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信江書院 尋訪古人的精神原鄉

走進信江書院,領略格局佈置,探尋建築美學,感受書院歷史變遷和文化底蘊,體驗濃郁的中華書院文化。——題記

瞻仰古代先賢讀書處,感受那片精神聖地魅力

我們常常和孩子說,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應當是古往今來亙古不變的真理,獲取知識、滌盪心靈的途徑。隨三清媚採風結束後,我們和海藍藍、白老師結伴去看信江書院。數百年來,書院曾伴著朗朗書聲與淡淡墨香,成為名流學者們的講經論道之所,文人學士們的嚮往之地。我們前往踏訪,旨在瞻仰古代先賢遺蹟的同時,更深切感受到那片精神聖地的魅力所在。

這裡是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位於上饒市區信江南岸黃金山上。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舊稱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擴建後易名鍾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年)在後山建樓以祭祀朱熹,更名紫陽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稱信江書院。

信江書院建築呈清代早期風格,一簇樓閣庭園盡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偶爾從院中傳來幾聲鳥鳴,越發顯得書院的幽靜,平添了幾分神秘。

院內有鍾靈臺、春風亭、一榻軒、夕秀亭、日新書屋、亦樂堂等十餘處古色古香建築,雕樑畫棟,造型古樸,掩映在濃蔭綠樹間,顯得分外風雅別緻。除主體建築教學和祠祀系統的儀門、講堂、春風亭、四賢祠外,樓堂亭閣臺榭等,共有建築五十多處。清代的信江書院,不僅是學子讀書,學者講學的地方,更兼有文人雅士休閒、遊樂的園林特色。

晚間站在信江書院的最高點可以一覽整個信江河畔的燈火輝煌。信江書院是清朝廣信府,作為應付科舉考試設立的以考課為主的書院。它經歷滄桑,屢遭兵焚,至今仍保存完好。

感受古代教育“格物致知”的精神力量

樂育堂有楹聯“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為性情”,近思堂則掛了許多古人勸學的名言警句。

走上鍾靈臺,臺高閣崇,宜於俯覽山河,是個吟詩作賦誦讀古文的好去處。輾轉到魁星閣,閣基全用紅條石砌成,拾級而上,步步登高,魁星高照。

學舍廂房,曲徑通幽,院中有院。學舍內掛了很多木雕飾品,福祿壽,鴛鴦,龍風,蝙蝠,浮雕,鏤雕,技術精湛,典雅光潤。學舍中還展示了許多上饒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富有濃濃的鄉土文化氣息。

信江書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走進院子,青牆黛瓦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樹木中,還有一股濃濃的木香撲鼻而來,頓時給書院增添了幾分古樸的氣息。沿著曲徑小路往裡走,看到了一間教堂,旁邊還有一口古井,是供考生們打水喝的。到了教室後面,我們看到了一口泮池,“辟雍有水環繞,泮宮之水只能半之”,故稱泮池。

在泮池旁還有塊古碑,上面的文字幾經戰火,已無從考證,但是隱約還能看出有文字的輪廓。來到收藏室,我看到各式各樣古時候用的物品,如最初的夏布,多樣的針頭,古老的紅茶……看得人眼花繚亂。

沿著臺階往上走,就看到了鍾靈臺和魁星閣,魁星閣內有魁星塑像,魁星是掌管學習的天星,我們常說吉星高照,吉星就是魁星,照到誰,誰就一定能考上狀元。旁邊是一座夕秀亭,一股清風迎面撲來,站在這裡可以眺望信江美麗的景色。

沿右側石階而上,紅楓樹夾道,翠竹相迎,綠草茵茵的坡臺上,古樹參天,百年銀杏和桂花風姿綽約。一榻軒、夕秀亭、鍾靈臺、課春草堂、又新書屋等各成小院,清靜幽然。

隨著時間的流失,書院內的部分景觀已不復存在,但它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卻像陳年的老酒,越來越醇。身處這古老的書院中,彷彿來往的遊人紛沓的腳步都不復存在,有的只是那種身處鬧市而身心俱定的心靈寧靜。百年前的學子,在這片屋簷下修讀詩書的身影,彷彿就在眼前。

記住“學者當以天下國家為己任”

信江書院古木參天、修竹夾徑、景色幽美。有詩讚曰:春深小院花含笑,風靜閒階樹有蔭。這座書院到處都帶著一股書香的氣息,令人陶醉,令人久久不能忘懷。今天不虛此行,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座書院,更是瞭解了古代書院文化的博大精深。

歷時三百餘年,信江書院內滿是歲月留痕,文脈風華,朱漆雖已漸漸褪去,古建築也有些破損殘舊,部分房子甚至等待修葺,但她的治學理念培育英才的思想卻歷久彌新,勃勃生髮,依舊光彩傳世。

時間有限,只好和這個清靜而又有書院文化的地方道別,離開信江書院時,回望抒寫於書院內的一幅幅楹聯,那分明是先賢名家、思想大師的諄諄教誨:“學者當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為性情。”這些閃爍思想光輝與哲理光芒的警言必將永遠銘記於我們的心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