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刻留香天地間——祝昌泰與《浦城遺書》

□方彥壽

自北宋以來,地處福建北大門的浦城縣是一個不斷產生名儒的地方,因而也是不斷產生名著的地方。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名儒的著作到了清中葉時,一般的讀書人已經很難找到好的版本了。為了保存珍貴的文化遺產,清嘉慶間,當地士紳祝昌泰傾其所有,刊刻出版了一部彙編類的叢書,將從北宋到明清時期的浦城地方文化名人的著作盡力蒐羅其中。

這部叢書始刊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完工於十九年(1814年),前後歷時近五年時間。其時,長樂梁章鉅應其師祖之望(字舫齋)之邀,正擔任浦城南浦書院的講席,故祝昌泰邀請其擔任這部叢書的主編。梁章鉅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文獻學家和金石書畫家。他於嘉慶七年(1802年)舉進士,歷任軍機章京、禮部員外郎、內廷方略館纂修等職。主張嚴禁鴉片,曾支持林則徐禁菸運動。他生平博涉典墳,精於鑑別金石書畫,善作筆記小說,尤留意閩中地方史的研究,著述宏富。由梁氏來作這部書的主編,這就在圖書的版本和校勘質量等方面有了可靠的保證。這部叢書就是祝氏留香書室編纂和刻印的《浦城遺書》。

祝昌泰,字躬瞻,號東巖。其伯父祝榮封、父祝乾封均樂善好施,為發展地方的文化教育事業,曾於嘉慶三年(1798年)將鉅額家產捐給省城的鰲峰書院和浦城的南浦書院,促進了清代福建書院教育的發展。梁章鉅之子梁恭辰記載說:“浦城富而好禮之家,首推祝氏。餘長姻東巖太守(昌泰)之嗣父恕亭翁(榮封)者,慷慨多義舉。邑之南浦書院膏火無出,翁獨力捐資,至今士林頌其惠。時省城鰲峰書院經費亦告匱,翁復捐助之,合兩書院損數不下數萬金。太守之本生父和亭翁(乾封)者,亦好義而早卒。其繼妻徐太恭人體其志,捐膳產數金修復全城,並修刊縣誌,皆祖舫齋尚書董其成。”(《北東園筆錄初編·祝封翁》)

祝昌泰繼承了父輩的傳統,特別留心於當地地方文獻的蒐集、整理與刊刻流傳。所刊印的《浦城遺書》,又稱《浦城宋元明儒遺書》,是一部較為罕見的以當地歷代名儒的著作為主的地方文獻叢書,共十四種一百零六卷。其中,有宋代楊億《武夷新集》二十卷、《楊文公逸詩文》一卷、《西昆酬唱集》二卷;元楊載《楊仲弘集》八卷;明徐浦《春秋四傳私考》二卷;清翁白《梅莊遺草》六卷,等等。行款均為半葉十行,行二十三字,或黑口,或白口不一,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不等。版心下方有“留香室開雕”五字。天津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等有存本。

全書前有祖之望、陳廷桂、梁章鉅諸序,以及諸書十幾位作者的傳記。各書卷末,則有祖之望等跋,述各書的版本源流。參與編校此書的,有祖之望、梁章鉅等地方名賢,而以梁章鉅出力尤多。除校勘全書外,還邀請福州名儒陳壽祺撰《留香室記》置於卷首序末。故在本書中,有不少書題次行作者名之下,多有“長樂梁章鉅、浦城祝昌泰仝較刊”二行。

陳壽祺在《留香室記》中,對從宋以來福建尤其是建陽麻沙刻版的繁盛作了一個回顧,認為建陽麻沙的雕版印刷盛行於宋代,下迄明代仍方興未艾,“四部巨帙自吾鄉鋟木以達四方,蓋十之五六。今海內言校經者,以宋槧為據,言宋槧者,以建本、閩本為善”。然而,在圖書收藏方面,在陳氏所處清中葉時期的福建,除了幾位藏書名家之外,其餘所見不多。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他認為是“有善創無善繼”,以至“聽其遷轉磨滅”。基於這一認識,他對祝氏編刻叢書之舉,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祝氏留香室在保存和傳播福建古典文獻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促使書卷飄香長留天地之間。

祝昌泰留香書室還於嘉慶十七年(1812年)刻印清梁章鉅撰《南浦詩話》八卷;同年又刻祖之望撰《皆山草堂詩抄》十二卷。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刻印謝翱《宋參軍謝皋羽先生詩文全集》十三卷,題為祝昌泰夢筆山房刻本;道光十三年(1833年)刻印清張紳撰《怡亭詩文集》二十六卷。

本文來源:福建日報2020年04月20日 星期一 第11版: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