讀杜甫不讀李白?“李杜”到底有何區別?

伍德來到杜甫生前居住過的古城西安

2、杜甫:悲天憫人的家國氣概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於安史之亂,並逐漸在苦難中形成。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其核心是忠君、愛國、愛民。他的詩詞大多是詠史懷古,借史抒懷。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是杜甫的代表作,也是杜甫劃時代的傑作。詩中反映出安史之亂前社會的實情,也反映出杜甫內心的矛盾與他偉大的人格。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作這首詩時,杜甫幾經輾轉,從京城回到奉先。一進家門就聽見一片哀嚎,原來是他未滿月的幼子剛剛餓死。但杜甫在詩中並沒有僅停滯在個人悲哀中,他將這種悲痛延伸到了窮苦無歸與長年遠戍的人。

杜甫認為,他們的痛苦不知比自己大多少倍。想到這裡,杜甫已然將自身痛苦漫過終南山,瀰漫天下了。這又是何等悲天憫人的家國氣概。

著名詩人翻譯家馮至《杜甫傳》中寫道:“這首詩是他在長安十年的總結,無論在思想上的進步還是藝術上的成熟,都超越了他同時期的任何一個詩人。”

史學家一般認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詩中“竊比稷與契”一句,奠定了杜甫一生思想品行的基礎。也就是說,古堯帝時兩位賢臣,教民種植五穀的稷和掌管教化的契,是杜甫自定的終身學習榜樣

浪漫的英國人疫情下為何讀杜甫不讀李白?“李杜”到底有何區別?

英國網友訴說喜愛杜甫詩歌 的原因

02、杜甫詩詞的人道主義精神:對弱者的悲憫和對生命的歌頌發人深省,在塵埃中迸發出人道主義精神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導康震老師說:“李白的詩是我們的少年,杜甫的詩是我們的中年。李白的詩是絲綢,杜甫的詩是土布。”

相比李白的不食人間煙火,杜甫則一直在人世間遊走。我們在杜甫的詩中看到了人文關懷,一種從塵埃中迸發出的人道主義精神。

1、對弱者的同情

杜甫一生動盪不安,很少過上安定的日子,更別提富庶。但即便如此,他也在時刻關心幫助著身邊同樣境遇,甚至更窮困之人。

《甘林》中寫道:“時危賦斂數,脫粟為爾揮。”

《暫住白帝復還東屯》:中“築場憐穴蟻,拾穗許村童。”

當鄰居因沉重的賦稅而沒了糧食,杜甫毫不猶豫地把自家糧食分予他們;不以善小而不為,體現出杜甫與人為善,關心弱者。

唐代宗大曆二年,杜甫到四川夔州,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干預。後來杜甫把草堂轉讓給一個姓吳的親戚,親戚卻在草堂周圍插上圍籬,禁止外人打棗。

寡婦找杜甫訴苦,杜甫便寫下了《又呈吳郎》:“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婦人說,官府的徵租已經讓她一貧如洗,杜甫想到時局動盪兵荒馬亂不禁潸然淚下。

在我看來,詩中“骨”字用得精闢動容,是何等的一貧如洗才能令窮人窮到只剩下骨頭?這些對弱者的同情與關懷,正是杜甫踐行我國春秋時期《詩經·秦風·無衣》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博愛精神。

浪漫的英國人疫情下為何讀杜甫不讀李白?“李杜”到底有何區別?

伊恩・麥克萊恩爵士在片中吟誦杜甫詩詞

2、對生命的關懷

《征夫》:“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惟見哭,城市不聞歌。”

《風疾舟中伏枕書杯三十六韻》:“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葛洪屍定解,許靖力還任。”

《兵車行》:“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血”、“屍”、“哭”這些冰冷殘酷的字眼,表現出杜甫強烈反對君王用人民的鮮血開拓疆域,表達了作者對普通黎民生命的關懷。

縱觀杜甫詩歌我發現,他對唐朝走向沒落有著自己的觀察和深刻思考,他幾乎傾注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在此,用詩歌描繪民眾的安危,現世的悲慘。這在詩人中是絕無僅有的。

唐肅宗乾元三年,杜甫棄官來到成都,在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棲身之地。當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免,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杜甫詩中描繪的疾苦景象使人感懷落淚,但他不是孤立地描寫自己的疾苦,而是推己及人表現所有“天下寒士”的疾苦,整個社會的苦難,是對生命的關懷。

浪漫的英國人疫情下為何讀杜甫不讀李白?“李杜”到底有何區別?

杜甫畫像

03、杜甫詩詞獨有的史詩精神:真實反映歷史,承載歷史也補充歷史,給後人留下寶貴的財富

杜甫被稱為中國的“詩史”和“詩聖”,“詩史”是他的詩具有承載歷史之重,“詩聖”則是承載其大愛無疆的人生境界。二者從兩個維度共同譜寫了杜詩特有的史詩精神。

1、“詩史”:承載歷史,補充歷史

《中國文學大辭典》中這樣評價杜甫的詩詞:

“其詩善鋪陳,多敘事,全面而忠實地反映了唐朝又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後人譽為‘詩史’。”

“詩史”的意思是指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他所寫的詩詞中都有反映。

就拿反映安史之亂來說,在叛亂髮生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在發生後寫的《北征》,都是杜甫詩詞“詩史”的傑出代表。其內容寫實:“群水從西下,極目高奉兀。凝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這兩句詩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夕人們為局勢動盪而不安的時代心理;

《北征》中“鴟鳥鳴黃桑,野鼠拱亂穴。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生動描繪了動亂後民不聊生、橫屍遍野的慘況。

同時,杜甫的詩還有補史的作用。比如《三絕句·前年渝州殺刺史》中寫道:“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這些史實在史書中從未記載。

浪漫的英國人疫情下為何讀杜甫不讀李白?“李杜”到底有何區別?

英國網友曬出自己讀過的杜甫詩詞

2、“詩聖”:承載大愛無疆的人生境界

李白被稱為“詩仙”,這與其個人經歷有關。在面對時局紛亂、個人仕途不得志以及人民疾苦時,李白的落腳點在天上。他讓人們和月亮喝酒乾杯,這是無法實現的浪漫主義做法。所以說,李白是位孤獨的仙人。

杜甫則很接地氣,他來自於社會底層,又走到最卑微最窮困的人群中去。他主動接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又在積極地做著自我反省。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陳獻章在《隨筆》裡寫過這樣一句話:“子美詩之聖,堯夫更別傳。後來操翰者,二妙少能兼。”

“聖”在儒家思想裡是至高無上的稱謂,古有至聖孔子、亞聖孟子、述聖子思、復聖顏回和宗聖曾子。

在我看來,杜甫被稱為“詩聖”,是指他的詩詞事關家國天下、黎民蒼生,具有遠大志向。這不僅是推崇其詩歌質量之高,而是感動其擁有“聖人”的情懷。

都說“少年讀李白,中年讀杜甫”,因為杜甫未曾年輕,而李白從未老去。我們今天感懷杜甫帶給人們靈魂深處的震撼,也正是讀懂了其沉重的一生。

寫在最後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時,來自中國的“詩聖”杜甫成為英國人的精神支柱足以說明,杜甫推己及人、悲憫人類的大愛精神已經引起西方的共鳴。

任何時代都需要這樣的“聖人”,任何社會制度都不能缺失大愛精神。希望人類早日戰勝這場瘟疫,願來自古老中國的千年文化精髓,藉此得到更多人們的尊崇,讓守護國家道德的思想熠熠生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