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作者:Selene

對於德國最初的印象,是小時候讀的 Günter Grass 所寫的《貓與鼠》(Katz und Maus)以及《安妮的日記》(Het Achterhuis),雖然書中背景都不是在德國,但納粹德國和戰爭帶來的壓抑、傷痕與陰暗,在青少年時期成為除了包豪斯以外我對於德國的“偏見”。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Style & The Family Tunes

低廉的生活成本使柏林在許多人心中成為某種“嬉皮生活”的烏托邦(根據 Numbeo 消費計算器,柏林平均租金相較於倫敦少了 52.7%)。

柏林精彩的夜生活在歐洲絕對是無與倫比的,Techno 聖地 Berghain 每週末吸引數千歐洲各地的年輕人聚集在此,過去困頓的人們在迷幻的狂歡中咒罵生活、用塗鴉嘲諷權力,佔據了各個廢墟的 Techno 音樂是最縱情自由的聲音,而各種次文化、 實驗藝術、藥物或酒精,在 80 年代的柏林早已不是那麼特立獨行。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柏林共劃分為 12 個區,其中 Mitte 區和 Friedrichshain-Kreuzberg 區位於城市最中心,大部分景點、店家或展覽也都集中在這兩個區域,Mitte 區有許多買手店、概念店,就如倫敦 Soho 一般,是柏林的時尚潮流中心。而 Kreuzberg 除了各種店鋪外,更多的是獨立藝廊和展覽空間。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今天要介紹的除了買手店,還包括二手、古著、古董店,帶大家看看柏林“叛逆”標籤之下的真面目。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ins@Tinesd

本著反對商業炒作及品牌名氣哄價的初衷,店主 Lyon Roque 和 Ralf Linnenbrink 於 2007 年成立了 Trueffelschwein。店裡囊括來自丹麥、英國、意大利等的小眾品牌:主張現代與經典英式設計的 Universal Works、歐式復古正裝 HANSEN GARMENTS、柏林當地的機能品牌 ARYS,其餘還有 Lee、Baracuta、Folk、Oliver Spencer 等。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Universal Works/Trueffelschwein

從 Trueffelschwein 的選品不難發現,實用性及品質為挑選品牌的首要目標,店內大部分的品牌皆以材質及剪裁聞名,甚至從設計、選料、打版至成衣都有設計師的親身參與。店裡販售的服裝風格以簡單舒適為主,少了品牌光環,更多的是細膩的針織走線、柔軟的喀什米爾毛料,輕輕淡淡卻是真正的 A wear for daily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Universal Works/Trueffelschwein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由設計師 Desiree Heiss 和 Ines Kaag 所成立的 BLESS 大家應該不會陌生,自 1997 年為 Margiela 秋冬系列設計的回收皮草假髮一戰成名後,BLESS 便一直作為時尚與藝術間的奇妙存在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BLESS

BLESS 除了服裝以外,更多的是各種莫名其妙的東西:帶真發的梳子、能當汽車防塵套的帳篷……設計師想借由“設計”服裝與日常物品來達到去品牌化,簡單來說便是想做什麼做什麼。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BLESS

雖然這些新奇的物品是品牌特色,但 BLESS 不論服裝或家居在結構與設計上都是很不一般的,例如他們時常使用特粗的織物或大抱枕縫製成吊床,看到實體才會發現編織與拼接手法的細膩之處。另外,BLESS 的發展模式對於想創立品牌的人來說也很值得借鑑,有機會的話再跟大家介紹~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BLESS Home 是設計師 Ines 過去在柏林的住家,當初為了邀請朋友來家裡試穿新設計,漸漸地發展成現今的空間。這裡是一個非常歡迎交流的地方,客人來了變成朋友,朋友再帶著朋友來。

我因為遇上了日本小女孩 Yuki 醬一家,意外地在這裡待了許久,邊陪玩邊和大家喝咖啡、聊聊日本設計對歐洲的影響。愛笑的 Yuki 醬才三歲,短短的小手指還比不太出 3,卻像暖陽灑進我心底,療愈了我整個冬天。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BLESS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SOTO Berlin

繞過各種小店聚集的街區,沿著坡往上走便能見到 SOTO Berlin。作為柏林的標誌性概念店,吱呀作響的木地板與金鏽的 Logo 都透露了它時尚面的本質。

進到店內,映入眼簾的便是整面的輪動鞋牆,配件區後方約分成三個空間,在這裡可以找到 Acne Studios、UNDERCOVER、OAMC、PORTER、A-COLD-WALL*,或是 Marni、Tom Wood、The North Face 和 ARC’TERYX,當然基本的 Nike 和 Converse 也不會少。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SOTO Berlin

SOTO Berlin 在 2016 年由瑞典服飾零售商 Caliroots 接手,而後開始擴展如 Acne Studios, Maison Kitsuné 這類時尚品牌,目前的內部業務仍由原先三位負責人 Philip Gaedicke, Omer Ben-Michael 和 David Fischer 繼續運營。這裡不僅是各種聯名、限量球鞋的發售點,也時常舉辦新系列發佈,可以說是縮小版的 END.,店內品項不少、品牌在柏林也算齊全,仔細逛的話能消磨上不少時間~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SOTO Berlin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Civilist

Civilist 是柏林板仔最愛的聚集地之一。身為滑板服飾專門店,店內除了 Vans Syndicate、HUF、Fucking Awesome、Stüssy,還有 Nike SB、DQM、P.A.M.、Norse Projects 等品牌。

近期 Civilist 有和 Stüssy 合作的十週年限量酒杯,也 找來 Planet Luke(DJ Luca Lozano)和藝術家合作繼續推出自家品牌新系列,值得讚賞的是,他們一直堅持使用公平交易棉花和綠色生產。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Civilist

Civilist 負責人 Alex Flach 曾是柏林雜誌《Lodown》的資深影像編輯,這本《Lodown》為柏林經典的藝術刊物,文章內容圍繞滑板運動及各色文化,每期的字體和整體設計都會根據主題變換。而 Civilist 店內也時常開放作為獨立展覽空間。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原店鋪裝修中/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90 年代是柏林地下文化的黃金年代,在柏林圍牆搖搖欲墜、東西德統一在即的時期,滑板運動宛如無視政權鬥爭的高牆般,叛逆而又自然的串起了東、西柏林。

曾被 TransWorld Skateboarding 選為世界十大滑板城市,許多滑手稱之為“第二個巴賽隆納”的柏林,由於包豪斯的影響,這裡基本上就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大本營。光滑的混凝土景觀、簡單開放的空間、大面積彎曲流暢的扶手與設計,不難理解柏林為何成為滑板天堂。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image:Civilist

#柏林與 Club Wear

在現今,不論音樂、藝術、時尚甚至地下文化皆是相輔相成,而柏林的一切都基於它獨特的戰爭歷史背景,從經濟、景觀至人文,過去的傷痛滋養了這個城市的魅力。

柏林早期的時尚發展絕對和俱樂部文化脫不了關係,自 1980 至 1990 年早期,德國的 Rave 文化發展蓬勃,約兩百多萬名年輕人夜夜狂歡,由此造就了一種新的時尚——使你能稱霸全場的 Club Wear。洗到褪色的棉質運動服、套裝是 Techno 俱樂部中最基本的服裝元素,除此之外還有鮮豔的熒光色短裙、大膽前衛的網式胸罩或防毒面具。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Cav Empt SS 2017

image:Tilman Brembs/Henrique Gendre/Cav Empt

構成這些服裝的原因可以分成幾個面向:戰爭、DIY 與拼接重組、性以及對技術美學的追求。戰後百廢待舉,整個世界湧動著對於重生的渴望,工業、建造業急速發展,工裝成為了大社會下人們的代表(例如 Carhartt 便是在當時流行起來的),而迷彩軍裝展現出的防衛、陽剛氛圍,正是戰火燒過世界的餘煙。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左:RAF SIMONS AW 2001

image:Tilman Brembs/RAF SIMONS

創造在某方面是對限制的反叛,DIY 與 Remake 除了滿足經濟考量也滿足了物質,當時風靡全世界的後現代主義也為此增生了更多實驗性,像是皮草胸罩、組裝厚底鞋。至於性在派對和夜店裡的情況就不必多說了,人類可以說將交配的本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各種突出性徵、裸露的材質(例如網紗)與設計也就此而生。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Walter Van Beirendonck FW 1989

image:Alfred Steffen

Techno 這類電子音樂原本就是以技術和設備為基底,人們對電子技術的痴迷也反映在了服裝材質和功能的追求上,最有名的便是 Michael Dannroth 的品牌 Sabotage(不是新加坡的那個 SBTG),他們將昂貴的陶瓷纖維加入布料中,只為幫助在夜店狂歡中散熱,既迷又酷。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Sabotage, Pentax Photo T-shirt

image:Alice Rawsthorn, Conran Foundation

Club Wear 對於現今時尚的形成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各種元素搭上後現代主義的浪潮一直延續至今,而柏林過去在共產和資本主義的競爭下發展,所形成的文化氛圍更是不容忽視。(推薦紀錄片《B-Movie: Lust & Sound in West-Berlin 1979-1989》還有《Raw Chicks: Berlin》給大家,看完可以更加了解柏林甚至是英國的地下俱樂部文化哦~)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ins@yukikopica

從幾位喜愛探討政治、經濟、人文的朋友開始,Pro qm 是一間結合了學術研究、藝術、建築和設計等領域的書店。

店內的書目種類眾多,從雜誌、案例書、畫冊到 Artist's book 都有,但特別的是,書本的擺放方式主要由主題來決定,例如歐洲各城市的次文化發展,店家也會提出許多當下重要的議題作為座談會主題,從經濟、歷史、種族、環境生態等下手,探討各領域的發展現況。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Pro qm 這樣擺放書本的方式對於沒有限制自身閱讀種類的人來說是很方便的,各個議題其實也都不冷門,當代建築、潮流時尚發展都在範圍內,店裡也有大量進口書,甚至是《IDEA Magazine》,能在歐洲看到這本不論內容、排版、視覺都完美的好雜誌太難了。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Pro qm/ins@marcel_schlut

/ins@mieko_suzuki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ins@thehazertazer

在 Motto Books,出版物的原創性是選書的首要重點,由店主 Alexis Zavialoff 的收藏開始,店內充滿了獨立雜誌和 Artist's book。

獨立出版物的特點是,從內容、排版、印刷、紙質到封面,每個元素互相配合、環環相扣成為一個完整的作品,因此不論是顏色的配置或是媒材的組合、選擇,都可以看出創作者背後的思考軌跡,不只是好看,更是靈感吸收的一大優質來源。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motto books

大家都知道歐洲有許多好雜誌,西班牙的《Minchō》、奧地利的《Spike》或德國的《032c》。而柏林的物價雖沒有誇張的物超所值,但絕對是很合理的,這也是柏林為什麼好逛的原因。

柏林的書店其實很多,例如建在鐵軌底下的 Bücherbogen am Savignyplatz,店內主要是關於時尚、藝術與攝影的畫冊,包括 Taschen 今年出版的《Dior/ Peter Lindbergh》攝影集。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motto books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ins@hera_paradize 2

朋友們(激動)!如果你是細節控的話,絕對不能錯過這家店。Garments Vintage 專售二手的頂級服裝和配件,無關品牌,店主 Sandra 和 Astrid 堅持店內的所有東西都要“美麗與特別”,曾是劇場和電影服裝設計師的她們,挑選貨品的第一標準便是狀態良好。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整家店的選品除了精緻還是精緻,尤其是配件及首飾,一體成型的皮革編織手袋、澄澈而幽深的普魯士藍寶石耳環,雖然不一定是實穿的風格,但欣賞美的東西是不需要理由的。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Garments Vintage

常買 Vintage 的人都知道,要找到從設計、風格到保存狀態、材質及價格都滿意的物品有多難,畢竟時間造就了缺陷也造就了美,而 Garments Vintage 大部分的商品都能滿足這些條件,於是沒有錢能裝的我仍然買了個皮夾,真的好快樂呀(淚)。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Garments Vintage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Vintage Galore

在經過掛滿復古燈飾的櫥窗後,往前幾步路便能找到 Vintage Galore 的入口。店內各個角落擺放著斯堪地納維亞的古董家居,扶手椅、柚木櫃、碗盤,黃銅及鋁製的燈罩。店主 Erik Zimmermann 每兩個月到丹麥一次,將淘到的古董帶回,經過處理後出售,剛開始由 eBay 起家,而後有了這間小巧溫暖的三角窗店鋪。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Vintage Galore

Vintage Galore 的家居多以木製為主,整家店散發著簡單而寧靜的氛圍,店內除了古董家居家飾,也有來自北歐的設計師品牌以及挑選過的 Vintage 服飾、手錶等。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Vintage Galore

傢俱是一個家曾經存在的證明,人們的感情和生活的溫度流進滑順的木椅扶手中、覆蓋住被時間消磨了的矮櫃稜角,當初用心打造的那一方天地,即便物換星移也不會消失。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Vintage Galore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歐洲有許多古著、古董店或市集,倫敦的 Portobello Market、巴黎的 Vanves Flea Market……而品質落差往往很大。

柏林的二手店及 Vintage 比歐洲其他城市都多,且約九成的店家都保持相當高的水準,或許因為整個城市的商業力度較低,店家在選品方面不只用心,更展現了自身明確的風格和目的性。而在各個品牌都在試圖宣揚自身理念的現今,如此用行為表現其實更能說服消費者吧。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Akinbode Akinbiy

柏林是一個在生活和產業上都較為低消耗的城市,許多餐廳、咖啡廳提供的都是蔬食,二手衣店在街上也隨處可見,從 A.P.C.、Louis Vuitton、Stone Island 到 COMME des GARÇON,

似乎在柏林,服裝本身的功能與設計才是它的價值標準。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image:Akinbode Akinbiy

若說倫敦的生活是在活躍躁動中尋找安穩,那麼柏林的平實簡單便更加顯現了它的有趣與生機,少了眼花撩亂的事物掩蓋,柏林是直接且明白的。所謂人為物累、心為形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心懷信念便能保持純粹,從容自在的往前。

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等陰霾過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