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觉法师:开示僧璨大师《信心铭》(一)

惟觉法师:开示僧璨大师《信心铭》(一)


〈信心铭〉(一)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麤,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妄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此,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僧璨大师〈信心铭〉

  〈信心铭〉的作者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祖师修行契悟了心法,能说、能做、能修、能证!这篇〈信心铭〉就是僧璨大师把所契悟的心法留传给后世,作为见证。  佛法以信为根本,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要靠一个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不论是学问、事业、功德、道业……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有所成就。  「信」字,由「人」和「言」组成,也就是「人言为信」。我们发自内心所讲的话,动之于心,发之于口,所以「信」非常重要。  有很多人在竞选总统、选市长、选议员时,一定会说自己有能力当总统、当市长、当议员,希望大家一定要选他,这也是一种信心。假使没有信心,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能使别人相信自己?  古代季布一诺千金,完全靠一句话就能建立信用。到了现代,人心不古,人与人之间彼此互不信任,因为不相信对方的话,所以凡事要订契约;订了契约还不算,还要请律师、法院公证;就算已经到法院公证,最后可能还是会耍赖违约、产生种种纠纷,这都是没有信用所造成的结果。所以信用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影响很大,非常重要。  「信」对于修行学佛也很重要。修行要信什么?信事、信理,信因、信果。相信有三世因果,就是信因、信果。现在种恶因,将来一定受恶报;现在种善因,将来一定受善报。现在修顿悟法门,将来一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相信菩提、涅槃,相信人人都有佛性,相信佛菩萨、历代祖师,就是因为对佛法信心深厚而成道证果。相信声闻、缘觉圣者修四谛、十二因缘成道证果,自己依着这些道理修行,一定也能成道证果……。这些都是信,看自己的信心达到什么程度?信到百分之百,就能与理相应。假使这些道理我们都不相信,修行也很难落实,就会与道当面错过。  检讨反省自己到底信什么?例如相信「人人都有佛性」,但究竟佛性在哪里?自己要去了解,不能含糊;假使含糊了,就成了迷信、无中生有的信。所以,要时时刻刻检视自己信什么理?对于所信的理是否了解?  佛法提到「信满成佛」,凡夫因为信的不深,所以无法成道,因此才需要透过听经闻法,来增长信心。佛法有事有理,听经闻法,从理上来契悟这念心,这是理入;有些人信事,就是从事上来入。什么是信事?信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佛有大神通,这就是信事;信「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信种善因、得善果,可以增长福报;信礼佛忏悔,能消除业障,这些都是从事上来信。  假使连事上的信都做不到,理上的信就更不容易。事和理是相通的,检讨看看自己是信事、还是信理?相信外境、还是相信自己?有些人相信外在的三宝有大慈悲、大功德,同时也相信自心具足三宝的功德,这是相信外在有三宝、自己灵知灵觉这念心也有三宝。但也有些人只相信外面的境界,而不相信自己,例如有人只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但不相信自己能成就道业;还有些人只相信自己能成佛,而不相信外面有佛菩萨……。对于所信的理,知见观念如果错误,没有正确的信,事上所行就会偏差,修行就会走远路、走错路。所以修行要建立正知见,产生正信,找到正确的路,才能成就道业。  相信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道,相信心即是道、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心即是僧,相信这个理,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修行就是要相信这念心性!透过研究〈信心铭〉,就能够产生正确的信心。「铭」,是一种文体,是指刻在器物或石碑上,警惕自己或赞颂他人的文字。《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成汤把一个很好的道理刻在盘上,称之为「盘铭」。后来的人把铭写在纸上,或刻在桌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就称为座右铭。〈信心铭〉就是僧璨大师透过文字阐述,让大众阅览了解、领悟,增长信心,借此因缘契悟当下这念心。对于铭文理解、落实,时时刻刻不忘,自然而然就能生信,所以称之为〈信心铭〉。

(二)

  信,有深、有浅,也有层次上的差别。三十七助道品当中有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透过对佛法的薰修、磨链,这个信就会慢慢生根,称之为「信根」。具足信根,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境界,都动摇不了修行的意志,这就是信生根了。如果信没有生根,只要遇到一点挫折、伤害,就会心灰意冷。外面的境界一折腾,就唉声叹气,心生怨叹,乃至于退失菩提心,就证明自己的信心还是不够。  具足信心来修行,无论做什么事都会甘之如饴,绝对不会怨叹。有了信心,就会产生力量;有了力量,做什么事情都不会退转。因为信心具足,就会产生智慧,对于每件事都能从正面来看,绝对不会往负面的角度思考。遇到境界,知道是在考验、磨链、成就自己,发自内心感谢这个境界的考验、磨链、成就,达到这个程度信就生根了。由此可知,信对修行非常重要!  要产生信心就要发大愿,净土宗所讲的「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三资粮,我们修行也一样要有「信、愿、行」。「心净佛土净」心清净就是净土,要达到心清净的境界,就是要信、要愿、要行!信人人本具佛性、信人人都能成佛,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顿悟自心,直了成佛」,这就是信!  除了「信」,还要有「愿」,发愿要成正觉,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觉性,要把这个信、愿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从因至果、从事至理去实践,要有这个愿心。所以,有了信心还不够,还要有愿心,即便这生成不了正觉,来世也要成正觉。  有了这个愿,只是一个希望,进一步还要「行」,要在日常生活中磨链自己,时时刻刻回光返照、安住正念,无论顺境、逆境,都是在考验、成就我们,这就是「行」。行,有深、有浅;有事行、也有理行,两者都做到了,就是事理一如。如果目前还没办法达到这个境界,表示信还没有生根,那么透过僧璨祖师的〈信心铭〉,就可以增长信心,有所契悟。  〈信心铭〉就像永嘉大师〈证道歌〉一样,很简单、很明白。这是祖师的慈悲,恐怕大家记不住,所以编成颂、编成铭,方便大家诵念;透过押韵的文字,这样就容易记下来,目的是在这里。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道」,有小道、有大道,乃至于外在的邪道、外道、旁门左道……这些都不是至道。以佛法而言,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是圣道;如果就无上乘来讲,甚至声闻、缘觉、菩萨也不是至道。至道是什么呢?清净法身才是至道。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清净法身,就是佛。这个佛不是指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化身佛,而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这个清净法身才是至道,才是最高的;是至真、至善、至美、至圣的境界。除了这个道,其他的道都不是至道,唯有这一念菩提心,才是至道。  大家都想求佛道,佛在哪里?有些人认为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要到西方去见佛、去成佛。然而求生西方只是方便道,已经转了弯、拐了角,这就不是至道。〈信心铭〉所说的至道,不转弯、不拐角,直截了当!不是声闻道、不是缘觉道,也不是菩萨道,而是至高无上的道,是「心即是佛」这个道;是清净法身佛、菩提自性这个道。  所谓「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简而言之,菩提心就是至道。要想悟到这个至道,「无难」,并不是很困难。一般人不了解,以为佛道不可思、不可议,认为这个道很高,彷佛遥不可及,实在很困难!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至道无难」,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都能成佛。佛是什么?佛不离心。人人都有心,心即是佛,「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没有哪个人没有心,因此要成就佛道,并不是很困难的事。但是,这念心如果起了分别、取舍、憎爱,落入两边,就很难了。《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迷失了自心,却拚命去外面寻找,就像在太阳底下找影子,即使找到了,也不是真正的道。  佛就是至道。每个人都想开悟,都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过去有古德开悟时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悟到这个道了,随拈一法都是道,所以实在不难。既然不困难,为什么修行的人很多,悟道的人却很少?悟了道之后,成道的人更少!所以我们要更进一步分析、了解当中原因何在?  「唯嫌拣择」。要契悟不可思、不可议这念心、契悟菩提心,首先这念心要不拣择、不起分别。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凡夫的心,想东想西,念头来来去去,不知道止歇,就是因为有所拣择。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把分别、拣择的执着抛掉,不要去分别哪个是正、哪个是邪?哪个是大、哪个是小?只有当下这念心,一念不生。这样做,并非要不辨正邪、是非不分。而是一般人一想到正邪,心就在分别、计较、攀缘;想现在、想过去、想未来,无论想到什么,都是攀缘。想到好事、善事,是好的攀缘;想到坏事,是坏的攀缘。想到求道,起了一念求道的心,又攀缘在道上。这念心攀缘在道上,这还是一个方便,只是靠在一处好的境界,还是有分别取舍,并不是真正的道;所以「唯嫌拣择」是就至道来说,而非方便道。  「但莫憎爱」。只要当下这念心不落两边。什么是两边?一个是憎、一个是爱;一个是取、一个是舍。爱就是取,憎就是舍。其实不只是爱憎,而是只要有所取舍都是落入两边。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时时都在爱憎取舍当中。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讨厌,这是憎;看到好的事情就喜欢,乃至于念念不忘,这就是爱。对于每件事物、每个人……都是如此。跟某个人很有缘,慢慢就产生爱染执着;相反地,跟某个人话不投机,愈看愈不顺眼,就生憎恨。有了憎、爱,因为这念心已经落入两边,心不平等,不但与道不相应,连做人做事都会有问题。

(三)

  所谓「慈起无缘,悲运同体」,如果没有平等心,就没有慈悲心。有些人认为:「父母就是要爱子女,丈夫就是要爱太太,而佛法却不讲爱,那人就像木头一样了!」这就是不了解佛法所产生的误解。佛法当中很少提到「爱」,因为爱是狭义的、有条件的;而佛法所说的仁爱、慈爱,是把小我的爱提升为大爱,变成慈悲心、平等心。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别人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对待,这就是平等心。一般人只爱自己的子女,不爱别人的子女,这种爱就有所偏私。所以要把心量放开、扩大,「佛观众生如一子」,在佛的眼中,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样、平等,这样就把小我的爱提升为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菩萨、如来佛的心境。  要把憎爱的心变成慈悲心、平等心,心中无爱也无憎,不执着任何一个人,也不讨厌任何一个人。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看到有善根的人,希望他早日成道、成佛;看到没有善根的人,我们跟他结个人缘、结个善缘。佛经中记载,佛陀说法时,听法的大众什么众生都有,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天人、阿修罗、人非人等。无论是谁都可以来听经闻法,这就是「是法平等」。  一般人爱自己的子女,是指现在世的子女;但我们过去世、未来世也都有子女,从这个角度观察,确确实实要心行平等,才能够普度众生、得到解脱。这念心,心行平等,无有憎爱,才能够达到净土的世界。  世间法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既然相对,就落入两边。心当中有妄想、执着,无法把事情看清楚,就会产生憎爱、取舍。看到好的就爱,看到不好的就憎。于我可意的事、可意的人我就爱;于我不可意的人、不可意的事我就憎。可意、不可意,有没有一个标准?没有!完全是自己主观意识的分别、判断。既然是主观意识,就没有客观性,所以憎、爱都是虚妄、执着的境界。从这念清净心来看,憎、爱就是一种烦恼。  为什么不能生爱?古德说:「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无论爱人、爱物,都是烦恼。什么是「玩人丧德」?你爱这个人,就失去了德行,因为爱是愚痴的。无论爱男性、爱女性,爱对方的形象、才华、声音……乃至于皮肤的颜色、身材肥瘦,只要起一念爱着,心当中就不得自在。念头一动,身体马上就起了黑暗的变化。  男女欲爱、色爱的心念一起,欲火就上身,身上发热、发烧,起初还不觉得,等到这个欲火愈来愈大,最后欲火烧身,失去了智慧心、平等心,失去了定力,就造了恶业,乱伦、强奸,乃至于犯手淫……。有了这些过失,哪里还有什么道?这个心已经造了恶业,黑洞洞的,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的境界,连人格、人身都难保,哪里还能与道相应?所以菩萨视淫欲如避火坑,因为欲爱、色爱是生死的根本,无论是禅、净、密、律,都提到欲爱、色爱障碍道业,是最可怖的。  什么是「玩物丧志」?一个人如果贪爱外物,就会丧失道志、道心,落入最粗俗的境界。例如有些人喜欢花草、古董、环境、钱财……贪恋这些就得不到解脱。佛法所说的不爱外物,并不是不要它,而是不要贪着。把外在的财、物,作为弘扬佛法的方便,用来庄严道场,这样就没有过失。  为什么不能生憎?生了憎恨心,就失去了慈悲心,就是修罗境界。《梁皇宝忏》里提到,皇后郗氏看到宫里漂亮的妃子,产生了嫉妒、憎恨,恐怕皇帝宠爱这些妃子、宫女,便不爱她了,于是用种种方法把妃子、宫女毒死,最后因为这些恶业堕入蟒蛇身,到畜生道受罪。这都是因为憎心造成的恶业。所以,时时刻刻都要调整、检讨这念心。检讨自己有没有憎爱?有,马上检讨反省,就要息灭。心中真正无憎无爱、无取无舍,就能远离相对,达到绝对的境界。这念心没有憎爱,就能从凡夫提升为菩萨。  「洞然明白」。明白什么?明白当下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当下这个心就是道。这个道不是声闻道、缘觉道,也不是菩萨道。因为菩萨道是分证正觉,还在分证当中,还是有取、有舍,有次第。声闻、缘觉证到偏空,入偏空涅槃,有出有入还是在两边。这里所说的不是偏空,也不属于分证,而是至道,没有取舍、没有次第,不着空有两边。  「两边」的范围包括得很广,例如明与暗:我们看到光明很高兴,这是爱;忽然一下灯灭了,黑洞洞的,就产生憎。所以,明暗、动静、内外、远近,一切善恶、是非、美丑……都属于两边。有两边就有分别、憎爱、取舍。  如果心中没有憎、爱这些粗的烦恼,不落两边,但是坐在这里却昏沉、打瞌睡,迷迷糊糊,或是觉得无聊,这也不是道。因此,悟到这念心不落两边、不生憎爱取舍,还要清楚明白、站得住、站得长,这念心就是中道实相,这就是至道,就是最高的道。  所谓「佛佛道同」,诸佛契悟至道,所讲出来的心法都是一样的,所谓「灯灯相传,光光相照」,你悟到这个境界、我也悟到这个境界,心与心就能相应。  「洞然明白」,忽然一下洞彻朗然。「洞然」是一个形容词,忽然一下洞彻、了解,看到外面无量无边的世界,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好比前面是一道墙壁,如果没有洞,就看不到外面;如果墙上有洞,一看出去,就什么都能看见。  众生的心时时刻刻都在拣择、憎爱当中,有了执着就有挂碍,执着两边,这个心就是黑洞洞的。我们的心若能不住两边,就能大放光明,什么事情都了达无碍。当下这念心无远弗届、无有边际、没有形象,就能明白至道。不但明白,而且契悟,在这个至道上,至道就是你、你就是至道,就是这一条路、就是这一个理,这是一个绝对的境界。所以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