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周消滅11年新增就業,3500億美元救助金用盡…大蕭條要來了?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令原本就充滿不確定的市場預期更顯悲觀。關於世界經濟的前景,市場普遍預計衝擊造成的衰退程度將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成為“二戰”之後最嚴重的經濟下滑。

最悲觀的預測是全球經濟將陷入類似於上世紀1930年代的衰退和大蕭條,如哈佛大學博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終身教授金刻羽女士就認為,2020年我們面臨的有可能是經濟大蕭條(Depression),而不只是短暫的衰退,其嚴重程度將可能是2008年的10倍;國際著名評級機構標普認為2020年全球經濟恐現零增長,可能成為1929年以來最嚴重的金融低迷;世行行長馬爾帕斯更是預計將面臨“全球性的大衰退”, 雖然有積極的政策應對,但疫情衝擊帶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停滯,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或許將由短變長。這是嚴重的警示性預言。

經濟衰退(蕭條)與經濟危機的區別在於,前者引發嚴重銀行體系問題,影響貨幣供給以及資產負債表的坍縮,後者促使經濟短暫調整後恢復。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奔潰和90年代末美國高科技泡沫破滅,前者引發蕭條,後者只是調整。

應對得當,全球經濟衰退的危局可能短暫,關鍵在於疫情得到控制。從目前的情況看, 除中國之外,世界主要“重災區”國家似乎還沒有見到疫情拐點,全球來看,經濟何時結束“暫停”狀態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仍需等待。

文 | 瞿新榮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指數研發部高級主管

編輯 | 蒲海燕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經濟衰退預期擴大

新冠疫情對實體經濟產生的衝擊正在拉長, 上升的失業率數據或許將說明這一點。

3月28日公佈的美國申請失業金人數超過660萬,同比增加3158%,3月31日公佈的新增非農就業人數-70.1萬,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隨著新增崗位的快速消失,預計非農就業人數還會進一步下跌。

4周消滅11年新增就業,3500億美元救助金用盡…大蕭條要來了?

圖:美國申請失業金人數快速上升及新增非農就業人數快速下降

從3月中旬油價暴跌疊加疫情引發的流動性危機,已經逐漸過渡到實際經濟危機,此時油價下跌已不是商業層面問題,而是會加劇引發全球經濟衰退,這時候需要全球層面的合作,OPEC+選擇4月6日緊急召開會議,以穩定油價、抑制全球石油產業崩潰引發進一步失業。

經濟衰退在失業率數據上已經能夠體現,進一步的擔憂在於疫情在東南亞的蔓延才剛剛開始。病毒在13億人口的印度傳播蔓延,對東南亞國家來講是噩耗,一方面像印度這些東南亞國家應對病毒的資源和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說明病毒能夠在較高溫環境生存傳播,這會延長全球抗擊病毒的時間。新加坡方面已經宣佈從4月5日向所有新加坡家庭提供口罩,並宣佈關閉學校和非必須服務工作場所。

4周消滅11年新增就業,3500億美元救助金用盡…大蕭條要來了?

4周消滅11年新增就業,3500億美元救助金用盡…大蕭條要來了?

圖:疫情在歐美國家快速蔓延,東南亞是潛在危機

2

危機邏輯大不相同

這次經濟危機與此前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的邏輯有很大不同。雖然美國債務槓桿率高升為市場所詬病,但如果不是油價暴跌疊加疫情蔓延影響,當前債務邏輯依然能夠持續,很關鍵的一個原因在於, 低息環境下,企業實際利息支出維持在低位,企業依然能夠有利潤維持生產擴張,這是與1980年以來四次危機的不同。

4周消滅11年新增就業,3500億美元救助金用盡…大蕭條要來了?

圖:此前經濟危機導火索多是企業高槓杆和高利率共存

4周消滅11年新增就業,3500億美元救助金用盡…大蕭條要來了?

圖:1980年來四次經濟危機,都對應著私人企業利息支出的持續上升

4周消滅11年新增就業,3500億美元救助金用盡…大蕭條要來了?

圖:1980年來四次經濟危機,企業債務持續上升同時,利潤增速持續下降為負

但疫情全球擴散以及油價的暴跌,將公共衛生領域危機擴散到整個金融與經濟領域, 打破了特朗普試圖通過控制美聯儲利率來延緩美國金融危機的想法,同時完全打破了經濟復甦預期。

針對新冠疫情在美國的擴散,美聯儲以及美國聯邦財政做出史無前例的政策應對。

3月15日,美聯儲緊急宣佈降息100BP到0%-0.25%,並啟動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3月23日美聯儲提供史無前例無限量QE;緊接著3月25日,美國參議院通過高達2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政策全方位加碼應對危機。

3

美聯儲打光所有政策“子彈”

面對危機,美聯儲不得不打光所有子彈應對,然而這樣的應對能夠有效嗎?

首先,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貼現窗口利率(discount window rate)以及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the interest rate on excess reserves,IOER),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調整到0-0.25%。這一過程,意味著商業銀行存在美聯儲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IOER)下降了,這就降低了商業銀行存放美聯儲超額儲備的動力,放大了貨幣乘數;同時商業銀行向美聯儲拆借的貼現窗口利率也下降了,降低了資金成本,這一點美聯儲在官網有說明。

但問題在於,寬鬆的流動性正在逐漸失去刺激作用。

理想情況下,美聯儲通過降低聯邦基金利率刺激經濟活動恢復,激發市場投資信心,實現通脹可控下的充分就業與經濟發展。但實際上,過去寬鬆的貨幣並沒有完全用在經濟產量提升上,面對需求趨緩以及較低的資金成本,2018-2019年標普500回購金額快速上升——從美股市值前20的龍頭股,股價漲幅普遍超過市值漲幅也能看出這樣的趨勢。上市公司回購股票的動機有管理層期權激勵機制原因,當然也有創新與增長受限的原因。

同時,市場對美聯儲能否逆週期調節經濟逐漸喪失信心。

一方面,對美聯儲失去信心因為資產負債表的不可逆。美聯儲將目標利率下調到零之後,相當於“自廢武功”——降息的積極效果將不復存在,市場期望的利率刺激工具將失效(包括降息和收益率曲線指導)。當然央行可以開啟QE,購買債務資產,但這樣做的問題在於,這些資產很難從央行資產負債表中抹除,除非經濟發展能將這些到期債務贖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更重要的是,央行量化寬鬆出來的貨幣,有沒有形成支出,私營信貸有沒有回升,這是市場對美聯儲逐漸失去信心重要原因。當前不僅是流動性問題,更有疫情與油價下跌引發通縮預期。換句話說,政策並沒有對症下藥,美聯儲只是孤軍奮戰,結果是,資金沉澱在商業銀行,不能下放到實體經濟,油價和其他商品價格走低、經濟疲軟和企業信用問題,引發通縮預期,高利差和負增長壓力會加劇信貸緊縮。

所以,光靠美聯儲政策並不能夠有效,需要財政、公共衛生政策配合。聯邦基金目標利率調整到0-0.25%,意味著中央銀行逐漸打完所有政策“子彈”,將缺乏有效的政策工具來進一步實現政策刺激,這時候 需要撇開政治鴻溝與偏見,實現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公共衛生政策等更充分的協調。3月2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2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以應對危機幫助經濟反彈。

財政部

·30億美元用於疫苗、檢測試劑盒和其他治療方法的研究與開發;

·22億美元用於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以控制疫情;

·向國務院撥款12億美元,幫助遏制該病毒在海外的傳播;

·10億美元用於醫療用品,醫療保健準備工作和社區中心;

·授權向小企業管理局(SBA)撥款10億美元,用於補貼中小企業貸款;

·為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提供者撥款5億美元,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

·3億美元用於確保以很低或零成本向個人提供疫苗;

·可能的下調工資稅;

·特朗普呼籲國會批准通過SBA向中小企業提供500億美元的額外補貼,為可能因為疫情衝擊而破產的行業提供債務支持;

·讓政府對新貸款提供保護(這一舉措在政治上具有挑戰性),這是資金流入那些受到擠壓的企業的一種方式;

·3月25日,美國參議院通過高達2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政策全方位加碼應對危機;

美聯儲

·實施積極的利率控制機制(降息)和購買金融資產(QE);

3月15日,美聯儲緊急宣佈降息100BP到0%-0.25%,並啟動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3月23日美聯儲提供無限量QE;

·直接購買股票等資產,這種做法需要得到國會的批准;

表:美國應對疫情所採取的政策

4

問題不僅僅是“寬鬆”能解決的

美國採取了史無前例的政策防止經濟衰退,但 經濟衰退會是短期衝擊抑或長期蔓延,還得取決於疫情何時得到控制,信心何時能夠恢復。

美聯儲政策短暫起到了穩定市場預期的作用。從2月12日到3月23日,道瓊斯工業指數從29568短短一個月跌到18213,跌幅38%,月內經歷4次熔斷;黃金、原油、標普500波動率指數紛紛創歷史新高,美聯儲及時的救市政策穩住了市場預期,才沒有使Ted利差(3個月LIBOR利率減3個月國債利率)和OAS利差(Option Adjusted Spread ,OAS)創歷史新高,3月23日在美聯儲提供無限量QE之後開始回落。

4周消滅11年新增就業,3500億美元救助金用盡…大蕭條要來了?

圖:3月23日美聯儲提供無限量QE後Ted利差和OAS利差回落

現在的問題不僅僅是寬鬆的貨幣政策能夠解決的。

即便美聯儲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能夠調整為負(實際上很難,這裡面有美國現行法律問題,以及對資本市場的衝擊和實際效果問題),在投資機會及收益有限的情況下,資金也不一定會流向實體企業,這時候降息+QE傳統貨幣政策並不能夠起到穩定經濟作用。

更積極的做法,特朗普或許要考慮通過財政擴張向低中收入人群提供資金(“撒錢”)。實際上美國財政部4月3日已經逐漸開始啟動這方面工作,向全美年收入不足75000美元的數百萬家庭提供人均1200美元的退稅支票,以刺激刺激消費;同時美國應當考慮與中國加強合作,包括降低對中國加徵的關稅,與中國在抗擊疫情上形成合作聯盟,加強與全球其他國家的政策協調等。而央行可以向政府提供新增印鈔,用於政府支出,不用再費心提起發債程序;伴隨大規模貨幣創造,進行債務減記,等等。

與前面數次危機不同,本輪由公共衛生領域擴散到經濟領域的危機,尚未引發大規模破產和金融機構陷入困境,可以說政策應對還是比較積極有效的。 當前政策目標要在對長期經濟增長影響最小的前提下,穩定流動性(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確保銀行機構穩定),使信心逐漸恢復。

這需要全球財政、貨幣、公共衛生等政策的共同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