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語言魅力: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都說《莊子》晦澀難懂,一般人難以看懂。許是莊子形象的高大而飄渺,除了語文課本的《逍遙遊》和《秋水》,我一度沒有勇氣涉足莊子的其他篇目。

《莊子》的語言魅力: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不久前,一位友人對我說:“讀書就該多讀經典,飽讀聖賢書,何不讀讀《莊子》呢?”

“可是我聽說《莊子》晦澀深奧,不敢輕易涉足啊!”我說出了我的困惑。

“《莊子》沒有你想象中的晦澀難懂,讀《莊子》的時候你要用“莊子式”的閱讀方式去理解,不要咬文嚼字,更不要拘泥於其中的一些細節,否則你越讀越覺得費勁兒。”

《莊子》的語言魅力: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於是,我重溫《逍遙遊》。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種熟悉感襲上心頭。莊子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情懷,巧用寓言故事闡述真理,形成了不拘一格的語言魅力。洋洋灑灑的一篇《逍遙遊》,讀起來彷彿身臨其境般的行雲流水,騰雲駕霧,遨遊於天地間,酣暢淋漓,與諸子散文是迥然不同的。清代林雲銘評《逍遙遊》筆法雲:“篇中忽而敘事,忽而議論,以為斷而未斷,以為續而非續,以為復而非復,只見雲氣空,往反紙上,頃刻之間,頓成奇觀。”隨意的行文飄逸灑脫,卻又不失邏輯的嚴密性,正如莊子其人,行事自如,從容淡定,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

《莊子》的語言魅力: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莊子的語言魅力,主要體現在他對寓言、重言和卮言的靈活運用。正如他自論其創作手法說的:“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寓言的魅力在於藉助故事來寄託真理,這比抽象的說理更具有趣味性和感染力。比如《秋水》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河流自以為自己很大,“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當它東行至於北海,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通過河神的話,發現自己小而自以為大,說明了認識事物的相對性觀點。“以寓言為廣”是莊子散文經常採用的創作方式,寓言背後的真理烘托而出時,追求真理的意義也由此而得到昇華。

《莊子》的語言魅力: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莊子為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還經常借住長者、尊者、名人的言語,這就是重言。其中有些人的話有時甚至無從考究,因此,讀《莊子》我們只需要知道這只是語言藝術的妙用,而不要過於拘泥其真實性,否則將會勞心傷神。例如外篇的《達生》,通過孔子和痀僂者的對話,闡述了“痀僂承蜩”的故事,又通過孔子對學生的教誨:用志不分,乃凝於神。闡明瞭要達成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藝必須排除外在干擾,保持內心的執著和專注。

又如,顏淵向孔子轉述了他和擺渡人探討駕船的技巧,又通過孔子的話解釋了會游泳的人很快會駕船,是因為他們不把水放在心上,會潛水的人沒見過船也能駕船,是因為他們心中鎮定自若。就如賭博般,用瓦片做賭注時,心思靈巧;用銀鉤做賭注時有所顧慮;用黃金做賭注時,心神迷亂。揭示了“凡外重者內拙”的道理。至於孔子是不是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後人無從考究,但毫無疑問,對話背後的真理深入人心。

《莊子》的語言魅力: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卮言是未經刻意思考、不帶主觀評價的言論,即無心之言、支離之言。《逍遙遊》中“鯤鵬”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充滿奇特的夢幻色彩。《齊物論》中莊周夢蝶的故事更為荒誕離奇,是莊周化成蝴蝶還是蝴蝶化成莊周呢?

從“以我觀物”和“以道觀物”揭示了“周”和“蝶”的“真”和“幻”,“周”和“蝶”之間的轉化只不過是“物化”的過程,也是莊子生死觀的重要內容,“物化”即“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死也就不是什麼令人恐懼的事了。總之,卮言讀起來有行雲流水、天馬行空的酣暢淋漓,即使是恣意流灑,也不失為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

《莊子》的語言魅力: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司馬遷曾評價莊子“洸洋自恣以適己”。莊子的語言就和莊子其人一樣,飄逸灑脫,不拘一格。用莊子的風格品讀《莊子》,我們將會感受到莊子無窮的智慧和魅力,也就更接近了“與天地之精神相往來”的境界。

《莊子》的語言魅力: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