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白銀都流哪兒去了?全世界都在問,不光中國。

英國人說,都流到中國去了——通過貿易逆差。為什麼會有逆差?就因為英國人要喝那口茶,放不下。

十七世紀,英國人就開始喝茶,喝了一世紀,喝出貿易逆差,這才發現,喝茶不對頭了。起初,英人對茶讚不絕口。那時,貴族才喝得起,未影響國計。至18世紀,茶已普及,全民吃茶去,英國哪能吃得起?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 倫敦咖啡館 /

有人憤而嘆曰,英人喝茶,舉國上下,上自貴族,下至僕人,或為乞丐,如不喝一杯中國茶,那一天就白過了。再窮也要喝,早上喝,下午喝,不要麵包也得喝。尤其是女人,可憐的女士們,愛模仿上司,追求新潮,卻將應做的事放下了,不去紡織、編織,而去浪費丈夫賺來的錢。孩子穿破衣爛衫,啃咬一片乾麵包,而她們卻一邊喝茶,一邊閒話。

出了貿易逆差,就把賬算到女人頭上去了,這是西方人的一個傳統,就像古羅馬人責備他們的妻子浪擲金銀於絲綢一樣,而中國人則是國破家亡拿女人頂缸。

十八世紀,白銀流入中國,中國出了世界首富。為此,英國派了馬戛爾尼到中國來,想改變一下。負責接待的,就是後來被美國人評為了“世界首富”的和珅。

都被皇帝接見了,結果還是什麼都沒改變,英國人顯然很失望。馬戛爾尼來時,正是英國的一個尷尬時期,這尷尬便是喝茶喝出來的,對外喝丟了新大陸,對內喝出了貿易逆差。大清朝雖然閉關鎖國,但中國茶葉卻參與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喝茶改變世界。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喝茶,喝出了一個新的全球化的經濟格局,還喝出了一種新文化。

十七世紀,中國茶葉出口,就已超瓷和絲,約佔了出口貨的90%。那時歐人,以茶為極品,尤其英人,飲茶而自成一套茶文化。據說,茶葉是有史以來率先在倫敦做廣告的商品,不僅貴族趨之若鶩,中產階級也跟著大飽口福,就連英國工人也以茶點為飲食了。時有名士,如約翰遜博士者,亦“與茶為伴歡娛黃昏,與茶為伴撫慰良宵,與茶為伴迎接晨曦”,自稱“頑固不化的茶鬼”。在《傲慢與偏見》裡,主人餐後必有茶席,開茶會,飲中國茶,英國民謠這樣唱道:當時鐘敲響四下,世上一切瞬間為茶而停了。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 清代茶行 /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 清代茶農賣茶 /

英國人每天的生活,以茶開始,以茶結束。清晨,一睜眼,一杯“床前茶”;早餐時,再來一杯“早餐茶”;上午,工作再忙,也得歇一下,喝口“工休茶”;下午,放工前,就更是“Teatime”;回家後,晚餐前,還要“Tea”一下;就寢時,少不了一杯“晚安茶”。

最有名的,當然還是英式下午茶。但,英式茶文化來自葡萄牙。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她的陪嫁,就有中國茶具和紅茶,她在英國宮廷,向英國王室和貴族,展示了茶文化的風雅,興起一陣“中國風”。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 英國王室喝茶圖 /

“中國風”不僅席捲英倫,還風靡世界,從17世紀到18世紀,全世界都“吃茶去”,而中國,則是唯一能出口茶葉之國。於是,有人琢磨著將當時最有商業價值的植物——“真正的茶樹”帶到歐洲去。有個名叫奧斯貝克的瑞典人,1751年來中國旅行,在廣州買了一株茶樹,返程時,起錨,點炮,揚帆,一行人等歡呼雀躍,不慎,茶樹掉入海中……

1761年,瑞典博物學家林奈致英國友人約翰·伊利思信中說道,有艘瑞典船實際上已將活茶樹帶回來了,快要登岸時,被老鼠咬了個精光。五年後,伊利思寫信給林奈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又有15艘船從中國回來,沒帶回一棵活茶樹。曾經帶回了兩棵活茶樹,也被園藝師粗心弄死了。又過了兩三年,英國人終於從中國帶回了幾棵活茶樹,女王——皇太后喬治三世的母親為此激動不已,派人去請求,問是否可以給她一棵,種在她的邱園裡。

伊利思又寫信告訴林奈,從中國返航的船隻上,有茶樹種子恰好在錫罐裡,他花了一整年時間來培育,終於發芽了。一年後,茶芽長成茶樹,茶樹被送往邱園。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茶葉之路,除海路,還有陸路兩條,一條是草原之路,往西北去,經由蒙古,通往俄羅斯,這條路,南起福建,由晉商轉運,將武夷山茶葉加工成茶磚,水運到漢口,經洛陽,過黃河,越沙漠,駝運至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然後,往俄羅斯及北歐各國;還有一條,則是高原之路,有滇藏線、川藏線、青藏線,三條線經由南亞、中亞、西亞,抵達歐洲。

不過,茶葉貿易,還以海路為主,先是葡萄牙、西班牙人從海外來,接著荷蘭人來,葡、西之人老眼光,還將貿易大頭放在瓷與絲上,是荷蘭人率先發現了中國茶的商業價值,大舉販運中國茶至歐洲,一口中國茶,居然打通了全球經濟的任、督二脈,喝通了全世界。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 清朝茶葉貿易 /

誰也沒想到英國人那麼愛喝茶,竟然喝了個舉國上下,可他們不甘心通過荷蘭人喝轉手的二手茶,同荷蘭人一樣,他們也在印度設了個東印度公司,從此,兩個東印度公司就在東方打架,從大西洋(4.900,0.03,0.62%)打到小西洋,從馬六甲海峽打到臺灣海峽,英國人將荷蘭打敗了。

第二步,他們就要甩掉中國,自產自銷了。為此,他們又花了將近一個世紀,從18世紀開始偷運種子和樹苗,到19世紀鴉片戰爭前後,英國人終於種出了自己的茶。

對此,大清朝是一無所知,大清朝裡,那位“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究竟看到了什麼呢?在上道光皇帝準備同英國人開戰的奏摺裡,他還在說,中國茶是英夷的命根子,命根子捏在大清朝手裡,此戰必勝無疑。結果呢?不是中國茶捏住了英夷的命根子,而是英國人用鴉片捏住了大清朝的命根子——中國白銀外流。在另一道禁鴉片的奏摺裡,林則徐大人一眼就看到抽鴉片抽得流失了命根: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後來,郭嵩燾在一艘英國商船上,遇到一位英國商人,談起茶葉貿易,英商說:他本人,在印度種茶三千餘畝,用中國茶種,每畝收百斤,用印度茶種,可至三倍。產茶處,在北印度山區,近二十年,每年產茶三千多萬鎊。郭氏詳細詢問了產茶之地,才知是“孟加拉東北之阿薩密”。徐繼畬在《瀛寰志略》裡,曾提到該地,稱該地每年產茶二十餘萬斤,不過,那是剛開始,“今已逾百倍”。據說,印度茶業興起,是英國人從中國帶了茶苗、茶籽,還帶了茶工、茶農到印度去,使印度取代中國,成為英國茶葉需求的原茶供給基地。

船炮不如人,大清舉國皆懼,而郭嵩燾無懼,何也?因其本不主戰,且深知洋人好戰不如好利,手握利源,洋人必入我彀中;利源一失,郭氏懼矣。不光船炮不如人,茶葉也不如人。

英國人一手抓茶葉,通過壟斷茶葉貿易征服西方;一手抓鴉片,通過鴉片貿易征服東方。他們兩手抓,兩手都很硬。但,茶葉是正道,鴉片是邪道,邪不勝正,所以,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的著作《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說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那是18和19世紀的世界史,對此,英國人記憶猶新,2006年初,BBC網站開展了“英國的國家象徵”投票,其中,“茶”以35.03%的得票率,在12個選項中高居榜首。19世紀的英國人,也許會反思,如果18世紀英國就有自己的茶,就不至於把新大陸喝丟了吧?!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 鴉片戰爭 /

本來,都是賣茶葉納稅,可英國立的《茶葉稅法》,偏要令買者亦納稅,每磅課稅3便士。於是,美國人抗議了。先以不喝茶的方式,不成;再以替代方式,據說,富蘭克林曾用胡桃木葉子來做茶,還不成;不得已,派人到英國去,向國會申述,被國會拒絕了。

美國人早有獨立之志,以此為契機,石破天驚,他們出手了!

1773年12月17日,茶葉黨人偷入波士頓港灣,登上三艘英國貨船,把342箱茶葉倒入海水裡,港灣被民怨煮沸了,茶葉黨人用它,煮了一壺美國獨立的好茶。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 獨立戰爭期間美國Tea party-茶葉黨的活動場所 /

茶葉,從此變成美國憲政傳統的一個象徵,顯示了中國茶道的真精神。

據說,至今美國納稅人,要表達對政府無節制的開支和加稅不滿,則於個稅申報日,聯合起來舉行抗議,就在白宮對面的拉法葉公園,抗議者手拿茶葉,還是茶葉黨人。

兩百年後,美國發行了一套“波士頓茶黨”紀念郵票,畫面就是這次傾茶事件。波士頓市一名海底探險家,也向當局申請許可證,要打撈當時被倒掉的來自中國的茶葉。

梁啟超遊美,來到這片港灣,將“波士頓傾茶”事件同林則徐“虎門銷煙”作了對比,指出:美國以此役得十三省之獨立,而吾中國以彼役啟五口之通商,豈事有幸有不幸耶?

以茶葉為導火索,點燃了新大陸上美國獨立戰爭,以鴉片為導火索,而有晚清鴉片戰爭。平心而論,英國人喝茶喝丟了新大陸,大清朝抽鴉片抽出了鴉片戰爭,是各有各的因果。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End-

劉剛、李冬君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中國人喝茶喝通了世界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輯12冊,

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出品

該書入選“2019年經濟人讀書會十大好書(中國歷史類)

第一輯:文化中國的起源(已出版)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國的來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國風雅頌

文化的江山04:中國軸心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