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一個人的自白》:我是一個羞怯、脆弱、孤獨的人

我如今試一試把自己當成一株蘋果樹,來檢討研究一番。由發生、接枝到做種種不同的種植。這種檢討對於個人自然是一種痛苦事,但無礙於真實。蘋果樹如是一個人,而這顆蘋果樹恰恰又有思想,這顆蘋果樹就是我。


沈從文

標籤 :情書、《邊城》、張兆和

大家熟知沈從文都是從讀他的作品《邊城》開始的,他的筆下為我們呈現了湘西小鎮的風土人情,我們陶醉於作品中少女翠翠的純真愛情故事,而在現實生活中,沈從文也收穫了同樣美好單純的感情,他愛上了自己的學生張兆和,他用自己的一封封情書,收穫了一世的愛情,簡單執著。


沈從文《一個人的自白》:我是一個羞怯、脆弱、孤獨的人

沈從文與張兆和


在讀者的印象中,沈從文是一個情感細膩的書生形象,給人的印象是:堅強、隱忍、謙卑、謹慎。有人甚至認為他是一個弱者。我們羨慕他的文筆、羨慕他的愛情,卻從未真正走近他的內心世界。

沈從文在《一個人的自白》中,平靜而坦誠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故事。

01 一個內向的人

由於家道中落、家庭貧困加之自己身體孱弱,從小生活在鄉城社會的他,性格有些怯懦、孤獨、脆弱。他在自白中這樣寫道:「脆弱、怯懦、孤獨,玩野而賦予幻想。與自然物慾親近,卻拙於人與人之間的適應。」

心理學家對內心型性格人進行分析和總結出來的結論是,他們一般是安靜低調、深思熟慮,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享受獨處時的快樂。他們常常是社會的觀察者而不是參與者,更喜歡做一個安靜思考的旁觀者。

性格內向型的人一般從事的職業是作家、技術工人、學者、教師。在他們眼裡私人的空間比較重要,他們有屬於自己的世界,並陶醉痴迷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沈從文也是如此,他是一名作家,不善表達,卻細心感知周圍的變化,用文字記錄下來。他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又把這種缺點轉而變成了一個優點。


沈從文《一個人的自白》:我是一個羞怯、脆弱、孤獨的人


內向型性格的形成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家庭環境的原因,他們雖然比較膽小和怯懦,但在他們眼中的大多數的人是善良的。

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作品中出現的鄉下人、娼妓品行都很善良,他成長和生活在底層,所以對這些人充滿了關注和同情之心。

02 失業再失業,為了生存各地流轉

沈從文生活在戰亂時期,那時候一個安靜的書桌都放下不,所以更談不上穩定、安逸的生活。為了生存他不斷地掙扎,和家人分隔兩地,一個人流浪在大城市中謀生。

沈從文剛到北京的時候,窮困潦倒,他寫的作品幾乎沒有一家報社刊登,他曾向郁達夫求助。沒想到竟得到了他的幫助。沈從文後來回憶道「後來他拿出五塊錢,同我出去吃了飯,找回的錢都送給我了。那時候的五塊錢啊!」。

在學校教書時,沈從文愛上他的女學生張兆和,單戀之下寫了不少的情書,令張兆和不勝其煩。最後問題反映到了校長鬍適那裡,他做了調停的好好先生,最後,據說因沈從文的情書“寫得太好了”,張兆和終於同意嫁給沈從文。

多年之後,對於逝去的沈從文,悉心整理文集的張兆和還平靜地回憶,說道一生聚少離多,愛他的作品勝過愛他的風流為人。

他的一生都圍繞著寫作,不是自己寫作就是教人寫作。寫作是他謀生的唯一途徑,一旦遇到生活上週轉不過來的時候,他就向編輯們借取稿費和版稅。

只有小學畢業的沈從文,算不上是知識分子,全都是靠後天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沈從文《一個人的自白》:我是一個羞怯、脆弱、孤獨的人


03 只有小學文憑,卻做了一名作家

沈從文說「 因為受不了學校枯燥無味的舊書拘束,於是逃出學校接受另外一種環境教育。學校外天地極廣闊,山河樹木,鄉場田野,事事都比當時的書本好得多。」

小學畢業不久沈從文就投入到了社會,感受社會環境、社會生活。他在沅水流域過了幾年困難的流浪生活,見聞接觸更加廣泛,這段時間的流浪生活,為他後期創作作品提供了素材。

我熟悉的一位美國非虛構作家Peter Hessler,中文名字叫何偉,他同樣和沈從文一樣更喜歡自由的一種狀態。他在一次演講中提到,自己小時候讀書的經歷,老師發現他不喜歡和同學們一起做功課,而是更喜歡獨自一人完成作業。她的老師並沒強迫他一定要融進班集體中,而是尊重他的想法,給他一定的空間和自由。

他說他之所以從事寫作也是因為自己的天性,他喜歡一個人思考和觀察,並記錄下來,何偉從美國來到中國,在一個個村莊和工廠生活一段時間,記錄了他所看到的中國實景。之後他又從中國去埃及考察,1996至2007年間,他在中國的11年經歷化作中國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尋路中國》。


沈從文《一個人的自白》:我是一個羞怯、脆弱、孤獨的人

04 沈從文的經歷喚醒了我讀書時的記憶

之所以寫沈從文,是因為在他的經歷中看到自己。我也是一個羞怯、孤獨、倔強的人。我不喜歡學校、不喜歡人群、不喜歡無意義的喧譁熱鬧。我帶著批判和懷疑的精神來觀察眼前的生存環境,但又擺脫不了現實物質生活的困境,我生活的糾結而無奈。

我在上學的時候,多次從學校逃出,但每次都會被母親抓到學校。我的第一次逃學是在小學三年級,媽媽甚至給我下跪,求我去上學。倔強的我還是不肯妥協,後來我被拖到大街上、我在地上哭著嚷著,我抬頭看到大人們對我指指點點,直到老師從家裡把我叫走,我才乖乖地去了學校。

讀中學的時候,我又再次從學校逃出來,這次逃出來之後,我兩年的時間沒有再走進學校。出來之後的我無所事事,我也不讀書,無聊地過著每一天。每天下午我坐在家裡的臺階上,享受著午後的陽光。

母親給學校多交了一年的學費,我的學籍被保留下來,我答應母親,我不上學但是我會參加高考。就這樣我進入了大學。

之後的我自由了,沒有母親的限制、學校的禁錮,我開始找到自我,開始一個人走入社會,尋求個人的生存的意義。

結語

沈從文在自白的文章開頭寫道「經過了遊移、徘徊、極端興奮和過度頹廢,求生的掙扎,反覆了三個星期,我體驗了一個“生命”的真實意義。」

1988年5月10日,沈從文因心臟病猝發,在家中病逝,走完了他86年的生命歷程。沈從文臨終前,家人問他還有什麼要說,他的回答是:「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說的。」

沈從文留給世人的印象是:堅強、隱忍、謙卑、謹慎。有人甚至認為他是一個弱者。其實不然,沈從文骨子裡有一種倔強和自負。他臨終前的這句話就是最好的證明。


文 | 書海識途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