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8800字長文,需要點耐心呦!)

本文共分五部分:

引子

一、亂世古塔少人會

二、盛世古塔多人尋

三、祖孫三代興佛事

尾聲

引子

近年來,被梁思成先生譽為“國寶”的佛光寺在新媒體中頻頻“出鏡”,寺中的“塔中老大”祖師塔卻顯得落寞無名;被梁思成先生在國家應予重點保護的文物建築清單上標註為最高保護等級的“五星級”(實為五個圓圈)文物嵩嶽寺塔,近年來也是風頭正勁,然而其所在的嵩嶽寺卻無人關注。

一個是寺隆塔冷,一個是塔熱寺靜。

今天,我們就專門聊一聊這兩座塔:山西五臺縣佛光寺祖師塔+河南登封市嵩嶽寺嵩嶽寺塔。

這兩座磚塔,都建於我國北魏時期,“年齡”都已1500歲了,可謂塔中“老壽星”。即便在我國存世的2000多座古塔中依“長幼”排序,它們都是當仁不讓的“冠亞軍”,真正的塔中“伯仲”哩。

一、亂世古塔少人會

時針回撥82年,定格在我國全面抗戰的前夕。

自清末至民國,時局動盪,征戰頻仍,民不聊生。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思關注這兩座塔呢?!

1.祖師塔始遇貴人。

1937年6月底,當日軍連日在盧溝橋一帶舉行夜間演習,戰爭陰雲已籠罩在華北上空的時候,年輕的梁思成(36歲)、林徽因(33歲)、莫宗江(21歲)等一行4人組成的中國營造學社調查組,正在偏居山西五臺縣一隅的破舊的佛光寺內,爬高上低地欣賞和測繪著。

年久失修的佛光寺已然破敗不堪,到處都是荒草、蜘蛛網和積年的灰塵。他們甚至於還得忍受殿內樑上倒掛著的數不清的蝙蝠以及厚積的發出令人窒息氣味的蝙蝠糞便。這幾天的野外實地踏勘,條件異常艱苦,即便想請個幫手,卻“不料村僻人稀,和尚去了一整天,僅得老農二人”。

可就在這窮鄉僻壤間的佛光寺,他們卻收穫了極大的回報:不僅證明了中華大地上仍有存世的唐代古建築——佛光寺東大殿,還意外地發現了唐代塑像和壁畫,以及遍身荒草、傷痕累累、幾近傾頹的“形制奇特,為國內所罕見”的祖師塔。在詳細測繪的基礎上,梁思成團隊對該塔做出了“雖無文獻可稽,但年代恐至遲亦唐以前物也”的初步判斷。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1937年林徽因在佛光寺祖師塔第二層勘測時的留影

這次成果輝煌的田野考察,至今依然為人們津津樂道。然而,世人多將驚豔的目光和嘖嘖的讚歎投給了唐代大殿、塑像和壁畫等“佛光寺三絕”,卻往往忽視了這個不算高大卻形制奇特,且在國內“塔屆”堪尊“老大”的祖師塔。

2.嵩嶽寺塔已為外人知。

同一個時候,近千公里外的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另一座千年古塔正孤零零地守著破敗肅殺、寂靜淒涼的嵩嶽寺。因為去歲今春的一場大旱,就連少林寺都已徹底斷炊,“(少林)寺內僧人為了生存,盡多逃荒還俗”,更遑論這座沒落已久的嵩嶽寺了。

據《中華民國1937年河南歷史大事記》記載和曹風雷《1936-1937年河南旱災述評》研究,1936年春末至1937年夏初的連續1年多的大旱,已使“旱災遍及(河南)全省90餘縣”,“豫西20餘縣糧價飛漲”,“十室九空,災民流亡待斃者已達十之六七”,而登封的災情尤為嚴重。“登封市,災民餓死有姓名地址者約300餘人,逃亡者32,000餘人,尚有待賑不活者23373戶,大口76995人,小口32975人”“(1937年)4月20日,省政府決定將伊陽(今汝陽)、密縣(今新密市)、禹縣、登封旱災較重等縣田賦減免6分”。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1936年劉敦楨拍攝的嵩嶽寺塔照片

幸運的是,一年前,即1936年5-6月間,另一箇中國營造學社社員——年屆不惑的劉敦楨,剛剛實地造訪過這座古寺,勘測過這座嵩嶽寺塔,併為該塔“畫影圖形”。他在《河南省北部古建築調查筆記》一文中說:“後來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積寺塔等均脫胎於此”,“在現在知道的範圍內,要推此塔為我國單層多簷式塔的鼻祖了”。從他當時拍攝的照片來看,當時的嵩嶽寺塔,上層面磚已經酥鬆散亂,剝蝕、錯位、毀損嚴重。

3.“營造學社”了不起!

梁思成、劉敦楨等“大家”果然實力非凡,一眼定乾坤!

我們現在知道,祖師塔和嵩嶽寺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兩座磚塔,是北魏時期建造的碩果僅存的唯二古塔,均於1961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重點保護文物。同時,兩座塔的各自形制均具有唯一性,都是國內僅見的孤例!

寫到這裡,不得不(實在憋不住)誇一誇中國營造學社。作為私人興辦的、研究中國傳統營造學的學術團體,學社於1930年2月由朱啟鈐先生在北平(今北京)創立,從事古代建築實例的調查、研究和測繪,以及文獻資料蒐集、整理和研究,編輯出版《中國營造學社彙刊》,至1946年停止活動,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朱啟鈐任社長,梁思成、劉敦楨分別擔任法式、文獻組的主任。

從1932年成立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間的短短5年中,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先後調查了137個縣市,1823座各類古建殿堂房舍,詳細測繪建築206組,繪製了測繪圖稿1898張。經他們調查被重新發現的珍貴建築遺存上起漢唐下至明清各歷史時期均有分佈,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國古建築發展脈絡。許多現在名揚海內的珍貴古建築如應縣木塔、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五臺縣佛光寺等均系中國營造學社成員經田野調查和詳細測繪研究而被人們重新認識的。中國營造學社作為一個民間學術團體,不僅對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作出了空前絕後的貢獻,還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建築專業人才,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羅哲文等許多建築學屆的重量級人物均出自該社門下。

二、盛世古塔多人尋

1.國慶午時獨賞塔

2019年10月1日,當我再次來到嵩嶽寺的時候,檢票員正在用手機回放國慶70週年閱兵的片段。此時已近下午兩點鐘。

入得寺內,空寂無人。但檢票員說打明天起遊人就會多到堵路的地步。

欣賞古建,我最怕吵嚷。看來放棄看閱兵長途奔襲而來的決定是無比正確的。人的一生,總在得失之間,在失去的同時,也往往會另有所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嘛!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嵩嶽寺外的簡介

嵩嶽寺,當地人俗稱“大塔寺”,歷史上曾經樓閣相連,亭殿交輝,盛極一時。“然此寺自唐以後,寂然無所表異”。

嵩嶽寺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為宣武帝的離宮,後於孝明帝時期“廣為增建”,殿宇達千餘間,僧眾700餘人,武則天和高宗遊嵩山時還曾把嵩嶽寺作為行宮。

如今的嵩嶽寺,規模小的可憐,步行繞寺一週,恐怕用不了5分鐘。嵩嶽寺塔後邊的大雄寶殿及兩側的伽藍殿、白衣殿均為清代遺構,要說也是古蹟了,但放在嵩山這塊寶地,就入不了我等的法眼啦。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嵩嶽寺塔文保碑

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圍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嶽廟、嵩嶽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然而,寺中北魏古塔,卻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因此,來嵩嶽寺,只為看塔。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嵩嶽寺塔全景

一入寺門,嵩嶽寺塔的全景就盡現眼前。塔立於臺階之上,側掩青松和銀杏,背映蒼山與藍天,塔身在正午的陽光下泛著奪目的黃,不由人不注目。

嵩嶽寺塔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西北5公里,共十五層,上下渾磚砌就,第一層特別高大,以上十四層布以密簷,外塗白灰,塔身呈平面等邊十二角形,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簷式磚塔。這樣的十二邊形塔在中國現存的數百座古磚塔中,是絕無僅有的。

14年前,我曾和同事來過一次。如今,我已經是兩鬢如霜,它卻好像一點都沒有變。

對於嵩嶽寺塔,我總有種很特別的感覺。這座塔好像有一種魔力,即便只看上那麼一眼,它的模樣就會鐫刻在你的心裡,且不會隨著時光而漫漶。

自打2005年10月初第一次見到它之後,無論我在何處看到哪座塔,都會瞬間地想到它。此刻細思之,恐怕還是它的密簷形制和自塔剎至塔基的那兩條完美且生動的拋物線的緣故吧。

所謂密簷,指的是塔的外簷層數較多,塔身以上塔簷之間的距離極短,緊密相連,遠望層層重疊,很難輕易分辨層數。嵩嶽寺塔就是密簷式塔的早期形態和典型範例。

嵩嶽寺塔的線條格外優美。塔的第一層很高大,就像儀仗兵呈立正姿勢時的大長腿一般。以上的十四層逐層向內退縮並減低高度,不過各層挑出的磚疊澀出簷高度相同,由此塔身從下至上,磚簷的外端形成了兩條互相對稱的拋物線,使得整座塔尤為挺拔秀美。劉敦楨在《河南省北部古建築調查筆記》一文中也說“構成很輕快秀麗的外輪線,為此塔外觀最主要的特徵”。

拾階而上。塔基右側一株樹齡500餘年的銀杏,枝繁葉茂,月臺上是三三兩兩熟透自落的白果。

站在塔前的月臺上,遠觀修長的塔身此刻顯得十分粗壯,頓覺自身的渺小。

塔的第一層被疊澀腰簷基本等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素面,上下垂直;上部則繁複和華美很多。

上部高3.73米,東、西、南、北四面各闢一券門通向塔心室。採用兩伏兩券的砌築方法,門上有尖拱形門楣和捲雲形楣角,尖拱門楣頂部置三瓣蓮花組成的飾物。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單層方形塔龕,塔龕自下而上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龕上部砌出疊澀簷,正面嵌銘石1方,銘石下闢半圓拱券門,用一伏一券法券砌,有尖拱狀門楣和捲雲形楣角。門內為長方形小室,室後壁尚存佛像背光圖案,故知室內原供置佛像。龕下部為長方形須彌座,座的正面闢壼門二。門內各有磚雕護法獅子1個,共16個,正、側、蹲、立形象各異,昂首挺胸,直豎長尾,寫實性強,與龍門石窟等中原地區北朝佛教石刻中的護法獅子風格特徵相同。在一層上部塔身各轉角處均砌1八邊形倚柱,柱頭飾火焰寶珠與覆蓮,柱下為磚砌覆盆式柱礎。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仰望嵩嶽寺塔

抬頭仰望,唯見各層疊澀簷磚密密匝匝地收縮在一起,直指蒼穹。因塔的上部收縮較為劇烈,故難見塔剎。

塔身上部,有疊澀密簷15層。疊澀簷之間,是極矮的直壁。由於諸層簷疊出的磚數不一,疊澀簷弧度各異,各層簷間的壁高自下而上遞減,簷寬逐層收分,使之外輪廓呈現拋物線造型。疊澀簷間的塔壁上均闢有門窗。每面正中砌築板門2扇,門上皆有尖拱狀門楣,楣角呈捲雲形。多數門楣下施垂幔。有的兩扇板門緊閉,有的則一扇稍開。門兩邊各配一“破子欞窗”,每窗多為4根窗欞。唯第十層因壁面狹小,僅一門一窗。除南面第五、七、九、十、十一、十三層及東南面的第十五層闢真門外,其他皆為假門。疊澀簷間共砌門窗492個。

外觀是密簷式,而內部則是樓閣式;外觀呈十二邊形,內部則是正八角形,這是該塔形制上非常特殊的地方。

塔室不大,中間供著一尊玻璃罩著的不知尊駕何許的神像。神像坐北朝南,恰好把四個券門中的北券門給堵上了。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從洞窗可窺視塔室

塔室內一層和二層間的木製天花板中間,特意留出了1個長方形小洞窗,剛好使人能夠約略窺視直達頂層的塔室,但因洞窗內光線昏暗,看不真切。

其實,嵩嶽寺塔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採用筒體結構的建築,這也是該塔形制上非常特殊的地方。中空的塔室,原來應該是有木梯可旋轉登頂的,傳說寺僧為殺死塔頂巨蟒給一把火燒掉了。傳說嘛,聽之一笑即可。

嵩嶽寺塔整個塔室上下貫通,呈圓筒狀。塔室之內,原置佛臺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繞塔做佛事之用。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塔室內壁的塔磚

塔室內側塔壁很厚實,資料介紹說厚2.45米。底部塔壁的局部塔磚已經完全暴露,塔磚小而且簿,保存還算完好。據說,嵩嶽寺塔是用糯米汁拌黃泥做漿、小青磚壘砌而成。這種選材及用料在世界上是首創,也是獨創。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嵩嶽寺大雄寶殿外觀

從東側券門出來向北數步,即為一排三座大殿,大雄寶殿居中,伽藍殿和白衣殿分居東西兩側。稱呼“大殿”似有不妥,因為它們規模都不大,面闊均不過三間罷了。

在塔前逡巡良久,踟躕再三。從不同角度拍照,或整體、或局部,或輪廓、或細節。

嵩嶽寺塔“近於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與印度stupa相當接近,留存有不少印度佛塔的早期形制。

嵩嶽寺塔曾於1980年起,由國家文物局撥專款,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耗時10年的整修。當時除發現了地宮外,還在塔頂意外地發現了兩個“天宮”,這也是嵩嶽寺塔出奇的一點。

也正因為地宮和天宮的發現,引發了對於嵩嶽寺塔建造年代的爭論。劉敦楨先生初斷此塔為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所造,後又定為正光四年(公元523年)。目前學術界仍多采信北魏正光元年或四年的建造時間。

戀戀不捨地走下月臺。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大德大證禪師碑

“大德大證禪師碑”立於寺門之內的西北角,沒有像有些地方那樣加玻璃罩,故而可近距離觀看,拍照亦無反光。1250年的風吹日曬,碑文字跡大多仍清晰可辨。碑文由大詩人王維的第弟、宰相兼書法家王縉撰寫,唐代著名書法家徐浩手書。該碑也是徐浩存世的楷書代表作之一。

該碑立於唐代宗大曆四年(公元769年),主要記述了大德大證禪師的生平事蹟,以及禪宗初祖達摩至大證北宗九祖的傳法世系,對於研究禪宗歷史有很高價值。

在檢票員的友情幫助下,手機中多了一張我同嵩嶽寺塔的合影照片,彌補了上次的缺憾。

站在寺門內的臺階上再次回望嵩嶽寺塔,塔剎上部的剎桿直指蒼穹,整座塔像極了一枚矗立待發的火箭。

塔剎,通高4.745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蓮、須彌座、仰蓮、相輪及寶珠等組成,皆為青灰條磚平順壘砌後砍制而成。寶珠與七重相輪上塗白灰層。寶珠上部殘為平頂,伸出金屬剎杆,惜剎杆上飾件已失。

“舍利依嵩山,寂寥松柏所”,這是大德大證禪師碑碑文的最末一句。

時過境遷。嵩嶽寺塔現已成為建築學屆的一個傳奇,擁有大量擁躉和粉絲。不僅每年有眾多遊客前來瞻拜尋跡,它的形象還不時地出現在國內乃至國外的錢幣、郵票等之上哩。

2.祖師塔前細細觀。

2018年11月8日11點11分,我正在山西五臺縣佛光寺為祖師塔拍照。就是下面這張照片。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佛光寺祖師塔

說起來也是,那次是專門衝著佛光寺“三絕”和南禪寺正殿去的,祖師塔並未引起我的重視,只是順便一觀,為了趕時間甚至放棄了寺後山上的其他墓塔。之後,發了兩篇《初冬時節探國寶》的微頭條,佛光寺只寫了上篇《被梁思成嘆為國寶的五臺縣佛光寺》後就暫時擱筆了。今天就補上一篇,狗尾續貂也好,鳳頭豹尾也罷,權作補課啦。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梁思成先生《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築續》一文

“佛殿南側略偏東,即殿之左後方,有雙層磚塔一座,形制奇特,為國內所罕見,寺僧呼為祖師塔”。這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七卷》發表的《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築續》一文中關於佛祖塔一節的開篇一段。

當時被吸引並駐足拍照,也確因我之前沒有見過“長這模樣”的塔,感到很稀奇。

祖師塔是座墓塔,僅有上下兩層,平面呈六邊形,青磚渾築,外塗白色,式樣古樸。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祖師塔券門及內室

下層塔身在視覺上又可分為繁簡兩部分。下邊比較素雅,幾乎沒有裝飾圖案,唯西面開一券門,門上用“蓮瓣形或火焰形作裝飾”,簡潔大方。券門內部是一個“六角形小室”,內置兩尊塑像,用鐵欄杆圍擋著。券門上邊就繁複多了。

券門上部微出迭澀一層,澀面砌出斗拱,每面九枚,其上又出迭澀一層,上層密列蓮瓣三層,蓮瓣上又出迭澀六層,構成第一層簷部,下層簷的背上,用反迭澀仿木製胡狀的形式,每角立瓶形的角柱,每面作壺門四間,剔透凌空與內部塔體脫離。束腰上下收分甚緊。束腰上澀之上,又出仰蓮瓣三重,以承託上層塔身。

上層塔身也是六邊形,內為實心,表面的裝飾就更為繁複了。可能是雨水沖刷原因,在各層澀面上留下了不少黑色痕跡,越發顯得古拙。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梁思成繪製的祖師塔圖解

上層塔身的西面作圓券假門,西南、西北作假直欞窗。六個角上都立倚柱,柱頭柱腳,柱中都用仰蓮花捆束著,富有印度Stupa風格。西面假券門券面也作火焰形,近券頂處並用施紋裝飾,券下兩扇假門左扇微起錯縫,彷彿開著一些,這層塔身表面用土朱畫作一部分結構作裝飾。西北直欞窗以上,在柱頭間畫額兩層,額內畫五個短槨,額以上畫人字形的寂間鋪作。上層塔身以上六角柱上,作出角梁頭的形狀,梁頭之間出澀一層,其上出三層蓮瓣,成為上簷。塔頂的磚剎,用仰覆蓮作座,其上又安仰蓮一層仰蓮上安六瓣的覆缽,其上又出蓮瓣兩重,以承託最上之寶珠。

眼前的佛祖塔,因為建國後的修飾,同林徽因先生當年實地勘測時相比,那可是喜換新顏、“判若兩人”了。

關於佛祖塔的建造年代,目前有多種說法。梁思成先生綜合多種因素判定為北魏時期,網上資料多認為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 年)。若果為北魏孝文帝時期所建,則按“年齡”排座次,佛祖塔應該就是國內現存古塔中的No.1啦,沒有之一。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年輕的遊人在觀塔

由於佛光寺相對偏遠,交通不便,因此普通遊客很少前來,可以說,來這裡的遊人多為古代建築和文化藝術的研究者,起碼也是對此頗感興趣之人,相對比較小眾。但即便如此,在這個並非週末的日子,我依然在佛光寺遇到了多批遊人,約莫有二三十人吧,而且年輕人居多。

儘管佛光寺東大殿的“寶光”太過熾烈,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佛祖塔本身的光環,但作為首批國保單位的組成部分之一,佛祖塔畢竟不再落寞和寂寥。

三、祖孫三代興佛事

上文我們說過,山西五臺縣佛祖塔建造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 年);河南登封嵩嶽寺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嵩嶽寺塔建造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或正光四年(公元523年)。

既如此,就聊一聊他們爺仨。

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等祖孫三人,作為北魏的第7、8、9任皇帝,先後執政於北魏後期,共計57年

其中,孝文帝元宏在位28年,因為遷都洛陽、推行一系列漢化政策和改革措施等,作為一代明君入了我們中學的歷史教課書,因而我們比較熟悉。他的次子宣武帝元恪,在位16年,也曾“擴建洛陽城,鞏固漢化基礎,南取揚(州)益(州),北攻柔然,領土疆域大大拓展,國勢盛極一時”,也算是有番作為。可惜,父子兩人都只活了33歲(這麼湊巧)!孝明帝元詡是宣武帝元恪的次子,不滿5週歲即位,當他還差一週就要“吹18週歲生日蠟燭”時,卻被專權的親生母親胡太后毒殺,在位十餘年未能親政。

這祖孫三代同其絕大多數先祖一樣,都篤信佛教。他們在位期間,佛教事業得以持續光大,特別是為我們留下了不少佛教文化藝術遺產,這點尤其值得肯定。

1.孝文帝興佛。

孝文帝這個人比較牛,除前述政績外,我們上文提到的佛光寺也是孝文帝時期始建的,只是後來在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法時盡皆被毀(包括佛祖塔在內的幾座墓塔倖存)。我們今天看到的佛光寺東大殿是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重建的。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中的少林寺、會善寺也是孝文帝時期始建的。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大同雲岡石窟

同時,我們現在所說的“四大石窟”在其任內都有較大發展,特別是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更是受到了他的特別關照

孝文帝任內,在遷都洛陽以前,可以說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他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國力為保證,以皇家經營的方式,雕鑿完成了前13窟(第4窟除外)。這些窟中的佛像個個繁華精美,且均為大窟大像。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龍門石窟古陽洞(網絡圖片)

遷都洛陽後,雖然孝文帝停止了雲岡石窟的大規模官方開鑿活動,但卻按下了大規模開鑿龍門石窟的啟動鍵。為了給祖母馮太后營建功德窟,孝文帝於公元493年下令開鑿古陽洞,這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著名的“龍門20品”中,有19品出自該洞窟,其中5品出自孝文帝的任內。

2.宣武帝崇佛。

宣武帝非常喜好佛法,常在宮中親自講論佛經,廣召僧眾,辯明義旨。僧人將這些活動記載在冊,撰寫了《內起居》。

“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十一月,魏主於式乾殿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詰經》。時魏主專尚釋氏,不事經籍。”同時,因佛教盛於洛陽,除本土和尚外,從西域來的和尚還有三千多名,宣武帝在永明寺建立了一千多間禪房來安置他們。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嵩嶽寺外觀

宣武帝創建了嵩嶽寺。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宣武帝指派南陽人馮亮選擇嵩山地形好的地方建立了閒居寺(即今嵩嶽寺),極盡巖壑土木之美。

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代表性洞窟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網絡圖片)

是宣武帝親自下令開鑿的。景明初年(公元500年),他命令宦官白整為孝文帝和文昭高後在龍門山開鑿高達百尺的佛龕,歷時24年,用工達18萬2366個方始建成。著名的“龍門20品”中,至少有11品出自他的任內。

3.孝明帝尚佛。

嵩嶽寺是先有寺,後有塔。父親(宣武帝)建寺(嵩嶽寺),兒子(孝明帝)建塔(嵩嶽寺塔),前後相隔14年。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鞏義石窟(網絡圖片)

今天河南的鞏義石窟,就開鑿於孝明帝時期。這個石窟雖未列入“四大石窟”,卻同雲岡和龍門一起構成了我國石窟雕刻藝術的第一個高峰,是北魏乃至北朝雕刻藝術的代表之一!我們另文再表。

今天的甘肅臨夏炳靈寺石窟的第126窟也開鑿於孝明帝時期。全窟共有雕像112尊,具有典型的“秀骨清像”風格,雕造精湛,並有延昌二年(公元513年)造窟題記,是炳靈寺石窟中造像最多的具有代表性的北魏洞窟。

尾聲

當然,如果我們用更為宏闊的視野去看,整個南北朝時期的大多數時間,官方都是崇佛的,無論北朝還是南朝。

北朝,至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512),州郡共有一萬三千餘寺”;南朝,“南朝四百八十寺”,杜牧的這句詩想必大家都不會忘吧?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嵩嶽寺塔

佛光寺、嵩嶽寺這樣一度繁華似錦的寺廟,在中華大地上曾經數不勝數。惜“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只是,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隨著“樓臺”消失在“煙雨中”了。留存至今的“鳳毛麟角”,如祖師塔和嵩嶽寺塔,都成為了我們珍之寶之的文化遺產。

在本文行將收尾之際,就用兩則逸聞趣事代之吧:

其一:北魏嵩嶽寺塔建成的那一年(公元523年)仲春,南朝的梁武帝以帝王之尊發佈《斷酒肉文》詔書,洋洋灑灑七千餘字,通篇的要求就是“戒酒肉、改吃素”,為後世出家人制定了行之千年的行為準則。大約三十年後,北朝的北齊文宣帝高洋跟進,也下詔斷酒肉。自此,我國漢地的出家人均須徹底斷酒肉改吃素。

梁思成推崇的兩座古塔,同崇佛的祖孫三代皇帝有關(文末有彩蛋)

素齋

其二:北魏嵩嶽寺塔建成的前一年(公元522年)早春,南朝梁人司馬達等東渡扶桑,朝覲天皇,並在日本的政治中心“大和國高市郡坂田原安置本尊,皈依禮拜”,這是佛教和佛像傳入日本的最早記載。我國南朝梁人司馬達等於是在日本被奉為佛師之祖。

【注】1.文中為表述方便,用了一些俗語,如“任內”“吹蠟燭”等,請勿見怪。

2.關於兩塔的始建年份,因屬於專業範疇,本文不做過多討論。

【參考文獻】

1.相關《百度百科》

2.《中國編年史——南北朝大事件編年》

3.《河南省北部古建築調查筆記》,作者:劉敦楨

4.《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築續》,作者:梁思成

5.《公元523年梁武帝做了件事,從此出家人普遍開始吃素》,作者:走讀梵

文中圖片除註明“網絡圖片”外,均為作者所攝,未經許可,謝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