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而在禮文化裡,愛護親人才是第一位

仔細想想,還是周禮的精神最美好,形成的秩序最和諧,人人都守,家家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周禮的核心就是親親,尊尊。親親就是倫常道,愛自己的親人,先有愛。尊尊就是擇善棄惡。尊者是有大智慧的聖賢,尊尊就是尊聖敬善。

人首先要有愛,要愛自己的親人,至親就是母親,然後是父親,然後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從近至遠,以此類推。

中國是禮儀之邦,而在禮文化裡,愛護親人才是第一位


兒女愛娘是無條件的,愛娘以外的任何人,都是有條件的。

第一類,孝順的兒女愛娘以外的人兩個條件,一是娘愛的人,二是愛孃的人。所以父母不平等,父親如果對娘不愛,孩子愛父親就是悖德悖理的。娘如果不愛這個家,不認公婆,孩子愛這個家,愛爺爺奶奶就是很難的。

第二類,沒有孝親概念,直接被物化的兒女,愛娘以外的人包括愛娘也是二個條件,一是誰對我好,我對誰好,誰對我不好,我也不喜歡誰,沒有親疏概念,而是平等概念;二是我喜歡誰就對誰好,只要我喜歡。

這兩種很多人同時具備,理性守規矩的人能克己復禮,剋制物化觀,恢復倫常觀。感性自我的人,容易順物化觀,違背倫常觀。

一般父母在身邊,倫常觀要強一些,離開父母以後,物化觀要強一些。

中國是禮儀之邦,而在禮文化裡,愛護親人才是第一位


從這裡就能看出年輕人婚姻的質量。一對年輕人相愛,雙方父母都反對,可為了真愛一定要走一起,這婚姻是以物化為本,不是以倫常為本。忤逆父母,背親向疏,單純為愛而結婚的夫妻,最後都會為違背倫常而受磨難。因為物化的愛是會變的,沒有恩。經過雙方父母同意,父母支持下戀愛結婚的,雙方心中敬父母這一點是倫常觀。

所以就明白現在開放時代,經父母同意媒人介紹自由戀愛的婚姻穩定率遠高於浪漫邂逅、完全自由戀愛的婚姻,原因還是有沒有孝根。

形式不重要,本質決定結果,心中愛敬父母的兒女,做事不敢妄自尊大,謙誠敬處世,一切就和諧愉快。反之則招災惹禍,昨天學生還講家鄉一高三學生自殺,原因是手機網上打麻將欠了債害怕自殺。學生感慨心中沒媽,不想媽的感受,真是死路一條,如果心裡有媽,不想讓媽難受就不會選擇自殺,而是告訴父母自己犯錯,真心懺悔再也不玩遊戲了。

愛娘聽娘話,是親親精神,可這親親還得受尊尊約束。

無條件愛娘沒有錯,聽娘話,這個娘話就是娘符合倫常十善的話。一般來說,娘都不會教孩子吃喝嫖賭,除非自己喜歡吃喝嫖賭習以為常,不認為這是惡,孩子學自己也沒有反對。但稍微正常的娘,自己縱然作惡,也不會教兒女作惡。自己愛佔便宜,也不會教兒女偷盜。羞恥心就讓她教子向善。沒有一個娘哪怕就是娘犯了法作了錯事,也不會想著讓自己的孩子學壞,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將來長大偷盜打劫,犯法進監獄槍斃,絕無僅有。

娘不象娘,是因為娘沒有接受人道的教育。傳統文化衰了二百年,斷了百年,至少四代人在學校中沒有人教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了。不能怪娘。

我也是心善的女子,可如果不學文化,我根本不知道善惡是非邪正的標準是什麼,很自然就是周圍大多數人怎麼做我我就怎麼做。做了很多不善的事,自己不知道,受了惡報也不知道為什麼。並不是我想做壞事,是不知道這是壞事。遇到文化,才反省出自己哪裡對哪裡錯,誰是真心對自己,誰是私心對自己,才知道斷惡改過怎麼做,行善積德如何落實。是明明白白過一生,不是糊里糊塗人間走一遭。

所以還是回到原點,天大地大,娘恩最大。沒有孃親,哪裡有我?娘千萬錯,生我有恩。知恩報恩,人之天性。

還是應該無條件愛娘。家中要出人才,應該送家中所有女子讀聖賢書,明禮知恥。男人就可以安心工作,賺錢養家,不用操心家裡任何事。

過去不讓女孩子讀書是錯的,男子讀聖賢書,可男子不主家,生兒育女,管不上。兒女要成才,全靠母親教。不讓女孩子讀書,哪裡有好子孫呢?

中國是禮儀之邦,而在禮文化裡,愛護親人才是第一位


現代社會,男女平等,男孩女孩都讀書,這是文明進步的標誌。可問題出哪裡了呢?全部進了學校,不讀聖賢書。讀的是科技知識,吃錯藥了。

我以前在教育局,總是形容現在的教育,是養豬場式的教育,不管你是大象還是猴子、鳳凰、白鶴、豬牛羊,統統吃一個豬飼料,都喂相同的料,然後上稱稱(考試),餵了十斤,體重增十斤,一百分,增八斤,八十分。下了稱(考試完),全部拉掉,忘光忘淨,是不管的,也沒辦法管。

然後統統是豬的思維,我要增重增重。本身是鳳凰的,天性就會飛,飛起來一下,就會想這不正常,到了畢業時,各種天資的動物們都按豬這一種動物的稱重模式給予合格證。然後就是現在的情況,教育有史以來沒這麼發達過,可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好用,自己都不敢說自己是個人才。就是憑福報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