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以分到印度金融科技行業的大蛋糕?

誰可以分到印度金融科技行業的大蛋糕?


要點速覽:

  • 未來印度經濟的加槓桿空間還比較大,會給金融行業帶來一波紅利。
  • 對比兩國的經濟環境,印度的監管和基礎設施比中國更具優勢,但印度在資金和人才上相對劣勢。
  • YES Bank事件是個案,何時能化解危機主要看監管行後續的措施能不能安撫整個市場情緒。
  • 疫情會利好印度移動支付和線上金融行業,但社會上失業率提高,爭議風險會變大。


4月2日,志象網聯合鼎暉投資主辦題為“YES Bank衝擊,中企如何在印度避險”的線上分享會,邀請了鼎暉百孚新興市場基金合夥人張樂、中國工商銀行孟買分行行長鄭斌、Cashfree中國業務總監王婷做主題分享。


三位嘉賓分別以"印度金融科技行業的新動向"、"印度銀行業震盪,中資企業如何自救"、"疫情之下印度Fintech企業的危與機"為題,講述了個人以及公司對印度市場的獨到見解。


張樂所在的鼎暉百孚新興市場基金從2016年開始佈局印度,目前已投資7家企業。張樂本人也關注印度四五年事件,是對印度瞭解較深的中國投資人。


他認為未來印度經濟還有加槓桿空間,這會給金融行業帶來一波紅利,中國金融創業者應該利用資金和人才優勢發展印度市場。對比中國,印度整體金融環境的監管和基礎設施比較有優勢。


不久前發生的YES Bank事件對中國互金公司短期衝擊比較大,但長期看會慢慢恢復。YES Bank的危機何時能化解主要看監管行後續的措施能不能安撫整個市場情緒。而疫情期間,則會給印度移動支付和線上金融行業帶來利好。


誰可以分到印度金融科技行業的大蛋糕?

鼎暉百孚新興市場基金合夥人 張樂


以下為分享實錄:

(經志象網整理)


很高興今天能參加志象網的活動,我是鼎暉百孚新興市場基金合夥人張樂。最近,因為疫情,大家在國內或印度待的時間都比較長,我們想通過這個活動和大家分享一些最近的研究成果,包括疫情和YES Bank被央行接管對金融行業造成的影響。


我們也做了PPT,跟大家稍微總結一下。我看到在場有一些老朋友,對印度市場和金融行業比較熟悉,也有一些新朋友。我這次主要是從外部投資人的視角,來看整個印度科技金融行業的情況。


簡單介紹一下鼎暉的新興市場基金。從2016年開始,我們開始在印度佈局,目前一共投了7家企業。在過去的四五年時間我一直在看印度,算是對印度瞭解比較深的中國投資人。


橋水預測:未來10年印度GDP增速世界第一


先分享我們對整體行業的看法。第一張圖,先來看印度的宏觀狀況,印度整體的GDP情況。這張柱狀圖是我從橋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摘出來的,是對未來10年的印度 RGDP(經濟增長率)的預測。


誰可以分到印度金融科技行業的大蛋糕?

橋水預測未來十年印度GDP增速世界排名第一,來源:鼎暉百孚新興市場基金,下同


橋水的預測還是比較樂觀的,在20個國家中,未來10年印度的整體增速排到了全世界第1,基本保持在7%。這也是我們作為一個基金和投資人去看印度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專注印度市場?印度的GDP是大概2.8萬億美元。對比兩個大家最熟悉的科技指標:中國和美國,中國去年的GDP是14萬億美元,美國是21萬億美元。印度和中國的人口差不多,無論是絕對GDP還是人均GDP,印度大約相當於中國1/5的水平。


這裡是給大家一個總體概念。橋水的報告對於整體模型和增速預測分析比較詳細,其中最關鍵因素就是整體的經濟槓桿率。我們拉了一下過去40年美國、中國以及印度整體的槓桿情況,發現中國和美國基本都是在持續加槓桿。


我們拉的指標是私人部門信貸與GDP的佔比情況,美國和中國基本都在150%以上、接近200%的私人槓桿率水平。但印度過去40年只是從20%多漲到50%,槓桿率比較低。


我們回顧一下整個金融歷史或週期可以發現,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加槓桿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形成經濟週期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在不斷加槓桿,產生泡沫,然後泡沫破掉,再持續加碼的過程。


中國情況也類似,近三四十年中國也是伴隨著持續加槓桿,GDP增速非常快。現在中國和美國再往上加槓桿的空間相對有限,印度的槓桿空間還比較大。這也是我們比較看好印度整體金融行業的一個原因,從美國、中國或日本的經驗看,在整個降槓桿過程中,金融行業會有一波紅利。


誰能吃到印度經濟的紅利?


到底誰能吃到這波紅利?先來看傳統金融機構。我們拿了一些指標去看,中國傳統金融機構的下沉度相對比較低,比如信用卡的滲透率,美國大概60%,中國大概是16%,印度僅在4%。從個人消費信用卡的滲透率看,印度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其他發展中國家。


誰可以分到印度金融科技行業的大蛋糕?

印度傳統金融機構滲透率情況


從銀行渠道的下沉情況看,右上角的圖,在印度的一線城市,如孟買、班加羅爾、德里等,其銀行的網點數和中國差不多,平均每萬人有2個銀行網點。但是在農村地區,人均網點數的覆蓋遠遠不足,中國在農村地區平均每萬人擁有1.4個網點,印度則只有0.5至0.6個。越往下走,網點覆蓋和金融服務覆蓋越觸及不到比較窮的人。


我們再看一下銀行體系內和體系外的情況。在銀行體系內,大部分信貸都給了比較優質的人群,是風險等級在 prime以及prime以上的人群。無論是銀行卡的髮卡,還是無擔保的分期貸款,基本上都專注於比較優質的客戶群。對於相對次優的 subprime,或者說比較窮的人,銀行基本上沒有辦法覆蓋。


雖然上面這些數字看上去跟中國比較像,但有一點我覺得可能是在印度更突出的。在銀行體系外,一個是看個人,一個是看小微企業。如果看個人的話,印度的非受薪人群,也就是打零工人群,比例非常高,佔比80%以上。同時,印度的小微企業數量也非常多,大約5000萬家,跟中國的小微企業數量差不多,中國大約是6000萬到7000萬家。


非受薪個人和小微企業的數據,以及他們獲取的銀行服務都比較弱。因為銀行評估這些人的風險的時候,需要個人的工資證明或者企業的常規交易流水等信息,但在印度,大批的非受薪個人和小微企業,沒有這樣的數據,所以銀行也服務不到這部分人群。


雖然加槓桿過程中會有一波紅利,但因為傳統金融機構的固有原因,它只能吃到比較優質的個人和企業客戶的紅利。瞭解印度的人都知道,它過去三五年裡的信息化做得比較好,印度的Digital in India國家政策覆蓋得還可以。


印度移動互聯網有基礎設施優勢


我們也拉了一些數據,有些挺有意思。


先看下面這兩張圖,一個是流量價格,一個是人均消耗量數據,我也在很多分享中提到過。先看流量的價格,現在印度的4G流量價格比中國還要便宜,而且便宜非常多。黃色部分的例子是我在印度看到的一個流量套餐的價格,28天42G流量售價149盧比,相當於15元人民幣,核算下來基本每GB流量不到4毛錢,比中國便宜得多。


誰可以分到印度金融科技行業的大蛋糕?

印度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情況


再看人均消耗量,這是2018年的數據,印度人均消耗量為8.3G/月,現在應該超過10G了。2018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消耗量是5.5G。其實挺顛覆我們認知的。印度這樣一個感覺上比較落後的國家,信息化又後來居上,反而在數據消耗量上超過中國。但仔細想一想就容易理解,一個是剛才提到的流量價格比較便宜,另一個就是很多印度人沒有寬帶,很多人一開始接觸網絡就是智能手機上的移動互聯網,所以移動數據消耗量才比較大。


右上角這張圖,是印度互聯網用戶數數據,2018年印度大約有5.6億互聯網用戶,根據預測,預計到2023年能達到8.36億,和中國目前的情況差不多。其中有一個特點,印度大部分互聯網用戶是移動互聯網用戶,5.6億的互聯網用戶裡,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通過智能手機接入互聯網。這個數字也蠻可觀,是全球互聯網用戶第二多的國家,遠超美國,因為美國的人口只有2億多。


如果傳統金融機構吃不到這塊紅利,那如何通過信息化,把新的機會給到印度創業者?我覺得主要有兩大塊,一是賬戶和移動,另一個就是後面提到的數據相關的。


先說賬戶,我們可以類比中國去理解。中國整體的銀行賬戶覆蓋率非常高,即使是農村地區也基本上每個人都會有銀行賬戶。這得益於四大銀行不惜成本地把網點鋪到農村,幫助農村居民開設銀行賬戶。印度也是做了同樣的事,有一項PMJDY的金融普惠政策,幫助這些窮人免費開設零餘額的銀行賬戶,並在裡邊放一些小額保險,使窮人有銀行賬戶和享受金融服務,例如補貼和農業貸款。


截至今年3月25日,印度約有3.8億個銀行賬戶,主要覆蓋的還是收入較低的人群,有正式工作的人基本都有銀行賬戶。目前整個印度的銀行賬戶比例還是比較高的,這是印度人能享受到金融服務的最底層條件。


另一個就是UPI。UPI可能很多人都很熟了,我簡單介紹一下,我覺得它是參考了中國經驗,但可能比中國還更勝一籌。UPI 是印度政府搭建的統一移動支付接口,是一項基礎設施。只要你想做第三方支付,都有機會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在UPI平臺開展自己的業務。


UPI業務量從2016年廢鈔到現在漲得比較快。今年2月的時候到了最高峰13億筆交易,相當於中國2015年、2016年的水平。3月份雖然看上去下降了一點,掉到了12.6億單的交易規模,但我們設想一下,3月份整個全國性的lockdown,包括22日當天的 lockdown,對交易都有一定影響。理論上,跌幅應該會更大,但其實我們看到的跌幅並不大。


移動支付佔整體支付的比例還會繼續提升。印度整體的移動支付,我們覺得比國內做得要好,國內其實還是被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壟斷。而UPI是搭建了一個基礎設施,讓所有人都可以玩。


另一點比較重要,UPI的很多數據都會沉澱下來,不像中國,可能很多的交易數據都在微信或支付寶,很難反饋到社會,再反哺社會,降低融資成本。


但整體印度的設想相對有前瞻性,社會化基礎設施的數據沉澱,可以再反哺社會,提高社會整體的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


這就引出了我們覺得比較重要的第3個基礎設施:數據和徵信。數據又可以分為兩大塊,一是個人數據,二是企業數據。


提到個人數據,就不得不提印度的電子身份系統Aadhaar。Aadhaar系統是最近幾年才上線的,雖然沒有中國身份證系統上線得早,但它的普及率非常高。現在基本上覆蓋了12億印度人,覆蓋率達到了90%左右。通過電子身份系統把個人身份和銀行賬戶關聯起來,解決金融服務問題最初步的問題——怎麼做客戶身份驗證(KYC)。KYC一日驗證量將近3000萬,這個數字應該不是最新的,最新數據應該還要高很多。


有了個人身份和驗證之後,很多數據可以對應起來,沉澱到UPI系統裡,並反哺給徵信,讓用戶擁有更優數據以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務。


另一個企業數據。很多人都知道,印度從2017年開始推行 GST稅改(商品和服務稅),把全國的稅務系統打通。原先印度各邦的稅務系統都是不一樣的,跨邦就像跨國一樣,如今通過GST體系把印度變成一個統一的市場。同時,GST又是一套信息化程度比較高的系統,很多企業的GST數據也會呈現在系統上面。


全民的身份數據和企業數據沉澱在公共平臺上,就可以很好地反哺給社會。個人和企業如果信用比較好,就可以拿到融資成本比較低的信用貸款。


從數據的共享和可讀可寫性看,我們覺得印度比國內要好,因為國內整體的信用情況還是相對比較封閉。只有像銀行或者保險這樣的金融機構,才可以讀寫徵信數據。但是在印度相對比較容易一些,比如說很多企業已經有NBFC牌照(非銀行金融機構),類似於小貸牌照,可以讀寫信用信息。雖然體系很完善,但現在還是處於比較初期的水平,數據量還不夠大。我個人比較相信這套體系的前瞻性,隨著數據量不斷增大,整體的數據價值會慢慢體現出來。


印度欠缺資金和人才


以上是對印度整體金融情況的介紹,在最後一頁,我們簡單對比了一下,印度和中國金融方面的情況。主要從4個維度對比,包括監管政策、基礎設施、資金和人才。


總的結論,就監管和基礎設施而言,印度比中國更具優勢,但印度在資金和人才上相對劣勢。現在很多中國朋友在印度創業做金融,他們比較有優勢的地方就是既有中國的人才和資金優勢,同時又能享受印度的監管和基礎設施紅利。


這裡我著重想提一下監管。監管是跟兩國的體制有較大關係。從框架上面,印度集成了英聯邦的西方法律體系,更加市場化、開放,它一般是先制定規則,相對比較穩定,可以預期。


所以對很多企業來說,最好不要觸碰紅線,在規則範圍之內經營、創新都可以,但是觸碰紅線後受到的制裁就相對嚴厲一些。中國正好是相反,中國金融市場相對封閉,特別是對民營資本或外資資本,基本上還是被國有資本所壟斷,政策不確定性也相對較高。過去一兩年中國互金行業政策忽好忽壞,導致很多企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政策不確定性是在中國做民營金融很大的風險點。整體政策方面,印度的遊戲規則相對穩定,進行合規的生意創新空間比較大的。


YES Bank事件是個案


最後聊一下 YES Bank的影響和疫情的影響,我先拋磚引玉,說說我對這兩件事的看法。


YES Bank事件主要有3個問題。第1,YES Bank事件是個案還是系統性風險?第2,它對互金行業有哪些影響?第3,監管的態度是否有變化?


我也跟印度互金圈、第三方和監管的人聊過這些問題。簡單總結一下,第1個問題,我覺得它是一個相對個案事件,不是整體系統性風險爆發,對印度金融行業會造成一定衝擊。但是衝擊什麼時候能化解,主要看監管行後續的措施能不能安撫整個市場情緒。


第2個問題,對互金行業的影響,我們也知道YES Bank有很多創新性業務,也跟很多互金公司,特別是支付公司有合作。所以YES Bank事件也影響到了很多互金公司的業務,短期之內受影響比較大,但是長期來講,會慢慢恢復。


第3個問題,我覺得可以總結成三個不會變,對金融digitalize的政策趨勢不會變、對私營部門的槓桿水平政策不會變、對金融企業外資開放的態度不會變。無論是信息化、槓桿水平、監管還是對外資開放態度,都是大的行業政策或國家戰略,它不會因為這一件事出現很大改變。

關於整體疫情的影響,我列了一個時間軸,標註了一些事件時間點,包括3月19日禁止國際航班入境、22日宵禁和25日開始的21天封鎖。


我覺得重要節點是26日和27日財長和央行宣佈的經濟救濟計劃,還有下調基準回購利率和準備金率。這些措反應還是比較快的,特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我們很難預測疫情未來到底是怎樣以及它對整個金融體系的影響。我總結了下面3點。第1,財政和貨幣政策會更為激進,加槓桿空間還很大。


第2,移動支付和線上金融行業利好。因為疫情大家都待在家裡,剛才看到UPI整體交易數據量也沒有下降多少,所以在疫情情況下,對移動支付和線上金融行業其實是有利好的。

第3,失業率提高,風險上升。這其實是整體風險,不知道現在在印度做信貸的風險情況如何?我瞭解下來,因為失業率的原因,爭議風險可能還會再往上走。


觀眾提問:


Q1:在各個金融細分賽道里,哪一個發展最快?未來最看好哪種公司?

我覺得每個賽道都有挺多機會,無論是支付、信貸、保險或者其他做數據相關的,都有比較多機會。我個人覺得從中國創業者的角度和從整個大機會的角度,信貸機會是比較大的。兩個原因,一個是剛才提到的整體加槓桿,印度現在的槓桿空間還比較大,它有點像中國90年代的水平。那時中國槓桿率也非常低,但是資金很短缺,資金成本非常高。我覺得現在的印度和那時的中國非常像。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中國國內資本出去,或在境外拿到比較便宜的資本,從整個大行業機會和利潤空間角度來看,信貸是最大的賽道。


Q2:印度UPI最近推出了收費政策,它對現有的UPI玩家和計劃接入的玩家有什麼影響?

我覺得只要政策不是歧視就可以。從基礎設施角度講,UPI已經很好用了,從業務角度講,所以收費也是無可厚非的,而且它不是對某一類企業收費,是整體上收費,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你是做信貸業務,我覺得完全是一個很小的成本。如果你做的是利潤很薄的業務,可能會有一定影響,但這是一個沒辦法左右的事情,只能接受。


Q3:印度金融牌照對外資有沒有歧視政策?

從監管、政策角度,肯定不會有明文歧視,但在實操過程中會不會受歧視,我覺得是有可能的。這種歧視可能是文化差異,或者信任關係的建立問題。雙方不熟悉,形式風格也不太一樣,所以我們看來可能有歧視。但最本質的原因可能還是溝通和文化差異,特別是金融行業,還是需要有一個比較強的本地合夥人。有很多跟監管打交道的工作,由於文化和語言原因,中國人有些劣勢。


作者:張樂
編輯:陳燕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