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收藏】案例分析怎麼答? | 教育學類(一)

案例分析一直是大家比較頭疼的題型,而且往往所佔分值比例很高,有些地區佔到20-30分。

為了解決這個備考障礙,小飛和小魚老師特分類梳理了案例分析題,將從案例類型常考知識點例題解析三個方面,帶大家攻克案例分析。

教育學板塊的案例分析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教學行為類

2. 學習方式類

3. 師生關係類

4. 評價改革類

5. 教師發展類

6. 課程管理類

本篇講解——教學行為類

教學行為類

這種類型主要指的是圍繞課程內容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表述的主體對象主要是教師的教學言行。這是教學案例的最基本類型。

例題感知

例題1

在教學“槓桿原理”時,一教師先出示概念,然後用實驗驗證,最後讓學生做適應性練習;

另一教師則先讓學生用扁擔挑重物,然後讓他們自己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最後得出相關結論。

上述兩位教師的教學有何不同?兩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例題2

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大多數教師主要關注兩方面:一是將課堂紀律組織好,讓學生進入“聽講”的狀態;

二是把學生的思維“組織”到教師的思維之下,使每個學生能順利“接收”老師所講的內容。

另外一種課堂教學:教師努力把學生的思維推向自己的反面,促使學生在聽課時對教師保持一種懷疑的狀態。在上述兩種不同教學方式下,學生的發展會有什麼差異?


【建議收藏】案例分析怎麼答? | 教育學類(一)


常考知識點

針對該類型的題目,考生可用新課程的角度,重點從以下幾個知識點對案例進行分析:

(1)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特性、主體性,發揚教學民主。

學生的全面發展,一方面是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對全面發展教育理論的考查更多地會運用於論述題。

在教學案例中可能涉及的是另一個方面,即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三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這一點主要強調的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在新課程的理論下,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能僅是個知識的傳授者,成為教學機器、知識的傳話筒。

教師應通過情境預設、組織指導、與學生合作等方式來促進學生髮展,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學習動機、探究精神等可以得到更好的培養。

(3)摒棄主觀預設,強調動態生成

新課程觀認為課程是一種經驗,強調學生的體驗;課程是一種過程,強調學生的參與生成。

新課程目標不應僅有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還應有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而不像行為目標那樣重視結果。它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的差異,強調目標的適應性、生成性。

(4)注重課程的開發與創生

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新教材觀認為教師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學材料中的一種。

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轉化為有利的教育契機,積極引導學生,使之成為有利的教育資源。

另外教師還要注重課外資源的補充和開發,豐富課程資源。新課程強調的教師角色之一即是課程的開發者、建設者。

(5)反思教學實踐,做研究型教師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

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質量。

這也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研究者的必經之路。


【建議收藏】案例分析怎麼答? | 教育學類(一)


例題解析

例題 1

在教學“槓桿原理”時,一教師先出示概念,然後用實驗驗證,最後讓學生做適應性練習;

另一教師則先讓學生用扁擔挑重物,然後讓他們自己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最後得出相關結論。

上述兩位教師的教學有何不同?兩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解析點撥

(1)他們的教學指導思想不同,第一位老師在教學中突出了自己的主導地位,學生處於“接收”信息的狀態,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第二位老師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2)他們的教學觀不同。第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結論,輕過程,將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

教師把可以生動的教學過程變成了現成的講解,學生缺乏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

也會因缺乏對知識的體驗、體悟難以達到對知識點真正的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探究精神。

這種教學,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機會,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反而成為學生髮展的阻力。

第二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結論,更重過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想象,讓學生感知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

使學習過程成為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這節課上,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學生學會的不僅是課本知識,更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養成了積極的學習態度,也有利於學生樂於動手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3)兩名老師扮演的教師角色不同。第一位老師是主導者,第二位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其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指導學生、幫助學生獲得最終的結論。

(4)他們的教學方法不同。第一位老師是傳統的以講授加練習為主的教學方法,第二位老師使用的是發現法,使學生探究學習,得到結論。

(5)兩種教學方法將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在第一位老師指導下,學生主要獲得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在第二位老師指導下,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了鍛鍊,也培養了學生對學習的良好D態度,讓學生積極探索,勤于思考,樂於動手,更好地完成了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綜上所述,第二位老師的教學方法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例題2

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大多數教師主要關注兩方面:

一是將課堂紀律組織好,讓學生進入“聽講”的狀態;二是把學生的思維“組織”到教師的思維之下,使每個學生能順利“接收”老師所講的內容。

另外一種課堂教學:教師努力把學生的思維推向自己的反面,促使學生在聽課時對教師保持一種懷疑的狀態。

在上述兩種不同教學方式下,學生的發展會有什麼差異?

解析點撥

第一種教學方式是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重知識傳授,以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師把學生置於知識的接受者的地A位,把知識傳授作為主要的教學唯一目的和任務。

這樣做容易使學生處於被動應付、簡單重複的學習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被消減,思維和想象力被扼殺,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被摧殘,嚴重阻礙學生的發展,導致學生主體性缺失。

第二種教學方式教師把學生置於知識的發現探究者的地位,不斷地激勵學生髮現問題,並引導學生主動獨立地探究學習。

這樣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不斷生成,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意識和質疑精神。

通過鼓勵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提升,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

第二種教學打破了教師權威、書本權威的理念,讓學生敢於懷疑,有了懷疑才有進步,才有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成為創造型人才。這是新課程所大力提倡的。


【建議收藏】案例分析怎麼答? | 教育學類(一)


例題3

一次語文課上,當學習柳宗元的《江雪》時,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麼寒冷的下雪天,這位老人真的是為了釣魚嗎?”

這個新鮮而又古怪的問題一下子引起了學生們的好奇心,大家都在思考,不在釣魚又是為什麼呢?有些老師這時候或許會搬出教參中現有的答案來解釋。

馬老師卻沒有這樣做,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著學生,希望學生自己尋找答案。

試用相關教育理論評析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理論。

解析點撥

(1)教學目標: 這堂課完成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三維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現代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發展以思考能力為核心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時代要求。

現代教學論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通過教學激勵每一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不僅使他們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而且有自覺能動性、獨立自主性和開拓創新性,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平等觀念和合作精神,同時有利於培養有個性的創新的特殊人才。

(2)現代教學策略實施的核心問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因此,科學教學策略實施過程應體現出對參與性學習、探究學習、自主性學習與合作性學習的關注,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批判精神,敢於質疑;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3)案例中教學過程中遵循了以下幾個原則:

①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統一原則;

②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③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原則。

馬老師之所以不用教參答案來解釋,就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調動了學生積極思考的熱情,學生就能脫離標準答案的束縛,展開想象的翅膀,閃現智慧的火花,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品嚐到思考的快樂。

本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

在課堂上,老師唯有真正尊重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鼓勵學三D生敢想、敢說、敢做,不唯書、不唯師、不唯讓。

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學習的樂園,才是學生創造的舞臺,這樣的課堂才會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