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告老還鄉,每天耕種田地,為什麼朱元璋還要將其滿門抄斬?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清晨的餘暉照落荒野,身穿飛魚服的錦衣衛壓著戴著枷鎖的七十餘人趕赴刑場。在這一群人當中有一位鶴髮蒼蒼的老者,今年已經七十六歲了,身穿囚服,步履蹣跚。

誰能想象,這位老者竟是當年權傾朝野、門生故吏滿天下的韓國公李善長。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耄耋老人在人生的最後時光身首異處,又是什麼原因讓他的死連累其家滿門,要知道他可是皇親國戚啊。今天小編就帶各位一起去看看李善長的落差人生。

李善長告老還鄉,每天耕種田地,為什麼朱元璋還要將其滿門抄斬?


李善長,淮西名士,在朱元璋攻佔滁州以後參加了起義軍,而後十餘年間為朱元璋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其治國理政之能在當時無人可及。

所以朱元璋建國以後便授予李善長中書省丞相之職,位列國公,朱元璋更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的長子,在當時真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雖然李善長很具有實權,但朱元璋對他還是比較放心的。

因為李善長愛權,而這人一旦有了慾望,做皇帝的就好操控了,且李善長並沒有因此過於的驕縱,兢兢業業在處理國家政務的位置上幹了一輩子,最後一身清明、告老還鄉。

但即使這樣朱元璋最後還是殺了他,因為他不得不死。

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後,作為一位農民起義軍領袖,他自然想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但是天下不是他一個人打下來的,有功之臣自然要受到封賞,可是這樣一來權力也就受到了分散。

特別是李善長所執掌的中書省,雖然其本人沒有反叛之心,但中書省上達天聽,下轄六部三院,權力之大又怎麼能讓朱元璋徹底的放心將它交到別人手裡,而且作為皇帝他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權力這個東西,是極容易將人變質的。

李善長告老還鄉,每天耕種田地,為什麼朱元璋還要將其滿門抄斬?


可是作為開國君主,萬物開元都需要穩定,事情也不能做得太絕,所以他只能等待機會。

隨著時間的流逝,朱元璋終於將李善長熬走了,而中書省因為沒有老臣的干預自己終於可以將這個巨大的權力機器牢牢掌握了,無論做什麼都可以稱心應手了。

接下來就不用小編多說了,學過歷史的朋友也都知道,不想分權的朱元璋隨即找了個理由廢了接任李善長的胡惟庸,從此丞相制被徹底廢除,自己直轄六部三院,大權獨攬。

可就在他打算開始著手的時候,李善長的離任讓他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雖然李善長走了,但隨著他這些年掌管朝廷內務,一些問題也相繼浮出水面。

我們前面提到,李善長愛權,這也就使得他用人喜歡用自己人,漸漸地,一個勢力龐大的淮西官僚集團像一顆釘子一樣深深地嵌入了偌大的朝廷之中,雖然每個人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歸屬,但李善長利用地域、親屬、師生、同門等多重關係將官員們彼此連接在一起,無論李善長在不在位,他及他的子孫都將代代顯貴,中書省的繼任者更是為李家馬首是瞻,不干預朝政是不可能的。

李善長告老還鄉,每天耕種田地,為什麼朱元璋還要將其滿門抄斬?


朱元璋也看到了這一點,他發現僅僅廢掉丞相和中書省是不夠的,他需要的是一個沒有他人干預、完全屬於自己的朝廷。

所以在殺了胡惟庸以後,更大株連隨即到來,幾萬官僚及其家屬受到波及,淮西勢力被連根拔起,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李善長也沒有什麼好結果,雖然為皇親國戚且年近古稀,但朱元璋絲毫沒有手軟,因為朱元璋需要用他的死告訴世人,大權永遠屬於皇帝一個人,除了皇室任何人都不要妄圖獨攬朝政,李善長就是後世之輩的“榜樣”。

從此以後,朱元璋大權獨攬,皇權的高度集中達到了歷史的頂峰,而後來的朱家皇帝雖然沒有朱元璋那般狠辣,但是卻深通帝王之術,利用朝臣的相互攻擊牢牢的掌控朝局,若非遇到小冰河期,國內又多災多難,真不知明朝幾時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