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覺法師:開示僧璨大師《信心銘》(一)

惟覺法師:開示僧璨大師《信心銘》(一)


〈信心銘〉(一)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慎勿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麤,寧有偏黨。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趣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妄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此,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僧璨大師〈信心銘〉

  〈信心銘〉的作者是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祖師修行契悟了心法,能說、能做、能修、能證!這篇〈信心銘〉就是僧璨大師把所契悟的心法留傳給後世,作為見證。  佛法以信為根本,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要靠一個信心。如果沒有信心,不論是學問、事業、功德、道業……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有所成就。  「信」字,由「人」和「言」組成,也就是「人言為信」。我們發自內心所講的話,動之於心,發之於口,所以「信」非常重要。  有很多人在競選總統、選市長、選議員時,一定會說自己有能力當總統、當市長、當議員,希望大家一定要選他,這也是一種信心。假使沒有信心,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麼能使別人相信自己?  古代季布一諾千金,完全靠一句話就能建立信用。到了現代,人心不古,人與人之間彼此互不信任,因為不相信對方的話,所以凡事要訂契約;訂了契約還不算,還要請律師、法院公證;就算已經到法院公證,最後可能還是會耍賴違約、產生種種糾紛,這都是沒有信用所造成的結果。所以信用對於我們做人做事影響很大,非常重要。  「信」對於修行學佛也很重要。修行要信什麼?信事、信理,信因、信果。相信有三世因果,就是信因、信果。現在種惡因,將來一定受惡報;現在種善因,將來一定受善報。現在修頓悟法門,將來一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相信菩提、涅槃,相信人人都有佛性,相信佛菩薩、歷代祖師,就是因為對佛法信心深厚而成道證果。相信聲聞、緣覺聖者修四諦、十二因緣成道證果,自己依著這些道理修行,一定也能成道證果……。這些都是信,看自己的信心達到什麼程度?信到百分之百,就能與理相應。假使這些道理我們都不相信,修行也很難落實,就會與道當面錯過。  檢討反省自己到底信什麼?例如相信「人人都有佛性」,但究竟佛性在哪裡?自己要去了解,不能含糊;假使含糊了,就成了迷信、無中生有的信。所以,要時時刻刻檢視自己信什麼理?對於所信的理是否瞭解?  佛法提到「信滿成佛」,凡夫因為信的不深,所以無法成道,因此才需要透過聽經聞法,來增長信心。佛法有事有理,聽經聞法,從理上來契悟這念心,這是理入;有些人信事,就是從事上來入。什麼是信事?信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佛有大神通,這就是信事;信「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信種善因、得善果,可以增長福報;信禮佛懺悔,能消除業障,這些都是從事上來信。  假使連事上的信都做不到,理上的信就更不容易。事和理是相通的,檢討看看自己是信事、還是信理?相信外境、還是相信自己?有些人相信外在的三寶有大慈悲、大功德,同時也相信自心具足三寶的功德,這是相信外在有三寶、自己靈知靈覺這念心也有三寶。但也有些人只相信外面的境界,而不相信自己,例如有人只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但不相信自己能成就道業;還有些人只相信自己能成佛,而不相信外面有佛菩薩……。對於所信的理,知見觀念如果錯誤,沒有正確的信,事上所行就會偏差,修行就會走遠路、走錯路。所以修行要建立正知見,產生正信,找到正確的路,才能成就道業。  相信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道,相信心即是道、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心即是僧,相信這個理,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修行就是要相信這念心性!透過研究〈信心銘〉,就能夠產生正確的信心。「銘」,是一種文體,是指刻在器物或石碑上,警惕自己或讚頌他人的文字。《大學》記載:「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成湯把一個很好的道理刻在盤上,稱之為「盤銘」。後來的人把銘寫在紙上,或刻在桌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就稱為座右銘。〈信心銘〉就是僧璨大師透過文字闡述,讓大眾閱覽瞭解、領悟,增長信心,藉此因緣契悟當下這念心。對於銘文理解、落實,時時刻刻不忘,自然而然就能生信,所以稱之為〈信心銘〉。

(二)

  信,有深、有淺,也有層次上的差別。三十七助道品當中有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透過對佛法的薰脩、磨鏈,這個信就會慢慢生根,稱之為「信根」。具足信根,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境界,都動搖不了修行的意志,這就是信生根了。如果信沒有生根,只要遇到一點挫折、傷害,就會心灰意冷。外面的境界一折騰,就唉聲嘆氣,心生怨嘆,乃至於退失菩提心,就證明自己的信心還是不夠。  具足信心來修行,無論做什麼事都會甘之如飴,絕對不會怨嘆。有了信心,就會產生力量;有了力量,做什麼事情都不會退轉。因為信心具足,就會產生智慧,對於每件事都能從正面來看,絕對不會往負面的角度思考。遇到境界,知道是在考驗、磨鏈、成就自己,發自內心感謝這個境界的考驗、磨鏈、成就,達到這個程度信就生根了。由此可知,信對修行非常重要!  要產生信心就要發大願,淨土宗所講的「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三資糧,我們修行也一樣要有「信、願、行」。「心淨佛土淨」心清淨就是淨土,要達到心清淨的境界,就是要信、要願、要行!信人人本具佛性、信人人都能成佛,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頓悟自心,直了成佛」,這就是信!  除了「信」,還要有「願」,發願要成正覺,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覺性,要把這個信、願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從因至果、從事至理去實踐,要有這個願心。所以,有了信心還不夠,還要有願心,即便這生成不了正覺,來世也要成正覺。  有了這個願,只是一個希望,進一步還要「行」,要在日常生活中磨鏈自己,時時刻刻迴光返照、安住正念,無論順境、逆境,都是在考驗、成就我們,這就是「行」。行,有深、有淺;有事行、也有理行,兩者都做到了,就是事理一如。如果目前還沒辦法達到這個境界,表示信還沒有生根,那麼透過僧璨祖師的〈信心銘〉,就可以增長信心,有所契悟。  〈信心銘〉就像永嘉大師〈證道歌〉一樣,很簡單、很明白。這是祖師的慈悲,恐怕大家記不住,所以編成頌、編成銘,方便大家誦唸;透過押韻的文字,這樣就容易記下來,目的是在這裡。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道」,有小道、有大道,乃至於外在的邪道、外道、旁門左道……這些都不是至道。以佛法而言,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是聖道;如果就無上乘來講,甚至聲聞、緣覺、菩薩也不是至道。至道是什麼呢?清淨法身才是至道。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清淨法身,就是佛。這個佛不是指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化身佛,而是指我們當下這念心,這個清淨法身才是至道,才是最高的;是至真、至善、至美、至聖的境界。除了這個道,其他的道都不是至道,唯有這一念菩提心,才是至道。  大家都想求佛道,佛在哪裡?有些人認為佛在西方極樂世界,要到西方去見佛、去成佛。然而求生西方只是方便道,已經轉了彎、拐了角,這就不是至道。〈信心銘〉所說的至道,不轉彎、不拐角,直截了當!不是聲聞道、不是緣覺道,也不是菩薩道,而是至高無上的道,是「心即是佛」這個道;是清淨法身佛、菩提自性這個道。  所謂「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簡而言之,菩提心就是至道。要想悟到這個至道,「無難」,並不是很困難。一般人不瞭解,以為佛道不可思、不可議,認為這個道很高,彷佛遙不可及,實在很困難!祖師在這裡告訴我們「至道無難」,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都能成佛。佛是什麼?佛不離心。人人都有心,心即是佛,「凡有心者皆當作佛」沒有哪個人沒有心,因此要成就佛道,並不是很困難的事。但是,這念心如果起了分別、取捨、憎愛,落入兩邊,就很難了。《六祖壇經》雲:「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迷失了自心,卻拚命去外面尋找,就像在太陽底下找影子,即使找到了,也不是真正的道。  佛就是至道。每個人都想開悟,都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過去有古德開悟時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悟到這個道了,隨拈一法都是道,所以實在不難。既然不困難,為什麼修行的人很多,悟道的人卻很少?悟了道之後,成道的人更少!所以我們要更進一步分析、瞭解當中原因何在?  「唯嫌揀擇」。要契悟不可思、不可議這念心、契悟菩提心,首先這念心要不揀擇、不起分別。所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凡夫的心,想東想西,念頭來來去去,不知道止歇,就是因為有所揀擇。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把分別、揀擇的執著拋掉,不要去分別哪個是正、哪個是邪?哪個是大、哪個是小?只有當下這念心,一念不生。這樣做,並非要不辨正邪、是非不分。而是一般人一想到正邪,心就在分別、計較、攀緣;想現在、想過去、想未來,無論想到什麼,都是攀緣。想到好事、善事,是好的攀緣;想到壞事,是壞的攀緣。想到求道,起了一念求道的心,又攀緣在道上。這念心攀緣在道上,這還是一個方便,只是靠在一處好的境界,還是有分別取捨,並不是真正的道;所以「唯嫌揀擇」是就至道來說,而非方便道。  「但莫憎愛」。只要當下這念心不落兩邊。什麼是兩邊?一個是憎、一個是愛;一個是取、一個是舍。愛就是取,憎就是舍。其實不只是愛憎,而是隻要有所取捨都是落入兩邊。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時時都在愛憎取捨當中。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討厭,這是憎;看到好的事情就喜歡,乃至於念念不忘,這就是愛。對於每件事物、每個人……都是如此。跟某個人很有緣,慢慢就產生愛染執著;相反地,跟某個人話不投機,愈看愈不順眼,就生憎恨。有了憎、愛,因為這念心已經落入兩邊,心不平等,不但與道不相應,連做人做事都會有問題。

(三)

  所謂「慈起無緣,悲運同體」,如果沒有平等心,就沒有慈悲心。有些人認為:「父母就是要愛子女,丈夫就是要愛太太,而佛法卻不講愛,那人就像木頭一樣了!」這就是不瞭解佛法所產生的誤解。佛法當中很少提到「愛」,因為愛是狹義的、有條件的;而佛法所說的仁愛、慈愛,是把小我的愛提升為大愛,變成慈悲心、平等心。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別人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恭敬對待,這就是平等心。一般人只愛自己的子女,不愛別人的子女,這種愛就有所偏私。所以要把心量放開、擴大,「佛觀眾生如一子」,在佛的眼中,所有的眾生都是一樣、平等,這樣就把小我的愛提升為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是菩薩、如來佛的心境。  要把憎愛的心變成慈悲心、平等心,心中無愛也無憎,不執著任何一個人,也不討厭任何一個人。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看到有善根的人,希望他早日成道、成佛;看到沒有善根的人,我們跟他結個人緣、結個善緣。佛經中記載,佛陀說法時,聽法的大眾什麼眾生都有,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天人、阿修羅、人非人等。無論是誰都可以來聽經聞法,這就是「是法平等」。  一般人愛自己的子女,是指現在世的子女;但我們過去世、未來世也都有子女,從這個角度觀察,確確實實要心行平等,才能夠普度眾生、得到解脫。這念心,心行平等,無有憎愛,才能夠達到淨土的世界。  世間法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既然相對,就落入兩邊。心當中有妄想、執著,無法把事情看清楚,就會產生憎愛、取捨。看到好的就愛,看到不好的就憎。於我可意的事、可意的人我就愛;於我不可意的人、不可意的事我就憎。可意、不可意,有沒有一個標準?沒有!完全是自己主觀意識的分別、判斷。既然是主觀意識,就沒有客觀性,所以憎、愛都是虛妄、執著的境界。從這念清淨心來看,憎、愛就是一種煩惱。  為什麼不能生愛?古德說:「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無論愛人、愛物,都是煩惱。什麼是「玩人喪德」?你愛這個人,就失去了德行,因為愛是愚痴的。無論愛男性、愛女性,愛對方的形象、才華、聲音……乃至於皮膚的顏色、身材肥瘦,只要起一念愛著,心當中就不得自在。念頭一動,身體馬上就起了黑暗的變化。  男女欲愛、色愛的心念一起,慾火就上身,身上發熱、發燒,起初還不覺得,等到這個慾火愈來愈大,最後慾火燒身,失去了智慧心、平等心,失去了定力,就造了惡業,亂倫、強姦,乃至於犯手淫……。有了這些過失,哪裡還有什麼道?這個心已經造了惡業,黑洞洞的,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的境界,連人格、人身都難保,哪裡還能與道相應?所以菩薩視淫慾如避火坑,因為欲愛、色愛是生死的根本,無論是禪、淨、密、律,都提到欲愛、色愛障礙道業,是最可怖的。  什麼是「玩物喪志」?一個人如果貪愛外物,就會喪失道志、道心,落入最粗俗的境界。例如有些人喜歡花草、古董、環境、錢財……貪戀這些就得不到解脫。佛法所說的不愛外物,並不是不要它,而是不要貪著。把外在的財、物,作為弘揚佛法的方便,用來莊嚴道場,這樣就沒有過失。  為什麼不能生憎?生了憎恨心,就失去了慈悲心,就是修羅境界。《梁皇寶懺》裡提到,皇后郗氏看到宮裡漂亮的妃子,產生了嫉妒、憎恨,恐怕皇帝寵愛這些妃子、宮女,便不愛她了,於是用種種方法把妃子、宮女毒死,最後因為這些惡業墮入蟒蛇身,到畜生道受罪。這都是因為憎心造成的惡業。所以,時時刻刻都要調整、檢討這念心。檢討自己有沒有憎愛?有,馬上檢討反省,就要息滅。心中真正無憎無愛、無取無舍,就能遠離相對,達到絕對的境界。這念心沒有憎愛,就能從凡夫提升為菩薩。  「洞然明白」。明白什麼?明白當下這個心就是菩提心、當下這個心就是道。這個道不是聲聞道、緣覺道,也不是菩薩道。因為菩薩道是分證正覺,還在分證當中,還是有取、有舍,有次第。聲聞、緣覺證到偏空,入偏空涅槃,有出有入還是在兩邊。這裡所說的不是偏空,也不屬於分證,而是至道,沒有取捨、沒有次第,不著空有兩邊。  「兩邊」的範圍包括得很廣,例如明與暗:我們看到光明很高興,這是愛;忽然一下燈滅了,黑洞洞的,就產生憎。所以,明暗、動靜、內外、遠近,一切善惡、是非、美醜……都屬於兩邊。有兩邊就有分別、憎愛、取捨。  如果心中沒有憎、愛這些粗的煩惱,不落兩邊,但是坐在這裡卻昏沉、打瞌睡,迷迷糊糊,或是覺得無聊,這也不是道。因此,悟到這念心不落兩邊、不生憎愛取捨,還要清楚明白、站得住、站得長,這念心就是中道實相,這就是至道,就是最高的道。  所謂「佛佛道同」,諸佛契悟至道,所講出來的心法都是一樣的,所謂「燈燈相傳,光光相照」,你悟到這個境界、我也悟到這個境界,心與心就能相應。  「洞然明白」,忽然一下洞徹朗然。「洞然」是一個形容詞,忽然一下洞徹、瞭解,看到外面無量無邊的世界,無論什麼東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好比前面是一道牆壁,如果沒有洞,就看不到外面;如果牆上有洞,一看出去,就什麼都能看見。  眾生的心時時刻刻都在揀擇、憎愛當中,有了執著就有掛礙,執著兩邊,這個心就是黑洞洞的。我們的心若能不住兩邊,就能大放光明,什麼事情都了達無礙。當下這念心無遠弗屆、無有邊際、沒有形象,就能明白至道。不但明白,而且契悟,在這個至道上,至道就是你、你就是至道,就是這一條路、就是這一個理,這是一個絕對的境界。所以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