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喬布斯、馬斯克、愛因斯坦,有同樣容易被忽視的這項能力

聽過一個段子,聽起來略顯苦澀。

大人在面對孩子源源不斷的提問的時候,往往會說:“吃吃吃,趕緊吃飯,吃還堵不住你的嘴。”

等你長大了,習慣了酒桌上的觥籌交錯,你些問題想不通向別人請教的時候,別人會說:“喝酒吧,喝酒吧,是酒不好喝還是手機不好玩啊。”

是呀,環境裡有個很重要的詞就是閉嘴。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心,即使有問題也不再說出來。

不一樣的喬布斯、馬斯克、愛因斯坦,有同樣容易被忽視的這項能力

以色列前教育部長夏伊 · 皮隆第一次來中國時,時任中國教育部長袁貴仁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猶太人只佔全球總人口的0.2%,卻獲得了22%的諾貝爾獎?

不一樣的喬布斯、馬斯克、愛因斯坦,有同樣容易被忽視的這項能力

的確,這個國家人口數只有800萬,不及北京一半,卻聚集了以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為代表的聰明頭腦。

在遺傳學、計算機科學、光學、工程學、以及其他技術產業上都有傑出的表現,也為人類留下了經典《聖經》。

當然,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樣的,可能是猶太人的基因好,也可能是先天環境給了“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以生長的沃土。

但很顯然這些都不是這個民族盛產金融家、商人和哲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的根本原因。

夏伊 · 皮隆認為最關鍵的,還是在於他們的傳統。在以色列的傳統中,你不能教授價值觀,而是要問問題,問題的答案就是價值觀

不一樣的喬布斯、馬斯克、愛因斯坦,有同樣容易被忽視的這項能力

以色列前教育部長夏伊 · 皮隆

不斷提問,是以色列人的共性,也是以色列能夠持續為全世界創造價值和奇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以色列人看來,人和神的第一次見面就是從一句:“你在哪裡”開始的。

因此,你可以教導孩子觀察世界,也可以引導下屬如何高效,幫助客戶一步步挖掘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又或者在會議上拋出本質問題,但請永遠不要灌輸答案。

因為從外界施加的答案,終將拜倒在遺忘曲線下,不會被永遠記住。

其實,人的大腦從機能上喜歡接受提問從而自發思考。“潘多拉的盒子”的故事也告訴我們,渴望解開謎題的好奇心是人類的本能。

提問之所以吸引人,就在於這種本能的作用。

你可能也意識到好提問的重要性,也想做個慎思明辨的人,那應該問哪些問題?工作中具體要怎麼提問呢?

不一樣的喬布斯、馬斯克、愛因斯坦,有同樣容易被忽視的這項能力

據說,人一天中要思考2萬~3萬次,這些思考的內容像一個漩渦,牢牢地吸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如果不想陷入混沌和迷茫中,那就必須將思維聚焦到正確的方向上。

我們向自己提問,也通過向自己提問要答案。

你可能在某個獨處的時刻問自己“我究竟想要什麼?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創業3年了,當時意氣風發喊下的目標,現在達成了嗎?”“如果今年我80歲,我最後悔的是什麼事?”

不一樣的喬布斯、馬斯克、愛因斯坦,有同樣容易被忽視的這項能力

這些提問,左右著我們的目標和方向。在不確定性面前,那些成功的人,往往能以“面對未來的角度”提出問題,不斷審視自己,而不僅僅是站在“過去的延長線”上思考將來。

就像愛因斯坦,被世人稱為“世紀天才”的人,就非常重視挑戰不確定性。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永遠不要停止疑問

不一樣的喬布斯、馬斯克、愛因斯坦,有同樣容易被忽視的這項能力

愛因斯坦

他在提出“任何物質的運動速度不可能超過光速”的理論(相對論)時,沒有讓自己受限於當時“光是一種波”的常識,而是從根源上重新探尋物理的定律,從而改變了這個世界已有的認知。

據說,當時他是一遍看著早晨升起的太陽,一邊冒出了“是否存在超越光速的物質”這個想法的。

世界上優秀的人,也無一例外地像愛因斯坦一樣,不斷自問,在面對各種事物時抱有“什麼才是問題本質所在”“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事情”這樣質疑的態度。

也就是說,在逼近事物的核心或本質,以及提出真正抓住要害的問題等方面,英雄所見略同。

學會自問,可以讓你不忽視真正重要的事情,找到問題的本質。

問題即答案,你所提出的問題,其實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答案。

不一樣的喬布斯、馬斯克、愛因斯坦,有同樣容易被忽視的這項能力

在中國的歷史中,韓非子有一句話:下君盡己之力,中君是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

最低級的管理者用的是自己力氣,親力親為,稍微好一點的管理者用的是別人的力氣,高級的管理者用的是別人的智慧。

所以,你要用比你牛的人,尤其是專業比你牛的人,作為領導者,你的學習重點是全局觀的概念思維能力。

能做到董事長的原因不是專業能力強,而是全局觀能力強,抓機遇的能力強。不是直接給出下屬解決方案或要求員工照令執行,而是通過不停提問引導下屬自己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聽到員工們說產品價格太高了,你打算怎麼解決?

你可以這樣問員工:“你看到什麼,得出了這個結論?”

他們可能會回答說:“我們經常遇到有些客人因為我們公司產品價格高,而不願意購買。”

接下來你可以請對方把這句話中的相關“關鍵詞”描述清楚。比如這樣追問:

我們是誰?指櫃檯、體驗區還是接待區的員工?

經常指什麼?每天還是每週?

有些指哪些?到底是多少?

客人主要是誰?學生,家庭主婦、小資白領、金領,還是指民工?

產品具體指什麼?手機、平板設備、配件、還是耳機?

價格高指什麼?比誰高,高多少?

經過這樣的對話,你就請員工把“我們”、“經常”、“有些”、“客人”、“產品”、“價格高”等關鍵詞定義清楚了。

經過這樣一番明確的定義,你會發現最後原來他們想說的,可以用下面這句話來描述:

體驗區的員工,每週末往往遇到十幾個學生,在購買平板設備時,反饋價格比京東等購物網站貴了近100元。這樣,你就能理解員工所說的問題,員工自然也就知道問題所在了。

在企業裡最沒有效率,最內耗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家為了一個錯誤的方向,又提出了一堆正確的答案。

現在很多文章在宣傳狼性執行力 ,但是如果方向錯了,執行力越強越可怕,你摔的也就越慘。

正如彼得·德魯克說的:

解決問題以前必須先要發現問題,沒有什麼比正確回答了錯誤的問題更加危險。

不一樣的喬布斯、馬斯克、愛因斯坦,有同樣容易被忽視的這項能力

你看待問題的角度,往往能反映出你的心智模式。《躍遷》《拆掉思維裡的牆》的作者古典,根據看待問題的方式將人分為了六類:

停止成長者:不覺得自己有問題,看不到問題。

受害者心態者:能看到問題,但不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全都是別人的問題,工作中不斷抱怨甩鍋,可以類比到生活中的怨婦。

小學生心態者:能看到問題,也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但是希望別人幫他解決。

好學生心態者:好學生比小學生有進步,能看到問題,希望自己來解決,卻希望別人能給他一個標準答案,大部分人的知識焦慮也從此而來。

問題解決者:他們清楚自己的問題,聽很多答案,和幾個人聊,自己做決定,然後執行。

終身提問者:像喬布斯,埃隆馬斯克這樣的人,不是等著解決問題,主動向未來提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然後開始著手解決。這些人不僅是終生學習者,而是終生提問者,他們是最厲害的人。

不一樣的喬布斯、馬斯克、愛因斯坦,有同樣容易被忽視的這項能力

左:喬布斯 右:埃隆馬斯克

這六種人:停止成長的人、受害者、小學生、好學生、解決問題的人、終身提問者。你是哪一種?你離最厲害的終身提問者又還有多遠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