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編制首次增加親民指標:下河能游泳等

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簡稱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編制試點工作已正式啟動近一個月。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內,指導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性、關鍵性文件,這份規劃將如何編制?

4月28日,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編制技術指導組組長王金南在規劃院官微撰文指出,這次規劃首次提出常規科學專業指標與親民指標相結合的目標指標體系。

為回應社會對水生態環境的關切,更好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環境部官網、官方微博和微信等媒體平臺發佈了“我為‘十四五’水生態環境改善建言獻策”“記憶中的河湖”等意見徵集專欄和調查問卷,面向全社會全過程“開門編規劃”。

另外,澎湃新聞注意到,此次規劃編制工作除了環科院、華南所、規劃院等單位參與外,機構改革後轉隸而來的七大流域(海域)局也參與本流域“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工作。例如,4月23-25日,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吳國平就帶隊赴重慶市璧山區開展規劃編制試點工作的調研,現場瞭解璧山區“三水”問題並商討破題對策。

流域治理既要抓減排也要抓增容

早在今年1月環境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環境部總工、水司司長張波就在會上透露,今年生態環境領域的兩方面重點工作,一方面是汙染防治攻堅戰收官,另一方面就是“十四五”規劃的謀劃。

而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則是生態環境部成立以來編制的首個流域規劃,也是今後一個時期內,指導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性、關鍵性文件。

張波說,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要著力做好與“十三五”規劃的銜接,要加強創新,還要堅持問題導向和務實風格把“問題、癥結、對策、落實”四個在哪裡說清楚。

其中,在創新方面,張波著重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協同好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

“過去一談水汙染防治工作或者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老是愛談工業汙染治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達標排放……”張波說,這些工作毫無疑問是非常重要的,但這只是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其中的一條線,也即減排這條線,另一條線是增容,即增加流域的環境承載力,“只有減排和增容兩條線兩手抓、兩手硬,才能形成人努力、天幫忙的良好局面,改善流域的生態環境質量。”

據悉,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將體現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統籌好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把“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作為統籌目標指標體系。

規劃編制全國不搞“一刀切”

目前,銅川、渭南、廊坊、湖州等10個試點城市正在斷流河流恢復有水、緩衝帶修復、水生態完整性指數提升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經驗。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無論是在月初召開的規劃編制試點工作啟動會上,還是技術指導組組長王金南在做規劃編制解讀時都一再表示,此次規劃的編制要在常規的科學專業指標基礎上增加親民指標,要以群眾對美好環境的嚮往為導向。

所謂親民指標,包括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比例等老百姓關注度較高的指標,以及恢復“有水”的河流數量、重現土著魚類或水生植物的水體數量等通俗易懂、百姓獲得感較強的指標,呼應百姓對美好水生態環境的嚮往。

例如,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需要積極開展斷流河流恢復“有水”、有水河流生態流量保障、河湖生態緩衝帶修復、溼地恢復和建設等工作,推進河湖重現土著魚類或水生植物、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逐步提升等。

但並不是所有的河流“十四五”期間都要制定這些目標,而要根據每條河流的實際做好“一河一策”。王金南指出,總體上,規劃編制要求各流域、區域目標“只能變好、不能變差”,同時體現差異化的原則。原則上,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大的流域、區域,目標改善幅度要求高;全國的國控斷面按照“鞏固一批、改善一批、恢復一批”思路穩步推進水質改善。

但水生態環境狀況不斷變化,產生問題的原因複雜多變,解決問題的辦法既不能拍腦門,也不能“一刀切”。

王金南說,規劃編制時要堅持問題導向,每個流域、每個省份、每個地市都要深入一線、走訪幹部群眾,調查研究把脈問診,識別轄區水生態環境問題清單並排序,深入分析導致問題的癥結。瞄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以解決問題為突破口,按照問題、癥結、對策、落實“四個在哪裡”的工作要求,務求真正找到解決問題、接地氣的實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