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文化的角度解讀英國文學

今天是2019年的最後一天,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我想起陸游的《幽居獨夏》中的一句詩: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在冬日暖暖的午後,來一杯暖暖的下午茶,或讀書,或寫作,都是一件溫暖而又愜意的事情。從文化曾明來看,如果說酒代表著人與人之間交情與友誼,那麼茶則更多的代表著人內心的精神層次與幸福感。

“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

今天,就來說說英國文學中與茶文化有關的話題。

從茶文化的角度解讀英國文學

英國茶文化的歷史

英國的茶是17世紀50年代從中國傳到英國的,當時茶在英國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和上層社會才能享用。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到了19世紀早期,飲茶成為了英國人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英國有著豐富的茶文化,在整個茶文化體系中,下午茶文化是最具內涵和最為豐盛的飲茶活動。英國的下午茶被譽為高貴典雅的象徵。飲茶的環境、禮節、談話、茶道,都是整個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小說《1984》的作者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曾就如何正確泡茶進行撰文。奧威爾說茶已經成為英國社會的主流文化之一,他認為在茶裡面放糖會破壞茶本身的味道('you destroy the flavour of your tea by putting sugar in it’)。

從茶文化的角度解讀英國文學

小說中人物喝下午茶的時間並不是固定的。英國女作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的小說《南方與北方》(North and South)描述了工業革命背景下的英國社會。女人公瑪格麗特跟隨牧師父親從田園風光的南方來到了陰冷而又髒亂的北方小鎮米爾頓,遇到了年輕的僱主約翰桑頓。

蓋斯凱爾的這部小說中提到桑頓下午要早早出發去工作,參加在Hales舉辦的下午茶,每天的下午茶時間幾乎是固定的。而且茶會也讓互不相識的人相互瞭解,是一種跨越社會階級的社交方式。

小說家亨利·詹姆斯在他的《一位貴婦的畫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中講述了年輕貌美的美國少女伊莎貝爾·阿切爾在父母雙亡後,被姨母帶到歐洲,她暫住在倫敦郊外的”花園山莊“。伊莎貝爾·阿切爾的下午茶時間在下午5點至8點之間,這段時間也是英格蘭的夏季從白天到夜晚時間。

英國詩歌中的茶


從茶文化的角度解讀英國文學

西方第一首詠茶詩當屬英國政治家、詩人埃德蒙·沃勒 (Edmund Waller)於1663年撰寫的《飲茶皇后》(On Tea)。這首詩是沃勒為當時的英王查理二世皇后凱瑟琳娜所作的一首祝壽詩。

而在1700年, 英國詩人納厄姆·泰特 (Nahum Tate, 1652—1715) 創作了英國第二首與茶有關的詩——《靈丹妙藥:茶詩兩篇》 (A Poem Upon Tea) 。

英國浪漫主義時期著名詩人拜倫在他的長詩《唐璜》(Don Juan)中稱茶為“中國的淚水”, 其作品中這樣描述到:“我竟然感傷起來, 這都怪中國的綠茶,那淚之仙女……。”

拜倫是一位飲茶愛好者。法國作家安·莫洛亞 在《拜倫傳》中曾多次描寫英國作家拜倫對茶的熱愛:“沒有牛肉, 沒有啤酒, 他會哀嘆;而若沒有茶, 他會覺得這是令他痛苦的災難。

同樣是浪漫主義時期偉大詩人的雪萊,也是一位無茶不歡的詩人。他在致瑪利亞·吉斯伯思寫到:“當死神來臨我們將拋幣決定誰為飲茶而死誰第一”。

在詩歌中,茶給了詩人靈感,也是詩人生活中的一種情感慰藉。

簡.奧斯汀小說中的茶


從茶文化的角度解讀英國文學

在簡.奧斯汀的小說中,喝茶是一個經常出現的場景,而茶舞會也成為了故事中的人物見面的場所。因此,茶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在她著名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中,男女人物在一起飲茶成為了彼此相識、瞭解的社交方式。

英國一家於1929年成立的Simpson& Vail茶文化公司,將不同的茶按照作家及作品來製作不同的口味,如簡.奧斯汀紅茶(Jane Austen's Black Tea Blend),就是一款混合了香草、薰衣草與薄荷口味的紅茶。

莎士比亞紅茶(Shakespeare's Black Tea Blend)則是添加了薰衣草、迷迭香、玫瑰及香檸檬油的紅茶。

紅茶散發的香氣正如簡.奧斯汀的小說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及戲劇,歷久彌新,散發著永恆的文學魅力與芳香。

狄更斯小說中的茶

狄更斯是英國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生活的維多利亞時代,飲茶已經在普通人民的生活 中普及開來。這個時期,茶會成了知識分子傳播信息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場所。

當時倫敦著名的Bloombury文人圈,以弗吉尼亞·沃爾夫、莫雷爾夫人等人為首,是眾多知名文人、藝術家的聚會場所。

狄更斯是一位飲茶愛好者,他曾說“茶將會永遠成為知識分子所熱愛的飲品。” 而茶對於狄更斯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狄更斯有過一段非常痛苦的童年經歷,他做過童工,在倫敦冬天潮溼而又寒冷的街頭當過擦鞋匠。對於他來說,熱茶就是他所向往的理想和幸福生活。

狄更斯的長篇小說《大衛·科波菲爾》 是他的自傳體小說,在這部小說中,與“茶”有關的場景描述出現了86次。


從茶文化的角度解讀英國文學

這部小說描述了大衛從童年到中年的坎坷經歷,從愛情、友誼、婚姻、家庭的角度,展示了19世紀中葉英國的廣闊畫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間充滿善良正義的理想。

茶對於小說的主人公大衛來說,代表著溫暖與幸福。大衛自幼失去父親,被繼父虐待,對於他來說,熱騰騰的茶與溫暖的壁爐是他嚮往的理想生活。

狄更斯在小說中描寫了大衛去僕人一家的場景:

“立櫃上放著茶盤, 茶盤上面畫著一位婦女正帶著自己的孩子嬉戲。茶盤旁邊放著一本書, 來防止茶盤跌落下來。”

僕人一家招待大衛吃過晚飯後, “一起圍坐在爐火邊說起了知心話。”

這些與茶有關的細節,代表著大衛在現實中仍對美好的生活的充滿了嚮往。

勞倫斯小說中的茶


從茶文化的角度解讀英國文學

在英國20世紀小說家勞倫斯的小說中,茶及階級意識也是經常出現的一個話題。長篇小說《兒子與情人》 (Sons and Lovers) 中充分展現了英國家庭飲茶的習慣。

故事中的莫雷爾是個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 他貪杯、粗俗,但是熱愛飲茶, 將飲上一口熱茶當成了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莫雷爾是一位礦工,他在下井前喜歡喝不加奶和糖的涼茶。他隨時會將鐵皮水壺灌滿茶水,看見太太喝著他所沏的茶會覺得特別的滿足。

因此,在這部小說中,茶體現了工人的生活及階級情調,茶代表著工人在生活中的一種幸福和追求。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小說中的茶

提到英國的茶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英國女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出生在新西蘭惠靈頓的貴族家庭,後來移居到英國,代表作品有《園會》、《幸福》和《在海灣》等。徐志摩在倫敦時曾拜訪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被她的才情和相貌所打動,寫下了紀實散文《曼殊斐兒》。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是一位文化女性主義者,她的創作剖析了女性的生存處境,她以獨特的文學的形式,探討了女性女權解放這個社會問題。


從茶文化的角度解讀英國文學

《園會》(The Garden Party)是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最為知名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在一個天氣晴好的初夏的早晨,中產階級謝爾登一家正在籌辦茶會,但卻聽到了窮車伕遇難的消息,女兒勞拉要求停止籌辦茶會,但早到了謝爾登婦人的反對。勞拉在去看望車伕一家後,看到車伕的遺體後,她漸漸懂得了死亡與階級的存在,思想開始成熟起來。

除了茶會,曼斯菲爾德還寫了一篇與茶有關的短篇小說《一杯茶》(A Cup of Tea).。這部小說被西方國家曾作為語法講授的範本,曼斯菲爾德通過貴族少婦羅西瑪麗的故事,諷刺了人性。


總之,英國的茶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及社會意義,它從上層社會的奢侈品,到普通大眾的生活符號及社交方式,反映的是歷史及人文的變遷。

而在歷史的發展中,英國文學因為茶文化而得以豐富 。對於茶文化的瞭解,也是我們解讀英國文學的的一種重要的方式。

願在新的一年裡,有香茗可以品嚐,有好書可以相伴,在茗香與書香中迎接美好人生。


從茶文化的角度解讀英國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