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社會變態嗎?杜甫當時是什麼心理?

天地玄黃日月盈


社會貧富差距到了這種地步,就到了崩潰的邊緣。不是社會變態,是歷史規則。

杜甫生活時代的前期,正是唐玄宗打造的開元盛世。

所謂的盛世,所有危機都潛藏在“朱門酒肉臭”。

比如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就封她的三個姐姐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

她們不是有功於國家的功臣,卻享受著超越王侯的富貴。絕對的“朱門”豪家。

她們不是社會國家的建設者,卻是巨大的財富蛀蟲。她們窮奢極欲的每一枚“開元通寶”,都是百姓的血汗。



對於普通百姓、寒門學子一生的努力,也及不上這些“朱門豪貴”到華清池洗一次澡的脂粉錢。

站在百姓立場的杜甫,用實錄的筆觸,真實記錄下很多開元盛世下隱藏的危機。

其中既有杜甫對自己一直鬱郁不得志,沉淪下僚的自我感懷。

更是站在普通百姓立場,看著深愛著地祖國發生的這一切。



寫下這首詩時,杜甫已是44歲的年齡,困頓長安也有十多年時間了。

長安既有帝王將相的繁華似錦,也有像他這樣貧病無依的下僚小吏、賣炭南山的窮愁百姓。

這種天與地的巨大差距,怎能不讓敏感多思的詩人震徹靈魂的觸動呢?


天寶14年11月(755年),從長安回到奉先省親的杜甫,一進家門就得知了小兒子被餓死的噩耗。

中年喪子、仕途困頓的詩人百感交集,

寫下這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感懷詩作。


也就 在同時,安祿山叛軍的鐵騎,

徹底踏碎了沉醉在大唐盛世夢境中,不願醒來的人們!

正如杜甫所料“路有凍死骨”的噩夢,

開始了。


冷月青史


詩聖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是新樂府運動的開創者。他主張詩要貼近生活,用簡明易懂的語言,描述和反應現實。因此,他的詩多取材於政治興亡,社會動亂,戰爭徭役,飢餓貧窮和貧富懸殊。他的詩真實地描寫和記錄了社會現實,賦有鮮明的時代性,故有“詩史”之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就是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對於大唐盛世達官貴人揮霍無度的奢靡生活,以及底層貧苦百姓饑饉凍斃,餓殍遍野的悲慘現實的真實寫照。絲毫不是杜甫的杜撰,也不是大唐盛世兩極分化中個別的社會現象,而是普遍存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杜甫的所見所聞,和自身命運的寫照。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省家,就沿途見聞,和自身遭遇以及內心感受寫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詩首先寫了自己在長安十年的仕途坎坷和內心苦悶和匡扶社稷,心憂黎民的抱負及志向。接著按時間順序寫了省家路過驪山華清宮的見聞。小標題是筆者所加。

《長安十年感慨》(略去)

《省親路過驪山所見》(摘錄)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省親到家所見》(摘錄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杜甫如此,老百姓如何生存!》

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詩成不久即暴發了安史之亂。不是杜甫

一詩成讖而是社會階級矛盾的必然結局,也是貧富兩極分化的必然產物。因此,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是社會的變態,而是任何封建社會的正常現象。此後,杜甫寫了《三吏》,《三別》等詩篇都深刻的揭露了人民的苦難。

杜甫的心裡是矛盾的,他儘管自己一生窮愁潦倒,兒子餓死,常年漂泊,寄人籬下。“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但,他仍然憂國憂民,"致君堯舜上,再使民俗純。",自己居無定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仍然期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不下寒士俱歡頹,";自己始終幻想實現自己匡扶社稷的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儘管一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科考落第,在長安十年為謀個一官半職,干謁遊走於權貴門下,吃的是:冷炙剩羹,最高做了個看軍械庫的庫管。但,他仍然認為:"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這就是杜甫的心裡糾結和矛盾,也是儒家思想薰陶下的古代士大夫的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苦悶思想,在杜甫詩中的真實反應。

綜上所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是社會的變態而是社會現實的寫照,也是杜甫憂國憂民的心底詠歎!


彩雲飛翔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是社會變態,是社會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那這兩詩句的含義是什麼?

原句義:

朱門:指紅漆的大門,泛指富裕人家。“朱門酒肉臭”其原本狀況該是“朱門酒肉香氣”,作者用“臭”替代“香”,有兩層意思:一是為了韻律需要,二是含有諷刺意味。

“路有凍死骨”,這裡的“凍死”不單純為冷凍而死,包括餓死及無錢病死等。用“骨”來突出問題的嚴重性或存在看普遍性。

延伸義:

帝王家族、官宦府第以及財主土豪等名門望族之家,整天痴迷於酒肉穿腸,過一著花天喜地的生活,從來就沒有一點良心去關心一下社會最低層的勞苦大眾。

這就是社會畸形導致了兩極分化,正所謂“富者通吃,窮者交租”之社會亂象。詩人杜甫曾是官場中人,當然對此現象刻骨銘心,也憤怒不己,借詩句表達了心聲。

評論語:梁啟超在《王荊公傳》第七章言即:

“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者,其大多數人之窮困,則奢焉者之睃之而已。”

既然是杜甫所作詩《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前兩句,那麼杜甫當時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份,有一天杜甫離開京城去奉先省家,沿途所見所聞簡直不堪回首。想一想,自己在京城由於科考失第,也曾不得不走動官員富貴人家,吃的是殘湯剩飯。

如今這次省家一路走來中,確實發現了有更困難的群體,他們(她們)挨餓受凍、東倒西歪,有的人早已死在路上了。於是,杜甫有感而發,寫成了《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從這首“五百字”的長文詩中,不難發現杜甫當時的心理狀況是矛盾而糾結的。為什麼富人過著迷爛生活,而窮人卻不能飽肚呢?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作者自身命運同社會底層窮者命運的交融點所在,是社會不公平,貧富差距過大的根本問題癥結。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整個社會客觀現實存在。

存在不合理,就應該受到鞭躂,杜甫正是基於這樣的情懷而疾書。那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名句:兩人同心,其利斷金,大家都熟悉,其下一句為: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何是“臭”呢?古語“臭”即代表“氣味”,也不讀“chou”,而是讀成“xiu”。

那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肯”,就可以這樣認為富人喝酒吃肉的氣味,與路上那些受餓或凍死之人來對照,是不是差別很大。因為十一月份是冬天,酒肉不會發臭,但人有可能餓凍死。

能大膽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詩句,說明詩人憂國憂民。他一邊是揭示了朝庭腐敗,一邊又同情了勞動者的辛酸。

世中之人有不少人認為杜甫誇大其詞,事實上清人趙翼有評斷:

“蓋其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於有十二三分者。”

固此,理解這兩詩句更應結合全詩去滲透,找到其精準思想脈博才可以,非一二句而斷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