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歷史發展簡介

貴州省情

殷為鬼方國。春秋、戰國至秦、漢、兩晉為夜郎國、牂牁郡、夜郎縣、夜郎郡、興古郡。南北時期為東爨、烏蠻。唐、宋、元時期先後為西平州、盤州、於矢部、羅甸國、泗城州、普安路、普安部、安隆州。明代為普安衛、普安府、泗城州、普安廳、普安司、普安州、安南所、安隆所。明朝末年,南明永曆朝庭播遷安龍,改安隆千戶所為安龍府,屬於雲南行省。清代先後為普安衛、普安州、普安縣、安南衛、安南所、安籠所、安籠府、南籠廳、南籠府、安南縣、永豐州。清嘉慶二年(1797年),改南籠府為興義府,治所駐今安龍縣城;改永豐州為貞豐州,次年置興義縣。興義府轄貞豐州(今貞豐縣及望謨一部分),冊亨州(今冊亨縣),普安縣(今普安縣),新城縣(今興仁縣),安南縣(今晴隆縣),興義縣(今興義市)和捧鮓巡檢(今興義捧鮓鎮)。民國三年(1914年),撤銷興義府,境內隸貴西道。民國九年(1920年),撤銷貴西道,各縣直屬貴州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貴州分設11個行政督察區,黔西南州境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治所駐興仁縣,轄興仁、興義、盤縣、安龍、貞豐、安南(今晴隆)、關嶺、普安、冊亨8個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初設立貴州省興仁專署,轄興仁、興義、普安、晴隆、關嶺、盤縣、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等10個縣,專署駐興仁縣城。1952年12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興仁專署為興義專署,專署移駐興義縣城。1956年4月13日設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冊亨、望謨、貞豐等4縣劃歸黔南州。1956年7月18日,撤銷興義專署,所轄興義、興仁、盤縣、普安、關嶺、晴隆等6個縣劃歸安順專署。1965年8月17日恢復興義專署,轄興義、興仁、盤縣、普安、晴隆、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等9個縣,專署駐興義縣城。1965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貞豐、望謨、安龍、冊亨縣,分別成立貞豐、望謨、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和冊亨布依族自治縣。1971年1月1日,盤縣改為特區,劃歸六盤水市。1981年9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興義地區,設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原行政區劃不變;同時撤銷貞豐、望謨、安龍、冊亨4個自治縣,設貞豐、望謨、安龍、冊亨4個縣。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州府駐興義縣城。1987年11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興義縣,建立興義市,州府駐興義市。

國土面積

全州國土總面積1680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面積的9.7%,在全國30個自治州中排列第26位。在全州國土面積中,陸地面積16508平方千米,佔98.24%,水域面積296平方千米,佔1.76%;宜耕地面積佔1%;宜林面積佔37.5%;宜牧面積佔11.8%;山地佔53.8%,丘陵佔14.9%,盆地佔4.4%,河谷壩子佔26.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04人。

自然地理

黔西南州屬珠江水系南北盤江流域,屬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山區。整個地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最高點在興義市七舍、捧乍高原頂峰,海拔2207.2米;最低點在望謨縣紅水河邊大落河口,海拔275米,高差1932.2米,海拔大多在1000~2000米之間。州境內地形起伏大,地貌複雜,可分為5個不同地貌區,即低山侵蝕山地峽谷區;岩溶高原槽壩區;岩溶侵蝕高原區;岩溶侵蝕山地區;侵蝕山地河谷區。土壤種類有9個土類,19個亞類,47個土屬,204個土種。土壤多屬酸性和微酸性紅黃土壤。

資源開發

【水能資源】境內河流均屬珠江流域,州境內共有河長10千米以上、流域面積大於20平方千米的河流102條,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是州內三條較大的江河。南盤江發源於雲南沾益馬雄山南坡,由雲南沾益、陸良、羅平八大河鄉,至興義三江口流靠州境,沿州南界,流經興義、安龍、冊亨,至冊亨雙江口與北盤江匯合,在州境內流長264公里,年徑流量一般在262—151億立方米之間,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94.9億立方米,流域面積6522.6平方千米,佔全州地域面積的38.83%;北盤江發源於雲南沾益馬雄山西北坡,由雲南宣威、貴州水城,至普安龍吟丫口流靠州境,沿州北界,流經普安、晴隆、興仁、貞豐、望謨、冊亨,至冊亨雙江口與南盤江相匯入紅水河,在州界流長237千米,州內流長94千米,總流域面積8758.42平方千米,佔全州地域面積的52.15%;南、北盤江在冊亨雙江口匯合後為望謨、廣西的界河,稱紅水河,沿望謨縣南緣,由西向東,經蔗香、壩從、渡邑至桑郎河口流離州境,流長44千米,年徑流量在523—249億立方米之間,流域面積1515平方千米。在三大河流的支流中,屬一級支流的河流39條,河流長1504.4千米;二級支流55條,河流長1097千米;三級支流12條,河流長188.1千米。烏蒙餘脈在境內的烏龍山是南、北盤江的分水嶺,南盤江的支流由北向南注入南盤江;北盤江的支流由南向北、向西或向東注入北盤江。各河流從河源到河口,從分水嶺到河槽,兩岸坡度陡竣,匯流時間快,局部地段有跌坎、陡灘,水流湍急,河流的比降大(南、北盤江平均比降在1.6‰左右,支流的平均比降一般在10‰左右)。各河流一般在5月初水位上漲,流量和含沙量猛增,直至10月底河水才逐漸由渾變清,水位遞減。汛期5-9月的總流量佔全年的80-90%,其中6-8月是豐水期,這期間的徑流量佔全年的50-70%,1-4月為枯水期,這期間的徑流量佔全年的10%左右。由於境內河流落差大,全州可供開發的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12.5萬千瓦(界河以半數計),比全國平均值高一倍,可供開發的水能資源發電量達1000萬千瓦以上,是全國三大水電基地之一的紅水河水電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已開發建成魯布格電站、天生橋一、二級電站、平班電站、光照電站、董箐電站、魯貢電站等大中小型不電站,裝機達60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達到128億度以上,是“西電東送”的重要電源基地、電力樞紐和通道。

【礦產資源】境內已發現礦藏41種,佔全省發現礦種的一半,正式提交儲委批准有開發價值的21種。已探明的地下礦藏有煤、金、銻、鉈、鉛、鋅、鐵、汞、銅、鋁土、砷、磷、螢石、大理石、石灰石、粘土、石英砂、鋁、石膏、白雲石、鉬、冰洲石、水晶、硅石、鈷、高嶺土等。其中煤炭資源是“西南煤海”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探明儲量75.28億噸,遠景儲量190多億噸,名列全省第三位,多數發熱量為7000~8000大卡/千克,主要分佈在普安、興仁、貞豐、安龍、晴隆、興義等地,可採量39.8億噸,2011年全州有煤炭企業143家,2011年產煤礦1989萬噸。金礦資源已探明的特大型礦床1處、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1處、小型礦床4處及礦點、礦化點數十處,保有儲量佔貴州省的90%以上,已探明的地質儲量約500金屬噸,遠景儲量1000噸以上,被中國黃金協會命名為“中國金州”。

【生物資源】黔西南州氣候多樣,給動植物生長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境內植物種類達3913種以上。其中珍稀植物300多種,著名植物有叉孢蘇鐵、貴州蘇鐵、雲南穗花杉、紅豆杉、輻花苣苔、伯樂樹、麻栗坡蔸蘭等;油料植物有麻瘋樹(又名小桐子、柴油樹,是生產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樹種)、黃連木、油桐、油茶、烏柏、石慄、宜昌南、香葉樹、千年桐等;果樹植物有板栗、核桃、桃、李、梨、獼猴桃、紅泡刺藤、栽秧泡、大果榕、桔、橙、蘋果、矮楊梅、楊梅、枇杷、大烏泡、梅、碰柑、柿、番石榴、拐棗、仙人掌、頭狀四照花、知梗四照花、貓兒子、白木通、葡萄、黃毛草梅等;香料植物有花椒、山雞椒、竹葉椒、木姜子、砂仁、少桂花、刺芫菜、八角、薄荷等;纖維植物有棕櫚、構樹、野葛、山核桃、化香樹、龍舌蘭、龍鬚草、料慈竹,麻竹、毛金竹、撐綠竹、小蓬竹、箭竿竹、地瓜藤等。境內有中草藥資源近2000種,其中植物藥1800多種,動物藥163種,礦物藥12種。特色藥用植物有小花清風藤、石角鬥、鐵皮石斜、環草石斛、艾納香、米楠、靈芝、黃褐毛忍冬(金銀花)、倒提壺、千張紙、餘甘子、通草、黑草、天花粉、黃精等。境內有野生動物12綱542種11亞種以上,其中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黑葉猴、雲豹、金雕、黑頸鶴、蟒等6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穿山甲、白腹錦雞、虎紋蛙等36種,境內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佔貴州省的45.98%。境內擁有林地945.23萬畝,牧草地297.43萬畝。

文物考古

全州現有文物藏品5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5件,約佔全省國家一級文物的一半。從興義市萬屯漢墓和興仁縣交樂漢墓出土的東漢時期的撫琴俑、銅車馬、連枝燈、搖錢樹、巴郡守丞印、陶質水塘稻田模型,在安龍等地發現的銅釜、銅洗(盆)、編鐘、羊角鈕鍾,均為文物精品。普安青山銅鼓山遺址從1980年進行正式發掘,2002年進行第二次發掘,兩次發掘面積共2399平方米,發掘清理房址4座、窯址1座、灰坑11個,出土較完整陶器、石器、青銅器、鐵器、玉器、冶鑄青銅陶範模等500餘件,陶器碎片1萬餘件,出土文物與同時代鄰近的滇、巴蜀、楚文化均有差異,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尢以內模、外範最為突出,對探討古夜郎文化具有重要意義。1974年貴州省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在興義市頂效鎮東側貓貓洞發掘出土7件珍貴人類化石,4000多件石製品及數量眾多的哺乳動物化石,發現用火遺蹟,1980年中國科學院將貓貓洞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定名為“興義人”,並稱“在一個遺址內出土人類化石之多、石器材料之豐富、骨器數量之大、製作之精緻,在華南舊石器時代晚期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國也十分突出”。興義市頂效鎮綠蔭村是中國已知海相地層中唯一同時發現爬行動物和魚化石的地方,其化石種類和數量之多,受到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的重視,被譽為“古生物化石寶庫”,1957年在該處首次發現的距今2.4億年的“貴州龍”化石,是中國報道的第一個三疊紀水生爬行動物化石。州境內還有多處摩崖石刻,文字有漢文、彝文、阿拉伯文、滿文,字體正、草、隸、篆兼備,內容既有官方文告,也有民間鄉規民約、名人題記、歷史事件記述等,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是刻在石頭上的“史書”。來源:金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