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經濟的韌性從何來?

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生活帶來了嚴峻考驗。在這次艱苦卓絕的戰疫中,廣州市工信系統助力企業供應鏈體系,在最短的時間裡實現生產恢復和調整的“廣州速度”。同時,制定出系列助企紓困政策舉措,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為企業“輸血供氧”。

統計數據顯示,廣州3月份主要經濟指標降幅收窄,經濟運行態勢回暖。從PMI看,3月份廣州製造業PMI升至51.6%,遠高於2月份的36.6%。從開具稅票看,一季度全市開具發票企業31.2萬戶,同比增長4.1%。

“按照中央‘六穩’‘六保’工作的總體部署,我們要圍繞‘穩增長’目標和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工作,大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廣州市工信局局長江智濤表示。在產業基礎的厚積薄發中、在科創力量的生生不息裡、在政府組織的強力統籌下,廣州經濟呈現出強大的韌性。

製造強市:產業底蘊彰顯“韌勁”

戰疫間隙,4月20日,鍾南山院士在跟客人的會談中,透露了與農林牧漁行業企業的合作意向:“當下,中國人整體抗生素耐藥性很高,這與部分動物飼料裡添加抗生素有關。未來希望能就抗生素替代品領域加大研發合作。”

廣州經濟的韌性從何來?

興世機械研製成功國內首條超高速全自動化口罩設備。李鵬程 攝

鍾南山希望合作的對象,正是以動物飼料研發、生產、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受新冠疫情影響,華南地區活禽交易關閉,大部分飼料企業停產或銷量大幅下降。海大集團的禽料銷量卻同比增加30%,增速與去年同期相近。

逆勢上揚的“韌性”,源自於海大集團紮根廣州20餘年發展的積澱。“目前,海大集團在農業全產業鏈上均有佈局,併成為了全國細分市場領域的領頭羊。”海大集團常務副總裁程琦說:“疫情發生後,北方地區禽養殖補欄積極性較好,對華南市場起到彌補作用。”

疾風見勁草,烈火煉真金。以海大集團為代表,廣州經濟社會在疫情到來時的承壓能力,以及疫情稍緩時的快速修復、反彈能力,根植於先前佈局培育的深厚產業基礎。

從用電、用水、用油量看,截至3月末,全社會用電量、製造業用電量和第三產業用電量分別恢復至上年同期的89.8%、85.8%和88.6%。全市用水、用油量分別達到去年同期的93.7%和78%,比2月末分別提高2.7個和3.6個百分點。

縱觀一季度數據,在眾多行業裡,與防疫相關的醫療防護和生活所需物資較快增長,醫用口罩、口罩產量分別增長3.0倍和4.6倍。在全市應急工作機制有力推動下,廣州口罩日產量由1月25日的13萬隻,激增到1月29日的110萬隻,並在3月22日突破1500萬隻。

看似疫情下的市場需求,為這類行業提供了“理所應當”的發展機遇。然而,產量的上升並非一蹴而就。“臨時抱佛腳並不現實,製造能力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很難實現驟升。”葉華東說:“廣州口罩產能的快速提升,源於多年來工業體系的搭建。”

攻堅克難的過程中,廣州市、區聯動幫助企業加快口罩機等生產設備的自主研發。組織番禺興世機械研製成功國內首條超高速全自動化口罩設備;組織廣州普理司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全國首款利用人工智能進行鑑別和操控的視覺數字全自動口罩機;組織廣汽集團利用製造技術力量優勢研發口罩生產線。

危中謀變:科技創新塑造“韌勁”

熙攘往來的上海外灘上,一個別樣的聲音傳來:“請大家戴 好口罩,注意個人衛生,不要前往人流密集場所,身體若有不適請及時就醫。”

這是一款名為“瓦力”的智能巡邏機器人。它生在廣州,工作在上海。作為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的一員,“瓦力”在外灘執勤時,通過不停地播報喊話,提醒遊客時刻注意個人安全防範。

廣州經濟的韌性從何來?

研製生產這種機器人的企業,是總部位於廣州的高新興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高新興”)。疫情發生後,公司黨委利用高科技手段為群眾安全護航,迅速升級自主研發的巡邏機器人,與民警共同“執勤”。

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新興所屬的人工智能行業以其獨特的技術優勢,全面支持科學防控和加快復工復產。

科技創新元素的注入,塑造了廣州高技術製造業的“韌勁”,使之成為疫情衝擊波下的“中流砥柱”。

一季度,全市醫藥製造業實現產值增長2.2%,其中的生物藥品製品製造業增長28.3%;3月單月,電子通信設備、醫療設備及儀器製造業的生產已全面恢復至上年同期水平。此外,部分高新技術產品增勢良好,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2.8倍,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27.3%,地面通信導航定向設備產量增長49.0%。

“撇開現有的(情況)該怎麼辦?要解困,真金白銀地下去(扶持企業),這當然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是,接下來經濟在危機中會不會走出一個轉型的道路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復旦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軍公開表示。

疫情期間,廣州並未放慢發展新興產業的步伐,反而在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4月3日出臺的《廣州市促進汽車生產消費若干措施》提到,廣州從三個方面提振新能源汽車消費,包括降低新能源車購買成本,給予購買新能源車的個人消費者1萬元綜合補貼等。

“以科技搶速度,以技術提效率,這是廣州戰疫的新思路。”葉華東介紹。

多方聯手:主動作為激發“韌勁”

“在廣州,400餘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貢獻了全市工業80%左右的產值。但這並不能否定中小企業的作用。中小企業的突出貢獻在於穩就業、保民生、維護社會穩定。”葉華東談到,小企業為一名家庭成員提供了就業機會,甚至可以養活一個家庭。

然而,中小企業卻受限於體量和社會資源,在疫情中愛衝擊首當其衝。安利(中國)供應鏈副總裁陳森林直言:“我傾向於政府在‘保主體’過程中更關注中小企業。因為大企業的前期供應商很多依賴於中小企業。一旦中小企業在突發危機中難以為繼,整個供應鏈都會發生危機,大企業也難以獨善其身。”

面對中小企業的生存難題,廣州制定了《支持中小微企業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健康發展的十五條措施》,從加強金融支持、降低房租成本、減免緩繳稅費、實施援企穩崗、加大財政支持、開展暖企行動等方面,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穩定生產經營,預計將為企業減負70餘億元。

“為了更加精準地對接小企業。工信部門還會與銀行機構、稅務系統、法律部門合作。”廣州市工信局民營經濟處處長黃星耀舉例說。工信局聯合市司法局開展“訪百家園區助中小企業”法律服務暖企活動,發動1000名律師為1萬家企業免費開展法治體檢服務。

經濟社會的發展很難在疫情的籠罩下偏安一隅。不僅部門之間需要互相協調,市區之間、地域之間、行業之間均需同舟共濟、相濡以沫,才能渡過難關。

廣州市稅務局發起,與武漢市局聯合組織召開服務企業復工復產視頻連線現場會,運用稅收大數據精準定位、科學分析,謀劃解決兩地企業面臨的上下游產業銜接不暢、資金鍊困難、務工人員返工難等問題。

截至4月上旬,兩地稅務部門已對接兩市汽車企業433家。“通過這個平臺,廣州汽車產業獲得了上游武漢地區零部件企業的有力支持。”黃星耀說,廣州曾用15天的時間幫助廣汽集團、東風日產的市外產業鏈配套569家企業全部復工復產。

“政府要發揮好激發市場‘韌性’的作用。”葉華東指出,除了市級層面的主動作為,廣州還支持各區成立擔保公司,由市財政對擔保機構的籌建提供40%的補貼。“該舉措將延續到疫情結束後,這將是長期的規劃。因為,營商環境改革也是推進‘保主體’的重要環節。”

廣州經濟的韌性從何來?

來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彭姣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