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爭霸正面戰場—滎陽對峙,謀聖兵仙見招拆招

楚漢戰爭的相持階段,南部戰場以英布的短暫失敗告終,北部戰場以韓信的不斷勝利展開,真正的拉鋸對峙,始終在中部戰場的滎陽一帶。大體說來,楚漢滎陽對峙,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從漢二年六月,項羽乘彭城大戰全勝之勢追擊劉邦到滎陽開始,直到漢三年六月項羽攻克滎陽為止,歷時整整一年。在這一段時間中,楚軍是主動進攻者,漢軍是被動防守者,在滎陽正面戰場上,項羽獲得了勝利。

楚漢爭霸正面戰場—滎陽對峙,謀聖兵仙見招拆招

在這一段時間中,楚軍的戰略方針清晰而明確。項羽統領楚軍主力,對滎陽地區實施正面突破,意圖從三川道強行攻入關中,一舉滅漢。與此同時,在黃河以北地區,聯合齊、燕、趙、魏各國,從北翼牽制漢軍,對於西南兩面與漢國接壤的魏國,直接派遣項它領軍前去協防助攻。在江淮地區,以堅定的盟友臨江國為中心,依託衡山國和九江國,從南翼威脅漢國,項羽特別寄厚望於九江王英布,不斷地遣使施壓,意在迫使他積極參戰,能夠由南陽武關一線攻擊漢國,開闢南部戰場。

楚漢爭霸正面戰場—滎陽對峙,謀聖兵仙見招拆招

劉邦彭城慘敗後,全線收縮,轉入戰略防禦。劉邦防禦戰略的基本方針是,依託關中根據地和洛陽地區,構築起多層次大縱深的堅固防線,全力阻止楚軍東進。第一道防線設在敖倉—滎陽—索亭—京縣一帶,以軍事重鎮滎陽為中心,以糧食儲備基地敖倉為後勤,在黃河南岸山地間的狹窄通道上囤積重兵,修築要塞壁壘,扼守從關東通向關中的大道——三川道。第二道防線依託洛陽地區,在鞏縣—成皋一帶屯兵,構築要塞壁壘,既作為第一道防線的後衛,也作為第一道防線被攻破後的預備。第三道防線以關中地區為依託,以進出關中的大門函谷關為中心,屯兵防守,作為第二道防線被突破、洛陽地區失守後的預備。

楚漢爭霸正面戰場—滎陽對峙,謀聖兵仙見招拆招

在南部和北部兩個戰區,劉邦最初都是採取守勢,他派遣使者爭取魏王魏豹和九江王英布,力圖通過外交手段化敵為友。同時,指使彭越在楚國地區騷擾破壞,從後面牽制項羽。

經過一年時間的反覆爭鬥,項羽在中部正面戰場獲得了全面勝利,先後攻佔了敖倉、成皋和滎陽,突破了漢軍的第一道防線。不過,在南部戰場,因為英布反楚從漢,不但由南陽武關攻擊漢國的意圖瓦解,還因為被迫派遣重兵鎮壓,反而拖累了中部戰場。在北部戰場,因為韓信軍迅速攻佔了魏國和趙國,楚國由河西、河北威脅漢國的意圖全面瓦解,反而面臨漢軍渡過黃河南下攻擊滎陽,東去攻擊楚國和齊國的威脅。至於楚國的後方,因為受到彭越的遊擊騷擾,始終在不安寧中,項羽不得不親自回師掃蕩。

楚漢爭霸正面戰場—滎陽對峙,謀聖兵仙見招拆招

​項羽在戰爭初期的準備也是相當充分的,也是分為了南,中,北三個戰場來同時打擊漢軍的戰略路線。可以看出楚霸王項羽之所以能在此時站在歷史的中心,不單單是憑藉一個勇字,其戰略戰術素養也是相當了得。只是沒辦法,漢軍有“謀聖兵仙”,張良提議派遣隨何出使九江國,說動英布歸漢叛楚,粉碎了項羽開闢南方戰場的打算,而且還在南方被英布所牽制;韓信提議開闢了北方戰場,在北部不斷取勝,在北方一直對中部楚軍造成威脅,且從北部迂迴對楚軍形成包圍之勢,如此又一次在北方戰場取得了對楚作戰的主動權。雙拳難敵四手,難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