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萬人成為貴州新市民

◇4年,貴州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搬遷規模全國第一

◇搬進了城、離開了土地,怎麼生活?細分勞動力群體,分類破解就業難題

◇在遷出地,穩妥推進舊房拆除,盤活山林、土地、宅基地等資源;在安置地,解決就業,加快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

4年,188萬人,搬遷規模全國第一,這是貴州交出的易地扶貧搬遷成績單。

從數量上看,搬遷規模相當於冰島全國總人口的5倍多;從時間上看,僅用了4年;從安置方式看,95%以上實施城鎮化集中安置,徹底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

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貴州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搬遷安置路徑。

用城鎮發展思路破解山區貧困難題

“從家到車間,走路只需10多分鐘,每月工資2500多元,還能照顧老人孩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灑金街道慄坪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戶蔣蘭,如今在扶貧車間上班,有了工作,她心裡踏實了。

蔣蘭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一百八十八萬分之一,隨著扶貧車間陸續復工復產,越來越多搬遷戶和她一樣安了心。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貴州全省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73%的面積為喀斯特岩溶地貌,是全國唯一無平原支撐的省份。相當數量的貧困群眾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特殊的省情,讓貴州早在多年前就開始探索搬遷脫貧。

2015年12月,貴州舉行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集中開工儀式,拉開了全省歷史上最大規模易地搬遷的序幕。經過四年多努力,2019年12月,188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上百萬貴州山區貧困群眾告別窮山僻壤、擺脫絕對貧困,住上城市新居。一越千年,昂首跨入了新時代。

搬進了城、離開了土地,新生活還得有新營生來維繫。貴州各地採取組織勞務輸出、開設扶貧車間、提供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分類破解就業難題。

“從前為了蓋房子,很多貧困戶要外出打工一輩子,現在有國家政策支持,在城裡有了新房,不管在哪裡,只要能就業,生活就有了保障。”遵義市生態移民局局長黃澤越說。

由於實行城鎮化集中安置,城市人口聚集效應日益凸顯,安置區就業機會逐漸增多。

2018年9月,銅仁市思南縣南山村56歲的安景緒一家5口,搬到了200多公里外的萬山區丹都街道旺家花園安置點。剛搬遷時,附近還沒有超市,他嘗試著擺地攤賣生活必需品。後來,入住的人越來越多,他申請到了貼息貸款、場租補貼,租了門面開起超市,如今每天營業額上萬元。

扶貧車間、設置公益性崗位也解決了一大部分就業。“婦女、老人只要有意願和勞動能力,都會做些零工補貼家用。”鳳翔社區黨支部書記羅斌說,社區的8家小微企業,吸納了社區300名留守婦女、老人就業。據貴州省生態移民局統計,全省40.72萬戶有勞動力能力家庭已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

移民搬遷的五個關鍵答案

自2015年以來,貴州圍繞關鍵環節問題,科學謀劃、精準施策、持續創新,探索出獨特的易地扶貧搬遷路徑。

人往哪裡搬?在搬遷對象選擇上,堅持以貧困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對“50戶以下、貧困發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實施整體搬遷。為繫好這“第一顆紐扣”,全省先後組織20餘萬人次進行4輪自下而上的村寨普查。

同時,結合山多地少、土地資源緊缺實際,從2017年開始以經濟要素集聚功能強、創業就業機會多、人口承載容量大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和縣城為主佈局安置點,對搬遷人口全部實行城鎮化安置,全省城鎮化集中安置179萬人,佔搬遷總人口的95.2%。

錢從哪裡籌?為讓市、縣兩級集中精力抓搬遷,全面落實省一級統貸統還投融資機制。具體操作上,成立省扶貧開發投資公司,負責籌集管理除中央預算內投資以外的全省易地扶貧搬遷所需資金,承接用於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的國家專項建設基金、地方政府債券、省級統籌的相關補助資金,統貸統還融資本息。資金直接撥付到縣級平臺,實行專款專用、專賬核算、物理隔離、封閉運行。建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流轉交易平臺,收益全部用於還貸。

地在哪裡劃?統籌考慮安置地經濟發展要素、創業就業環境、人口承載容量等因素,堅持“以產(業)定搬、以崗(位)定搬”,提前做好市場與搬遷就業“雙向調查”,確保搬遷家庭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房屋如何建?從2017年起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堅持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為控制成本,堅持“保基本”原則,以市(州)為單位統一集中採購建材,嚴格控制建設高層電梯房。

如何實現搬人更“搬心”?“注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少數民族地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一條重要經驗。”黔東南州副州長吳坦說,在把貧困戶搬出大山斷窮根時,也注重把傳統文化搬進縣城留住文化的根,讓群眾搬到城鎮後還能看得見鄉愁。

全面向“新市民”轉變

為讓群眾吃上定心丸,貴州注重抓住兩頭——在遷出地,穩妥推進舊房拆除,盤活山林、土地、宅基地等資源;在安置地,除解決就業外,還加快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

正安縣瑞濠移民安置點安置群眾1.6萬多人。安置點緊靠縣工業園區、縣職校、縣物流中心等人員密集場所,還配套建設了醫院、幼兒園、小學、中學、農貿市場、門面等,基本滿足了群眾生產生活之需。

瑞濠街道辦主任吳太璽說,街道辦組建了物業管理服務中心、社工服務中心、教育培訓中心,從物到人、到思想全方位服務;明確65個縣直單位各幫扶1棟樓、142家企業各幫扶1個單元、2500名縣直機關幹部階段幫扶移民群眾,幫助理清發展思路、解決實際困難。

“老家的10多畝山地流轉給合作社種花椒了。”移民戶張大仙說,按照合同規定,再過3年,這些花椒就歸她所有。搬到縣城後,兒子在廣州打工,兒媳婦在縣城工業園上班,她在帶孫之餘,還能打點零工。

黔西南州以“新市民”計劃為主線,圍繞產業發展、文化旅遊、教育、就業創業、衛生健康、資源權益、兜底保障、社會治理、社區黨建等13個方面,推出了“一攬子”配套措施,系統地幫助搬遷群眾向“新市民”轉變。

但同時,一些安置區還不同程度存在一定困難。

據瞭解,2017年、2018年搬遷群眾目前入住相對穩定,但2019年搬遷群眾因還要處理老家的土地、進行舊房拆除等事宜,加之安置區相關配套尚不夠完善,還一定程度存在城裡、農村兩頭住現象,實際入住率較低。同時,遷入地吸納就業能力還需進一步增強。

受訪基層幹部認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完成為貴州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基礎,今後應繼續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後半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