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創辦彭崧:浦東打造“科學高峰”應聚焦原始創新

上海科創辦彭崧:浦東打造“科學高峰”應聚焦原始創新

坐落在張江科學城的基礎科學設施上海光源 張江科學城官方圖片

中新網上海4月27日電 題:(浦東開發開放30年)上海科創辦彭崧:浦東打造“科學高峰”應聚焦原始創新

作者 樊中華 鬱玫 李姝徵

“經過30年發展,當前浦東開發開放的重點是發展核心競爭力、代表上海參與國際競爭,而張江科學城應著力打造成為‘科學高峰’,對上海乃至長三角產業轉型升級及社會科學能力提升形成立體化的功能輻射。”

日前,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簡稱“上海科創辦”)執行副主任彭崧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所謂核心競爭力,即是科創軟實力,其中原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聚焦點。

以改革為使命為國際競爭“打頭陣”

在彭崧看來,浦東因緊扣上海在改革開放不同階段的使命轉變而有了一日千里的發展之速。

“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上海‘三個中心,一個龍頭’的地位,而浦東外高橋、金橋、陸家嘴三個功能區正好與之相符,並且走在前列,”彭崧說,那個階段上海的使命是提高國際競爭力,讓中國的產品走出去,將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產業經濟。

1996年,國務院進一步明確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浦東因毗鄰東海而承此重任。

“當時上海的使命轉變為提高國際城市綜合競爭力。我們意識到,光發展製造業不夠,必須發展服務業,而服務業包含了生產性服務業、金融服務業、航運服務業,由此,浦東的功能區佈局就與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緊密相連,融會貫通。”彭崧說。

2014年,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成為上海新的發展錨點。而此時張江高科技園區經過20餘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內高科技產業和人才聚集的科創高地之一。

“科創中心的定位是應發展核心競爭力的新使命而生,而浦東恰好成為了‘有準備的地方’,”彭崧認為,從最初製造業的競爭、服務的競爭,到如今科創軟實力的競爭,上海走在最前端,而浦東始終以改革創新為使命在“打頭陣”。

“科學高峰”要產生立體溢出效應

彭崧直言,當前,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關鍵點在於培養原始創新能力,張江科學城作為科創濃度最高的地區,能夠在制度創新、生態建設上進行諸多嘗試。

彭崧認為,培養原始創新能力有四個要素,第一要有一批大科學裝置、實驗室作為科研“武器”,二是要有面向原始創新的學科建設,三是聚集人才,四是擁有創新主體作為生態網絡結點。

“張江聚集著大量的雙創企業,早在2006年,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就已經在謀劃建設一個大學和一個國家實驗室來完善創新生態,提升基礎創新能力。因此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先後落地張江,成為創新學科建設、提升原始創新的重要生態組成。”彭崧說。

而對於如何吸引頂級科創人才,彭崧認為更重要的是“要給人才創造能夠做得成事的環境”。除了科學裝置、公共平臺等資源支持外,如何在上海“科改25條”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通產學研轉化制度落實的“最後一納米”,充分激發科創要素的活力,是下一步制度創新的重點。

在彭崧看來,張江科學城已初步具備培育原始創新能力的四要素,當前要緊緊抓住原始創新這個“牛鼻子”,成為“科學高峰”,為上海“五個中心”的建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張江也應進一步成為與浦東、上海甚至長三角其他區域進行立體分工合作的創新引擎。

“立體分工強調的是科創的廣泛滲透,成為引領所有地區科學能力提升、產業升級的原始動能,而不是這個地區做科創,另一個地區做製造這種帶有計劃經濟思維的平面分割,”彭崧解釋說。

“最重要的是功能融合,例如金融應能夠介入到每一個科創要素中,助力科創企業發展的每個環節,而科技能夠幫助金融發展完善新技術、拓展新應用,這就是張江科學城與陸家嘴金融城的功能融合,”彭崧說:“科創中心建設首先是思想解放,讓科創意識滲透到社會的每個細胞中。”(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