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技巧》:據說“拍馬屁”情商高,你會嗎?

拍馬屁,源於元朝文化,蒙古族的一般百姓牽著馬相遇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並附帶隨口誇上幾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的歡心。可是相沿很久以後,有的人不管別人的馬好壞、強弱,都一味地只說奉承話,把劣馬也說成是好馬了。逐漸地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屁”,用於諷刺不顧客觀實際,專門諂媚奉承、討好別人的行為。



從這一點來看,“拍馬屁”是一個貶義詞,大家甚至把拍馬屁與“小人行為”等同起來。如果問“要不要拍馬屁?”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是——“不要拍馬屁!”但是,我們還是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
要不要拍馬屁?國內的學者、專家很少對這個問題有爭執,因為結論已經十分明確——不要拍馬屁。但是,國外學者和專家對這方面的討論和爭執卻不少,他們承認拍馬屁有負面影響,但同時認為“馬屁還是要拍的”。
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管理專業教授羅納爾多·哈姆弗雷認為,拍馬屁是有很大負面意義,但他同時認為:“能解決複雜問題是你能否晉升的一個關鍵,但跟別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也是讓你的工作有效率的一個好方法。”

喬治敦大學管理學教授拉瑪爾·雷恩斯奇也有同樣的觀點:“如果員工為了提升而去拍馬屁,而不是努力工作,那就不對了。不過,研究結果也提醒我們,老闆也是人,他們的判斷也會受人為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建議,把你的工作做好,不要忘了跟老闆保持良好關係。”


《銷售技巧》:據說“拍馬屁”情商高,你會嗎?


實際上,“拍馬屁”就是一種手段,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這就要看你抱有什麼樣的目的。就如同“玩政治”一樣,要不要玩政治?沒有人會給予肯定的回答,但一個不懂得玩政治的領導不會是一個好領導,因為“玩政治”與“做成事”有很大的關係,有理想有抱負,但做不成事又有什麼用呢?


儘管我們不能說拍馬屁的領導是一個好領導,但一個不會拍馬屁的領導很難與他人建立融洽的合作關係,至少很難對他人施加有效的影響。有時你不僅要拍上司的馬屁,還要拍下屬的馬屁,拍同事的馬屁。即使是夫妻之間,兄弟之間,也需要拍拍馬屁,這樣相處才會更加融洽,才容易說服對方,並獲得對方的支持和幫助。
如果你仔細地觀察周圍的職場現象,你就會發現那些在仕途上一帆風順人,那些有比較好的人際關係的人,沒有一個是“死板”的人,他們靈活多變,察言觀色,說話辦事讓人感覺很舒服。讓人感覺舒服,就是因為這裡面有“馬屁味道”。
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問一位年輕人“你會按摩嗎?,你常給父母揉肩嗎?”對方說:“不會,也很少。”松下接著說:“那你很難取得成功啊。”


年輕人感到很不理解,松下接著說,假如你和課長一起加班到深夜。你年輕力壯不覺得累,但年長的課長卻會感到疲憊。這時你是否會說上一句“課長,我幫你揉揉肩吧”?當然,你不這樣說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說了,課長心裡會感到很舒坦。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拉近一些。
有許多人對松下說:“你這不是在教年輕人拍馬屁嗎?”但松下認為,這樣的“馬屁”是開展工作的“心靈的交流”和“取得成功的動力。”
所以,我們要看到拍馬屁負面的影響,也要看到積極的一面。如果,你不能接受這個觀點,那麼“恭維他人”“讚賞他人”還是可以接受的吧。下屬需要得到上司的讚揚,難道上司就不需要得到來自下屬的讚揚嗎?
其實,拍馬屁的本質是一種交易——用拍馬屁來獲得對方的好感。我們不妨把這稱之為商業哲學原則七:馬屁還是要拍的——恭維他人就像請人吃飯,送人禮物一樣,對方總是會還的。
當然,我們要抱著一個真誠、真實的態度來“拍馬屁”,是為了營造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創造一個更好的工作結果,而不能抱有個人的目的去“操縱”他人。
不要把拍馬屁看得那麼惡,其實拍馬屁也是一種藝術,就看你如何使用它,以及你要用它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