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活了六十多岁,却发现自己还是个孩子……

她活了六十多岁,却发现自己还是个孩子……


她把一岁大的残疾小女儿送到了福利院,然后离开了老公和大女儿,走向远方去发展自己的钢琴事业。

在她事业的巅峰期,他拥有众多的异性崇拜者,她爱上了其中一个男士,并和他发生了关系。

然而,有一年她得了背痛病,让她无法继续弹好钢琴,她的事业停滞不前了。这时她听从了一个朋友的建议,同时也是怀着一颗对家人的愧疚之心,她回到了家中。

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和管教家中的大女儿,来弥补自己以前对她的疏忽。当她发现大女儿陷入一场冲动的恋爱并怀孕了,她强迫大女儿去堕了胎。

她老公去世后,大女儿也到外地读书和工作了,她又重新结了婚。她和女儿平时也没有来往,直到他的新丈夫也去世了。这时,她已六十多岁了。

大女儿写了一封信,邀请她到自己的家里去散心。

她和分别了七年的大女儿终于见面了。大女儿给她安排得非常周到,给她布置了一间温馨的住房。可是意外的是,大女儿告诉她,那个曾经被她很早就送到福利院去的残疾妹妹,也在这里。

她没有想到,这次她到大女儿这里来,灵魂上要面临一次强烈的煎熬。面对小女儿,她无法掩饰内心的愧疚,但同时也感到非常厌烦。

在她和大女儿的一次谈话中,大女儿把从小到大自己和父亲因她所受的苦,以及自己对她的恨,撕心裂肺地向她吼了出来。

这时她才明白,她自以为的自己为家庭的奉献只是一个幻觉。她其实是一个彻底失败的母亲。

她哭了,她向女儿呼求:救救我!

她断断续续地说: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从来没有长大,我还是个孩子,我想要你们来照顾我……等等话语。

她仰躺在地板上讲了自己的童年。

因为,她也从来没有得到过自己父母的关爱,她不知道爱是什么,她甚至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

以上就是世界经典电影《秋日奏鸣曲》里的故事。

电影留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想到了《发展心理学》里关于母婴依恋关系对一个人成年后的影响。

母婴依恋关系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安全型”。如果婴儿总能在需要的时候享受到母亲的呵护和照料,这类孩子就会比较容易信任别人,他们长大后也很容易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两性间的亲密关系。

第二种:“矛盾型”。如果婴儿遇到母亲有时会悉心呵护,有时又烦躁焦虑,有时甚至不出现。这类孩子长大后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对他人也会有过分贪求。

第三种:“回避型”。如果婴儿的母亲在照顾孩子时,总是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这类孩子就会认为他人靠不住,长大后会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可见,不同的母婴关系会导致一个人长大后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也就会延伸出不同的命运。

显然,这部电影中的母女,都不曾拥有“安全型”的母婴关系。她们都有被自己的母亲忽略和拒绝的早年经历。所以,她们都感受不到爱,也都不会去爱。

这部片子最让人难忘的是尾声,在激越的交响曲中出现的重叠交织的镜头:

瘫痪的小女儿海琳,在姐姐与母亲冲突最激烈的时候,爬到楼梯口凄厉地喊着“妈妈!妈妈!妈妈……”

而母亲在那一刻,也正在向大女儿呼求:“救救我!”

这个画面将这个家庭中母女关系生动地展现出来——彼此都缺乏爱,彼此都在向对方呼唤爱!

影片的结局给了人们希望:

大女儿用书信的方式向母亲道了歉,并献上真诚的爱意。因为她终于明白:当生命中一些悲剧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唯一的出路是,彼此达成最后的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