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PD1免疫治療藥物?

聲明:個人簡略總結,僅供參考。

該類藥物上市前一定會完成一個特數據量比較大的。數據特別漂亮的臨床實驗。只有臨床證據罪。問的知識。衛生行政部門才會批准。該適應症上市使用。因此我們首選的PD1治療方案。一定藥物上市後官方批准的適應症。

如何選擇PD1免疫治療藥物?


由於進口的免疫治療藥物。做的臨床實驗數據量大。實驗品種多,因此適應症也相對較多。

O藥的適應症是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鱗癌、胃癌。

K藥的適應症黑色素瘤和肺癌。

國產的免疫治療藥物,第一個上市的是特瑞普利單抗。它的適應症是黑色素瘤。

國產第二個上市的藥物是信迪利單抗。它的適應症是霍奇金淋巴瘤。

第三個上市的藥物是恆瑞公司的卡瑞利珠單抗,它上市的適應症也是淋巴瘤。近期剛剛被批准肝癌應用的適應症。

百濟神州公司的替雷利珠單抗,批准的適應症也是淋巴瘤,近期剛剛被批准用於尿路上皮癌。目前肺癌的適應症也在國家審批當中,數個月後可能會通過

羅氏公司的阿特利珠單抗:被批准用於小細胞肺癌的聯合治療。

適應症審批一定是經過嚴格的實驗論證後,但是很多腫瘤患者的病情不允許等到這類藥物相應的適應症獲得審批,只能被迫直接嘗試各種類型的PD1藥物,確實有很多患者獲得了獲益,也有更多患者無獲益,下面,我彙總一下不同藥物的臨床實驗結果,能給大家一個用藥參考。具體使用也要根據自身經濟條件,身體狀態和主管醫生充分溝通後使用,絕對不能盲目使用。


名詞解釋:PFS:無進展時間 OS:生存時間 ORR:客觀有效率(腫瘤縮小或者消失的佔比) DCR:疾病控制率:(腫瘤腫瘤縮小或者消失或者治療後穩定的患者佔比)。


1.特瑞普利單抗:


軟組織肉瘤:的mPFS為11.1月,mOS為34.7月;NSCLC的mPFS為3.8月,

mOS為6.6月;

鼻咽癌:ORR:25.5% DCR:54.5% 低EBV滴度、低LDH、PD-L1陽性患者以及既往全身治療線數較少患者更有可能更獲益

晚期食管鱗癌:特瑞普利單抗ORR為18.6%,DCR為47.5%,DOR為11.2個月

TMB高表達患者,mOS長達11.5個月

晚期胃癌:單藥治療:ORR達12.1%,DCR達39.7%,mDOR長達9.4個月

單藥治療:高TMB亞組mOS長達14.6個月; PD-L1陽性亞組更具有OS生存獲益趨勢

聯合治療:ORR達66.7%,DCR達88.9%,mPFS達5.8個月

晚期尿路上皮癌:轉移性尿路上皮癌ORR 25.7%,DCR 45.9%,中位DOR長達15.7個月

亞組分析:PD-L1陽性患者的ORR高達41.3%,PD-L1陰性人群的ORR為16.8%,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UTUC)的ORR高達25.7%

復發或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

PD-L1陽性組(PD-L1≥10%) ORR50%,TMB-H患者ORR75%

晚期肺癌EGFR突變陽性: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化療:研究者評估的ORR達50.0%,DCR達87.5%


2.信迪利單抗注射液


晚期肺癌聯合安羅替尼:ORR:72.7%DCR:100:%

信迪利單抗+培美曲塞+順鉑: PFS 11.4月

胃癌:達伯舒®聯合化療治療一線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 (IIIB期)或轉移性 (IV期) HER2- 胃及胃食管結合部腺癌,ORR高達85%,DCR高達100%

K藥:食管癌二線:免疫二線單藥K藥:

推薦理由:KN181中國亞組分析SCC:免疫 VS 化療:mOS =8.4月 VS 5.6月,ORR=16.7% VS 3.4%,死亡風險降低45%,

3.卡瑞麗珠單抗:

肝癌:

單藥:ORR:14.7% DCR:44.2%

聯合阿帕替尼:ORR:50% DCR:93.8%

食管癌:

大劑量單藥:ORR:33.3% DCR:56.7%

聯合放療:ORR:85% DCR:100%

聯合TP化療:ORR:80% DCR:96.7%

4.替雷麗珠單抗

肺癌:

後線單藥治療,ORR 13-16.7%(confirmed);

一線聯合化療抗腫瘤活性良好

鱗癌A隊列 ORR 80%(confirmed)

非鱗癌 ORR 43.8%(confirmed)

SCLC ORR 77%(confirmed)

晚期一線膀胱癌治療: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可使鉑不耐受患者獲益(尤其:PD-L1陽性人群ORR可達47%,中位OS18.6個月

晚期鼻咽癌:

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10.4個月;儘管中位隨訪時間較長,中位總生存期仍未達到;客觀緩解率為43%,疾病控制率為86%,無論PD-L1表達均觀察到腫瘤緩解。

經過簡單彙總,發現鱗癌的效果普遍比較好,PDL1以及TMB高表達的效果好,無論聯合放療還是化療還是抗血管靶向治療,都能獲得更好的療效,在胃癌治療上甚至有很大突破。

但是普遍不良反應率都很高,大部分不需要處理,接近10%的患者需要藥物干預不良反應。即使有效,大部分晚期患者還是會耐藥。如果經濟條件和身體條件都允許,我的個人意見是趁著腫瘤細胞數量還沒有爆發,趁著自己的身體條件還能耐受更高強度的治療方案,我們儘可能採用多種不同的治療手段達到最大治療深度,才會對腫瘤有更好、更長時間的控制。免疫治療在傳統腫瘤治療的基礎上開闢了一塊新的戰場,成效卓越,聯合治療效果更好,目前不少生物製藥廠家正在研發下一代免疫治療藥物。期待著更多免疫分子靶點的發現,更多臨床試驗的推廣,讓我們有更多的武器去對付惡性腫瘤。

PS:早發現早治療才是腫瘤治療最關鍵的環節,防病大於治病!希望大家定期體檢,把腫瘤儘可能消滅在萌芽狀態。我們一起努力,把腫瘤變成慢性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