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育兒路,“心的房子”也需要來一場“大整理”

出生於80年代的敬子,偶然的機會,接觸了“斷舍離”,從此踏上了作為職業整理師的道路,並在這條目前仍然較為小眾的道路上,走得熠熠生輝。

敬子在其新作《了不起的居住者》的後記裡,回顧了自己接觸“整理術”的心路歷程,從“斷舍離”到“心動整理術”,再到現在的“規劃整理”,揭示了這些整理理念是如何一步一步影響了她的人生。

漫漫育兒路,“心的房子”也需要來一場“大整理”

《了不起的居住者》圖書封面

在《了不起的居住者》裡,敬子講的是對居所的整理。而作為一個深陷二娃泥潭的媽媽,我隱約覺得,敬子又不僅僅是在講,如何把我們所居住的房子整理得潔淨有序——我們的“心的房子”又何嘗不需要來一次徹底的大整理?

(一)“心的房子”也需要整理

每一個媽媽,都曾是自己爸爸媽媽捧在手心裡的珍寶。而在當她也成為一個媽媽的那一刻起,無論她是否願意,也無論她是否做好了準備,她註定要獨立去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

懷孕待產時的期盼,生產時的恐懼,第一次與小寶寶見面時的興奮,產後照顧小娃時的壓力;哺乳期的艱辛,斷奶期的煎熬……如果說這些酸甜苦辣還是隻是生活的調味劑,但如果加上豬隊友的缺位,婆媳間的衝突,那足以變成摧毀新手媽媽所有信心的生活百味蕩氣迴腸。

也因此,有人說,生孩子,是女人的一道坎。“坎”的意思,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所以網上也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生完孩子的 那一年,最能看清你的丈夫是什麼品行,也最能看清婚姻的真相。

事實也的確如此。據相關研究,生完孩子的一兩年內,是夫妻離婚的第一個小高峰。孩子的出生,固然改變了家庭的格局,家庭成員如果無法及時調整心態儘早適應,所帶來的的負面衝突,不亞於是一場“家庭地震”。而顯而易見的是,在這些衝突裡,新手媽媽接受到的負面影響和負面情緒,是最多的,也是最大的。

這就是為什麼“產後抑鬱症”如此高發的重要原因。據中國精神科醫師協會的一份數據調查顯示:中國婦女患有產後抑鬱症狀的人群比例高達50%~70%,超過10%的人如照料不周會發展成嚴重的抑鬱症。

因此,在呼籲家人特別是丈夫要多對新手媽媽加以關懷照料的同時,新手媽媽如果能有意識地充分關注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多進行一些自我疏導,是十分必要的。

(二)“心”的斷舍離——建立新舊家庭的“界限感”

如果說,結婚是離開原生家庭開始建立一個新家庭,是兩者之間的一個過渡;那麼,成為爸爸媽媽,則意味著男女雙方至少在形式上與原生家庭徹底 “斷裂”。

此時,小夫妻也必須積極調整心態,真正從內心接受這種“斷裂”——父母養育了自己,但沒有義務再養育我們的孩子。

當然,但從現實來看,現在城市裡的小家庭,如果夫妻都要上班而沒有老人幫忙看孩子,會非常艱難。但必須認清,這只是我們的需求,而我們的需求,並不能成為上一輩人的義務。

從此以後,你是孩子的父母,撫養孩子是你的義務和責任,你必須有所擔當而不是依靠他人。認清這一點,非常重要,它至少在兩個方面為我們指正了心態:

第一,如果與幫忙帶孩子的老人有生活矛盾或衝突,切記一點,老人是來幫忙的,他們來帶孩子,是出於對自己子女的愛,所以,無論如何,心存感激;

第二,如果與老人在育兒的相關原則問題上有分歧,孩子媽媽有主導權(當然,談話的技巧也是必要的)。

對幫助我們的人,真心感激;同時,又不畏懼在必要時獨立承擔。

這就是所謂的“界限感”。家庭成員之間的 “界限”不明,是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

“界限”心態,用在“豬隊友”身上,同樣適用——孩子是你的,也是我的,我不是在“幫你養孩子”,我是在養我自己的孩子;共同養育孩子是夫妻雙方共同的義務,如果你不履行義務,或者對婚姻不忠誠,我也從不畏懼離開你獨立養育孩子。

斷了完全依靠老人帶孩子的依賴心態,捨棄“我是為你養孩子”的情緒包袱,離了“沒有你我就活不下去”的恐懼思想,把這些不好的情緒,拋得遠遠的,是作為媽媽整理“心的房子”的最重要的一步。

(三)“心動整理術”——找出讓自己怦然心動的美好時光

兒行千里母擔憂,孩子的一顰一笑,都牽動著媽媽的心。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幸福時光的歡笑,也有辛苦時的愁悶。

這種愁悶最開始會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最初兩三年裡。因為這個階段,由於年幼的孩子對媽媽的需求較高,媽媽們幾乎被孩子“綁架”——沒有獨享的自由時間,沒有燭光晚餐,無法享受逛街喝咖啡的樂趣,甚至,連好好睡一個整覺都成為奢求。

隨著孩子上了幼兒園,媽媽會想,這下終於可以鬆口氣自由玩耍了吧?小升初的焦慮又開始讓你糾結:上什麼學校?要去報考私立嗎?還是咬咬牙買個學區房比較穩妥?

有人說,當代孩子的父母們,其底色就是焦慮。

焦慮的媽媽遍地都是。隨之而來的還有對未來的擔憂、對配偶的不滿、對社會環境的抱怨、對各種變化的恐懼等等。這些情緒垃圾,都是需要整理的對象。

如何整理?借用敬子老師 “三步法”:集中拿出所有物品——選擇並分揀——不要的物品合理處置。覺知自己的情緒——分開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化解負面的情緒,只留下正面的情緒。

那些生活裡的好—— 孩子給你的一個笑容,家人遞過來的一杯茶,小區大媽的一聲關懷,陌生人給你的一個幫助……所有這些,都值得被放在最心裡最明亮的地方,時時回顧。

“放眼望去,家裡目光所及之處,全都是我喜歡的、能讓我產生正面感受的物品。周邊的環境和物品都在包圍和支持著我。做完整理的那段時間,我的狀態非常好,很容易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看到身邊每個人的優勢和溫暖,看到自己身上覆蘇的力量、生活的動力和生命力。”

正如敬子老師上述所言,明亮、溫暖、美好的東西,總是能豐盈我們的內心,讓我們變得更有力量。

(四)“心”的規劃整理——悅納自己,做個60分媽媽

上文中,談及“消極的、負面的情緒”,我用的詞語是“化解”,而非“拋棄”。

這是因為,生活本來就是樂觀和憂患並存,情緒與情感的常態就是如此。

如果你能將對孩子的種種“焦慮”,轉化為對孩子的祝福,那固然很好;如果不能,接納就好。因為對於生命而言,每一種經驗和心理都無可挑剔。

沒有完美的媽媽。讓孩子自由成長,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足夠的欣賞,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保護他、支持他。做個60分的家長,就已經足夠好。

沒有完美的孩子。外向的孩子固然開朗,內向的孩子也可以很有力量;勇敢的孩子固然值得稱讚,思慮周全的孩子也很值得信任;成績優秀的孩子固然喜人,在旁邊鼓掌的孩子也能收穫友誼。

不完美的媽媽,才能真正接納我們的不完美的孩子。

《了不起的居住者》說:整理不是簡單的家務活。對“心”的房子的整理,也不是簡單的情緒疏導,而是我們對人生的一種審視。它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珍惜美好,最終收穫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