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類喜好在哪住?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址狀態分析

人類的生存、發展與自然的關係密切。時代越是久遠,人類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就越大,越依賴於自然。同時,人類在生產、生活中逐漸瞭解和利用自然,對自然界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考古材料看,中國在距今1萬年已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此時在一系列的波折中冰期開始向暖冰期轉化,氣候波動促使人類適應環境,發明了磨製石器、陶器等,也產生了農業,並學著馴化動物,飼養家畜。但是,新石器時代,地貌、氣候、動植物分佈仍然制約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那麼,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是怎樣受到自然的影響?本文擬分析新石器時代早期南方地區遺存的自然環境、文化遺物等,探討此時期南方地區人類居址的選擇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史前人類喜好在哪住?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址狀態分析


一、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概況

近幾年考古發現和發掘了一批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早期提供了材料,這裡將選取南方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展開討論。對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劃分,不同學者之間略有差異,依據張江凱先生對新石器時代的分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為距今12000~9000年。另外,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是不可能一刀斷開的,有人提出存在“中石器時代”。然中國甚至東亞有著自身的特點,東亞內部也存在細微的差別,加之資料有限,對於“中石器時代”是否存在的問題尚有爭議。而這個具有過渡性質的階段對探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問題具有很大的價值,故文章將考慮到這些具有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特徵的遺存。所以本文所討論的南方地區遺存的年代界定在距今9000年之前,有的遺存的碳十四測年到了距今15000年左右。

目前,考古發現的南方地區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存有:廣東陽春獨石仔、封開黃岩洞、英德牛欄洞、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巖、廣西邕寧頂螄山、柳州大龍潭、柳州白蓮洞、柳州鯉魚嘴、桂林甑皮巖、桂林大巖等。其中,陽春獨石仔、封開黃岩洞、英德牛欄洞、柳州大龍潭、白蓮洞、鯉魚嘴、桂林大巖等遺存具有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特徵的文化層。這些遺址的年代,大都有碳十四測年資料。獨石仔遺址,上層貝殼距今14900+–300年,排除石灰岩地區蚌殼的碳十四異常的年代誤差,其年代約為距今10000年上下。封開黃岩洞與獨石仔遺址年代相當或略晚,洞口螺蚌殼為距今11930+–200年,洞廳螺蚌殼為距今10950+–300年。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的文化堆積分為三個時期,中期以吊桶環中層和仙人洞下層為代表,晚期以吊桶環上層和仙人洞上層為代表,與陶器同層位的碳十四年代大多介於距今19780+–360年至距今15050+–60年之間,最晚數據為距今12430+–80年,一般認為,晚期的絕對年代大約距今10000-9000年。道縣玉蟾巖遺址共測定了4個碳十四年代數據,結合附近文化性質形同的三角巖遺存的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12060+–120年,推斷玉蟾巖遺址的年代在距今12000-10000年。邕寧頂螄山頂螄山遺址共分為四期,第一期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年代約在距今10000-9000年。桂林甑皮巖其遺址堆積可分為五個時期,其中第一期至第四期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依據2001年發掘採集的42個螺殼和木炭樣品的碳十四測年結果,參照文化內涵和特徵及周圍地區同類遺存,其二到四期的遺存年代約距今11000-8000年。廟巖遺址第五層陶片,經北京大學考古系實驗室測定,年代分別為距今15560 ±500年(BA94137a) 、15660 ±260 年(BA94137b) 。桂林大巖,依據地層疊壓和文化遺物的變化,該遺址分為六期,第二期表現為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階段,第三期、四期為新石器時代早期,其年代可能在距今12000年左右。部分遺址的碳十四測年數據欠缺,但是根據文化遺存,也可以判斷其年代。英德縣牛欄洞遺址分為三期,二、三期為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柳州白蓮洞遺址上層是含夾砂陶片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下層為含絕滅動物(如大熊貓、劍齒象等)化石和具有舊石器風格的打製石器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兩者之間有一個具有過渡特點的階段,以原始穿孔礫石、具有細石器風貌的燧石小石器並同時伴隨粗獷礫石石器為特點。


史前人類喜好在哪住?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址狀態分析


史前人類喜好在哪住?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址狀態分析


二、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外部自然環境分析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南方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多分佈於石灰岩地區,或石灰岩獨峰,或石灰岩丘陵,多位於山麓、山頂、崖壁上。遺址周圍多有平原、盆地、谷底,如牛欄洞遺址周圍幾公里範圍內都是石灰岩的蝕餘平原,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位於石灰岩丘陵地區的山間小盆地,黃岩洞遺址洞前為一開闊谷底。遺址周圍有河流、湖泊等水資源,如獨石仔遺址附近有漠陽江、西山河,黃岩洞遺址前方有漁澇河,牛欄洞遺址南側有古河道注入北江,頂螄山遺址有八尺江,甑皮巖遺址有地下河,大巖遺址有小河流過,鯉魚嘴遺址有大龍潭潭水。從遺址洞口方向看,多位於向陽的地方。上述遺址中,多數為洞穴遺址,如獨石仔、黃岩洞、廟巖、牛欄洞、仙人洞、玉蟾巖、頂螄山、大龍潭、甑皮巖等,其次為巖廈遺址,如吊桶環等,還有少量貝丘遺址,如鯉魚嘴遺址。這些洞穴的面積約在200平方米左右,洞穴多有寬敞的洞廳。


史前人類喜好在哪住?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址狀態分析


三、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內部遺留文物分析

上述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多包含大量的石器、骨器、蚌器、陶片等人工製品及人骨、陸生動物遺骸。玉蟾巖遺址,還發現了野生稻和古栽培稻。這些遺址中發現大量的水、陸生動物遺骸,由此我們可以窺視此時期的遺址周圍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人們提供食物。如玉蟾巖遺址,發現大量的水生動物介殼及陸生動物遺骸,其中哺乳動物28種,多為鹿科動物,鳥類27種。其發現了燒灰堆等生活遺蹟,富集炭屑、動物燒骨。從發現野生稻、古栽培稻看,當時也有豐富的植物資源。可見玉蟾巖人以採集和漁獵為主,主要狩獵大型的食草動物和小型的食肉動物,其中鹿類、鳥類為多。從遺址豐富的遺存,我們可以窺視到當時遺址周圍大概能夠提供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為人類提供食物。


史前人類喜好在哪住?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址狀態分析


四、結語

綜上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早期南方地區遺址的分佈有一定得規律可尋。那麼,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會選擇什麼樣的地方居住和活動,這和環境又是什麼樣的關係?首先,南方地區很多自然形成的洞穴,多為石灰岩溶洞,其中不乏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這些洞穴可以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提供安身的地方,故人們多選擇適合居住洞穴為居址,其次是巖廈、貝丘類,這些遺址的面積約為100-200平方米左右。其次,多選擇在石灰岩地區,平原或盆地或谷底等相間分佈,並多選擇陽光充足的向陽地方。再者,周圍多有江水或湖泊等廣闊的水域,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時也提供魚、螺蚌等食用資源。並且周圍能夠提供充足的動植物資源,以供人們飲食。另外遺址中有豐富的石器、陶器等遺物的存在,製作這些遺物需要的原料,是否為就近取料,原料的存在是否也是人類選擇居址和活動區域時會考慮的因素呢,這需要科學證據和進一步的研究。可見,新石器時代早期南方地區人類的居址選擇與自然關係極為密切,尤其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資源的能力弱的時候,住和食等方面都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