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功臣英年早逝,朱元璋親自為他另選墓地

明朝的開國功臣當中,衛國公鄧愈是比較低調的一個。

鄧愈是安徽虹縣人,處在淮河以北。元末天下大亂,鄧愈的父親鄧順興在臨濠起兵,算是一股獨立的力量。後來鄧順興和兒子鄧友隆先後去世,十六歲的鄧愈被將士們推為首領。

鄧愈年紀小,但處事穩重、縝密,不怕勞苦與危險,帶兵時紀律嚴明,對於歸降的士兵又很善於安撫。如此一來,他在亂世當中就很有號召力,力量不斷壯大。

鄧愈不是朱元璋最早的嫡系,但在朱元璋渡江之前率軍前來投奔,資格很老。隨後他率軍四處征戰,立功不少。


明朝開國功臣英年早逝,朱元璋親自為他另選墓地

當然鄧愈也有打敗仗的時候,最慘的一次是在撫州。陳友諒的部將夜襲撫州,鄧愈只帶了幾十騎倉皇逃走,隨從死傷殆盡。鄧愈的坐騎又接連摔倒,最後換了養子的馬,奪門而逃,過程相當兇險狼狽。

鄧愈逃回應天府,朱元璋並沒有責怪他。隨後鄧愈跟隨徐達奪回了撫州等地,陳友諒親自率軍來攻,這一次鄧愈頑強堅守了三個月,終保撫州不失。

總體來說,在跟隨朱元璋創業的過程當中,鄧愈的表現相當出色,和李文忠一起成為最年輕的高級將領。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之後,鄧愈為右御史大夫,總管御史臺事。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封六人為公爵,二十八人為侯爵。封公爵的六人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鄧愈的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對此朱元璋是這樣解釋的:“御史大夫鄧愈自幼相從,屢更任使,雖經摧挫,口無怨言。”

意思是說鄧愈很能幹,隨便朱元璋把他放在哪裡,就在哪裡盡心效力,毫無怨言。


明朝開國功臣英年早逝,朱元璋親自為他另選墓地

這以後,鄧愈幾次掛印出徵。洪武十年,吐蕃在川藏一帶阻斷了西南的貢路。朱元璋派鄧愈為徵西將軍,沐英為副將,率軍征討。明軍在崑崙山一帶大獲全勝,留兵戍守交通要道。

鄧愈退守河州,朱元璋召他回朝,途中患病,十一月走到壽春時病死,時年四十一歲。

朱元璋為他輟朝三日,靈柩運回時,又親自到三山門臨奠,並這樣評價鄧愈:“愈事朕二十二年,東征西討,勳勞至甚,歷鎮八州,有功無過。”

鄧愈最初被安葬在鳳台鄉,後來朱元璋認為那裡地方太狹隘,不合適。他親自在城南的西山選擇了一個寬平開闊的地方,營建一個新的墓地,不但把鄧愈的墓遷了過來,還把他的母親和弟弟的墓一起遷了過來,中間的費用全部由朝廷承擔。

這恐怕不單單是皇恩浩蕩,朱元璋的動機絕不單純。我不知道鄧愈的新舊墓地的具體位置,依他的地位和財力,家人自然會為他精心挑選一個聚氣藏風的好地方。


明朝開國功臣英年早逝,朱元璋親自為他另選墓地

古人對於陰陽風水的篤信程度,遠非我們現代人能夠想像和理解。朱元璋接觸過許多高人,在這方面比較用心。對於某些人,他不但在他們生前重點關照,即使他們死了,也一樣嚴加防範。所以他要重新給鄧愈挑選一處平庸的地方,連他的母親、兄弟一起葬過來,免得他們的後代獲益。

鄧愈被追封為寧河王。史書中提到他兩個兒子,一個是鄧鎮,一個是鄧銘。其中大兒子鄧鎮繼承了公爵,改封為申國公,而鄧鎮夫人的家世不簡單,是太師李善長的外孫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善長的關係網有多麼的綿密,他的大兒子娶了朱元璋的大女兒,他的侄子娶了胡惟庸的侄女,現在鄧愈一家又被納入這張大網當中。

李善長出事之後,鄧鎮也受到了連累,被劃入奸黨集團而處死,非常冤枉,因為在朱元璋生前,就有人公開為李善長鳴冤。鄧鎮身為公爵,只因為姻親的關係而丟掉爵位和性命,如此處置,很不公平。


明朝開國功臣英年早逝,朱元璋親自為他另選墓地

鄧愈的另一個兒子鄧銘是錦衣衛指揮僉事,在遠征西南時死於軍中。

到了明孝宗時代,鄧家一個名叫鄧炳的後代得到一個錦衣衛世指揮使。明世宗時代,鄧炳的兒子鄧繼坤被封為定遠侯,一直傳到了明末。最後一代定遠侯名叫鄧文明,死在農民軍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