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迴廊磚雕“二十四孝”之湧泉躍鯉、拾葚供親、扇枕溫席

妙手迴廊磚雕“二十四孝”之湧泉躍鯉、拾葚供親、扇枕溫席

湧泉躍鯉

湧泉躍鯉,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託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正所謂: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子能事其母,婦更孝於姑。湧情夫婦事於母,泉替江水澄妻苦。躍鯉泉從舍側出,鯉躍姜門慈孝屋。


妙手迴廊磚雕“二十四孝”之湧泉躍鯉、拾葚供親、扇枕溫席

拾葚供親

拾葚供親,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偶遇赤眉軍,赤眉軍士兵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裡?”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二斗白米,牛蹄一個,以示敬意。正所謂: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拾葚充飢歲荒年,葚異二色為哪般。異器錯食心意顯,器得牛米孝結緣。


妙手迴廊磚雕“二十四孝”之湧泉躍鯉、拾葚供親、扇枕溫席

扇枕溫席

扇枕溫席,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正所謂: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扇枕涼簟夏清風,枕溫席暖冬熏籠。溫衾內顯黃香性,衾影無慚孝新星。


上圖妙手迴廊磚雕“二十四孝”圖片取自瀋陽“長安寺”,相傳是唐玄宗李世民東征高麗路過瀋陽時命“門神”尉遲敬德督建,取名長安寺,寓意“長治久安”,故民間傳言“先有長安寺,後有瀋陽城”。

妙手迴廊磚雕“二十四孝”之湧泉躍鯉、拾葚供親、扇枕溫席

瀋陽“長安寺”

“長安寺”位於瀋陽市瀋河區朝陽街長安寺巷 6號(中街商業城的後身),相傳建於唐朝,是瀋陽最古老的建築群。長安寺佔地約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長安寺始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從寺內碑刻記載曾重修於明永樂七年(1409),爾後天順二年(1458)、成化二十三年(1487)直至清代曾多次修繕。歷史上長安寺的香火曾有過興旺之時,但到清代晚期已漸頹敗,終至斷絕,廟宇也漸損沒。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由錢行、借貸行等商號捐資重修長安寺。1985年2月,瀋陽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進行大力重修,經過二年時間已恢復原貌,建立了長安寺文物管理所,於1986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

如果你現在瀋陽、或曾在瀋陽生活過、或您關心瀋陽、想了解瀋陽!

請您關注“左右看瀋陽”頭條號

讓我們一起去發現瀋陽城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美麗城市風光和風土民情。。。

讓我們一起“左右看瀋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